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教学目标对翻转课堂秩序的影响
2015-11-26王婷婷陈志强董亚楠
王婷婷,陈志强,董亚楠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基础医学部,郑州450064)
翻转课堂,是指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课程教学工作人员提供以教育教学视频为主的学习资源,学生们在课前对这些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完成作业答疑、学生相互协作探索研究和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1-2]。有些学者认为教学视频并不能作为翻转课堂的核心,对传统教育教学流程的颠覆[1-3]以及立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思索才是翻转课堂的真正含义,翻转课堂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探索性的研究学习和课程项目的预习带来的主动学习的态度[1,4]。
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有没有可能无所适从,而不知道自己在课堂上要做什么呢?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及课堂秩序一定会比传统教学模式的好吗?教师如何做才能利用翻转课堂的优点,又能避免这种教学模式所带来的不足呢?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选择了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3 级助产专业的《遗传与优生学基础》这门课程,并把学生分成4组,分别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来找到一种合理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方法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2013 级助产班学生43 人,随机分为4 组。《遗传与优生学基础》第7、8 章内容影响优生的非遗传因素、实现优生的重要途径——出生缺陷干预,分别对4 组同学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
1.2 实验方法 针对该校2013 级大专助产专业《遗传与优生学基础》的部分课程进行反转课堂的试验教学,把43 名学生随机分为4 个组,给予的教学任务分别是,第一组(10 人),能够在课本上找出相应内容,相当于开卷考试水平;第二组(10 人),能够正确回答老师所提问的问题,相当于闭卷考试水平;第三组(13 人):能够在全班范围内独立讲解所学习内容,相当于应用于实际水平;第四组(10 人),能够在全班范围内讲解所学习内容,并能够对教材细节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相当于超级应用水平。
2 结果
笔者对4 组学生进行座谈,结果如下。第1 组:部分学生认为,老师布置的任务,在很短的时间内已经完成,在课堂上就会打瞌睡,有时候会做其他课程的作业。第2 组:很多学生讲述,老师布置的任务,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在努力程度上不需要全力而为,在课堂中能够需找一定的自信,有兴趣去学习,最终在课堂上会认真表现,但是学习时间有富余的部分,在课堂上找不到目标。第3 组:学生认为,老师布置的任务,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努力是可以解决的,在课堂上,必须通过非常的努力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上没有留出空余时间,在课堂表现最好,最终的学习成绩也最理想。第4 组:大部分学生抱怨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难度太大,依据现阶段的知识和能力不能完成这样的任务,就自暴自弃,不再努力,完全放弃这2 个章节的学习。
笔者对4 组学生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如表1。
结果显示第3 组学生能够在全班范围内讲解所学习内容的教学目标,课堂秩序维持效果最好。
3 结论
一般来说,学习的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知识传授阶段和知识吸收消化阶段,也就是知识内化的过程[1]。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会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预习,教师在上课时间讲解下一章节知识,学生在课下时间巩固和复习,最终掌握该知识、技能,并将它迁移到其他生活及学习情景中。翻转课堂的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从学生角度出发,由教师引领,最终做到抛砖引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更像一个导师、指导者,与此同时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会更多[2]。
表1 2013 级助产大专问卷调查
国内外有一些针对翻转课堂效果或意向的问卷调查:大约82.9%的学生喜欢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88%的学习者认为可以提高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88.9%的学生在翻转课堂后学习信心有所增强,88%的学生认为在这种模式下学到的知识点易理解,99.6%的学生认为在做好笔记方面更加得心应手,63%的学生认为在作业完成方面效果更好,只有17%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会增加学习负担,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接受这种新颖、有效的教学模式,并表示计划在接下来时间继续参加类似项目实验[3-5]。
课堂秩序也是评价一次课程优劣的标准之一,本文着眼于翻转课堂的课堂纪律,通过研究设置适当的教学目标与课堂秩序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结论设置学生能力范围之内并且有一定难度的学习目标,会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疏凤芳.基于翻转课堂的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J].软件导刊,2014:13(4):193 -195.
[2]汪晓东,张晨婧仔.“翻转课堂”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8):11 -16.
[3]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58 -64.
[4]金 陵.教育技术协同创新与多元发展[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3:58 -63.
[5]宋艳玲,孟昭鹏,闫雅娟.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4,32(1):105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