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2015-11-26丁辉
丁 辉
(正阳县中医院 急诊科,河南 正阳463600)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病,表现为继发性脑实质内出血,占脑卒中患者的30%。由于脑部受损部位产生大量的自由基,极易引起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导致脑部神经细胞损伤、丧失相关功能。依达拉奉是一种常用的氧自由基清除剂,不仅可以对抗氧自由基的作用,还可以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减轻氧自由基对脑细胞磷脂膜的损伤,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达到减轻脑水肿和继发性脑部损伤的目的[1]。该文以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依达拉奉临床疗效,旨在为今后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在正阳县中医院进行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患者58例,男35 例,女23 例,年龄46 ~74(58.3 ±3.7)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要点[2],经CT 或MRI 确诊,排除昏迷、脑出血、合并严重并发症、精神病、药物过敏以及其他脑部器质性病变者。其中,基底节区梗死患者24 例,脑干梗死患者18 例,脑叶梗死患者10 例,多发性梗死患者6 例。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9 例,2 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吸氧、脱水、降压、抗感染等基础性治疗,同时经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0.4 mL,每12 h 注射1 次,连续7 d。观察组患者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进行治疗,100 mL 生理盐水中加入30 mg 依达拉奉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2次,30 min 内滴注结束,14 d 为一个疗程;对照组患者采用银杏达莫注射液进行治疗,100 mL 生理盐水中加入20 mL 银杏达莫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14 d 为一个疗程。
1.3 判断指标 以患者治疗的效果、神经损伤情况为指标,评价临床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临床效果以中华医学会神经学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标准》作为参考[2]。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 ~100%,病残程度为0 级;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 ~90%,病残程度为1 ~3级;有效:临床症状好转,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45%,生活基本自理;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以下。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包,对2 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 <0.05),见表1。
表1 2 组患者的疗效比较[n=29,n(%)]
2.2 2 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比较 观察组患者神经损伤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 <0.05),见表2。
表2 2 组神经功能损伤比较(n=29, ±s)
表2 2 组神经功能损伤比较(n=29, ±s)
注:与对照组相比,1)P <0.05。
组别 治疗前/分 治疗后/分观察组 16.34 ±5.12 6.61 ±4.251)对照组16.98 ±4.77 11.92 ±5.08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发生时,血栓与栓塞形成,引起血液成分、流变学、血压等发生一系列改变,导致脑组织受到损伤,兴奋度降低,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缺血和缺氧现象[3]。
传统的治疗方式以脱水、降糖、降压、防治并发症为主要手段,缺乏很好的预后措施。由于脑部损伤部位有氧自由基的大量生成,攻击脑细胞的细胞膜,改变其通透性,激活钙离子通道,释放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等神经递质,产生游离的脂肪酸,溶解磷脂,进一步损伤神经系统,造成脑水肿和脑损伤[4]。
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氧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具有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其分子量较小、易透过血脑屏障,含有亲脂基团,能够清除因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和缺血再通时产生的大量氧自由基,并且还可以刺激前列环素生成,抑制次黄嘌呤氧化酶以及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减少炎症介质(白三烯)的产生,起到保护神经元以及消炎的作用[5-6];另外,依达拉奉还能够显著对抗因血管痉挛而引起的血流速度降低,使脑部血流量增加,避免了脑部低灌注区恶化为坏死区的风险,减少神经损伤,改善神经功能和预后情况[7]。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总有效率高达93.1%,治疗后患者神经损伤评分为(6.61 ±4.25)分,均优于对照组(P <0.05)。
有研究发现,由于脑组织代谢紊乱以及氧自由基损伤而导致的脑水肿,在其发生6 h 左右就会出现凋亡细胞,且在第3 d 达到峰值,第5 d 开始降低;同时血脑屏障、糖代谢、氧自由基也随着血肿发生动态变化,这些都表明,在脑部受伤的那一刻,脑水肿就已经形成。因此,应当尽早使用依达拉奉,最好在脑部发病4 h 之内开始给药,并持续使用不少于72 h[8]。
总之,依达拉奉在治疗脑梗死患者中,具有疗效显著、神经损伤改善明显的特点,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治疗方法。
[1]梁 涛.依达拉奉对脑出血患者部分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5):2 250 -2 251.
[2]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分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 -383.
[3]张利锋.纳洛酮治疗多发脑梗死性痴呆临床效果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8):980 -981.
[4]王艾红.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0(12):50 -52.
[5]姚宁丰.依达拉奉在治疗急性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25):5 195 -5 196.
[6]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29(6):379,381 -382.
[7]徐艳玲.探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7):53 -54.
[8]吴伟民.早期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价值分析[J].右江医学,2014,42(2):183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