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时机的探讨
2015-11-26梁新宇袁鑫生吕凤根
梁新宇,袁鑫生,吕凤根
(兰考县人民医院 普外科,河南 兰考475300)
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根据资料显示,其发病率约占各类肠梗阻发生率的20% ~40%[1]。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不当容易发展成绞窄性肠梗阻,导致肠道坏死,危及患者生命。以往在临床上,对肠梗阻的治疗一般都采取手术治疗,目的是解除肠梗阻,恢复肠道通畅性,但近年来,对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方法却存在争议。笔者回顾性分析了兰考县人民医院急性粘连性肠梗阻84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时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为2009年2月-2014年2月在该院治疗的84 例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原发性手术包括胃大部分切除术45 例,阑尾切除术13 例,直肠肿瘤切除术12 例,子宫切除术14 例。所有患者均有腹胀、腹痛、呕吐、肛门停止排气等肠梗阻症状,且腹部X 线显示为机械性肠梗阻,但排除绞窄性肠梗阻。根据治疗方式将84 例患者分为2 组,早期手术治疗组与保守治疗组,每组42 例。早期手术治疗组患者中男23 例,女19 例,年龄34 ~73(45.5 ±1.4)岁。保守治疗组患者中男24 例,女18 例,年龄35 ~73(45.8 ±1.3)岁。2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早期手术治疗组患者入院后常规术前准备后立即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梗阻部位选择,包括粘连带松懈术,小肠部分坏死切除吻合术等。常规术后治疗护理。保守治疗组患者入院后,给予禁食、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灌肠。对于电解质失衡的患者给予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对于营养缺乏的患者及时补充营养,对于有感染趋势的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查找病因,选择治疗方案,如治疗无效立即进行手术治疗。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体征及全身情况。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临床疗效。治愈:肛门正常排便、排气、腹胀、腹痛及呕吐等症状消失,X线液平面消失。好转:肠梗阻症状明显减轻或者消失,但又出现其他并发症。无效:患者肠梗阻症状无改善,甚至有加重趋势。②病死率。③住院天数。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5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应用t 检验,以P <0.01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病死率比较 见表1。早期手术组治愈38 例,好转3 例,无效1 例,死亡1 例(死于肠瘘后多器官功能衰竭)。42 例患者中手术后2 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对症治疗后痊愈;4 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对症治疗后痊愈。1 例患者发生肠瘘后死亡。保守治疗组治愈37 例,好转3 例,通过长期治疗后痊愈;无效2 例,其中1 例患者发生绞窄性肠梗阻后转为手术治疗后痊愈,1 例患者治疗无效后死亡,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
表1 2 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病死情况比较(n=42)
2.2 手术后2 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早期手术组住院平均时间为(18.5 ±2.3)d,保守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0.3 ±2.1)d,t 值为1.019 6,由此可见早期手术治疗组的住院天数略低于保守治疗组,2组相比(P >0.05)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朱峰[2]研究显示,粘连性肠梗阻在梗阻发生以前就已经存在肠粘连的病理,肠动力紊乱或者饱餐等诱发因素会导致肠内容物通过受阻,而随着肠内容物的滞留,肠壁就会发生水肿,肠管也会加剧扩张,从而导致了肠梗阻的发生,但大多数粘连性肠梗阻为单纯性肠梗阻,如在梗阻近端有效的减压,一般会使梗阻缓解[3]。但笔者对保守治疗的患者进行长期持续的灌肠及胃肠减压,个别患者通过口服香油等,以减轻肠梗阻近端的压力,从而治愈了粘连性肠梗阻。这与付建成等[4]研究相符合。但值得注意的是,保守治疗组有2 例患者治疗无效,1 例转为手术治疗后缓解,而另外1 例治疗无效后死亡。此2 例患者均为75 岁以上高龄患者,本身合并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肠梗阻治疗过程中,诱发原发性疾病从而导致死亡。由此看出对于那些原发性疾病较多,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纠正原发疾病,降低病死率。除此之外,保守治疗组有1 例患者发展成为绞窄性肠梗阻,转为手术治疗后痊愈,故在保守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一旦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立即进行手术。
陈育民等[5]研究显示,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早期手术治疗,治愈率较高,但由于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患者容易出现并发症,因此相对保守治疗并不能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减少住院天数。这与本组结果相符合。本组中早期手术治疗的42 例患者中术后有2 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4 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虽然通过对症治疗后痊愈,但明显延长了住院天数,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另外还有1例患者发生肠瘘后死亡,此例患者为长期糖尿病患者,术后发生肠瘘,长期不愈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由此看出,对于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要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提高临床疗效[6]。
综上所述,单纯性肠梗阻患者可先行保守治疗,待确诊病因后再选择治疗方法,而患者一旦进展为绞窄性肠梗阻要尽早手术。值得注意的是本组的例数较少,随机性较差,研究结果有待大样本、多中心的实验证明。
[1]孙和平,郭定刚,徐小盛.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时间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7(16):291 -292.
[2]朱 峰.小儿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时机选择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6(15):288 -289.
[3]陈伟雄.粘连性肠梗阻36 例诊治体会[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9,2(3):46 -48.
[4]付建成,陈 宏.粘连性肠梗阻的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时机的选择[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0,8(2):203 -204.
[5]陈育民,黄俊伟.32 例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治疗体会[J].中外医疗,2009,4(11):324 -325.
[6]张建党.急性肠梗阻手术治疗190 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6(6):427 -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