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纳溪民歌《薅秧歌》的唱腔特点

2015-11-26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637002

大众文艺 2015年11期
关键词:衬词秧歌唱腔

王 晓 (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637002)

浅析纳溪民歌《薅秧歌》的唱腔特点

王 晓 (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637002)

纳溪民歌是川南地区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种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它的语言朴实、形象生动、曲调优美,富有生活气息,容易传唱,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是纳溪人民在长期劳动中创造出来并流传至今的艺术瑰宝。《薅秧歌》是纳溪民歌中较为典型的劳作歌,生动地反映了劳动人民劳作时的情景,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纳溪民歌;《薅秧歌》;唱腔特点

本文为西华师范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立项编号:14D040)

纳溪民歌是四川省西南部泸州市纳溪地区境内的民间歌曲的总称,是川南地区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种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它的语言朴实、形象生动、曲调优美,富有生活气息,容易传唱,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是纳溪人民在长期劳动中创造出来并流传至今的艺术瑰宝。

纳溪民歌的种类繁多,概括说来,可分为劳作歌、情歌、山水歌、劳动号子等,而《薅秧歌》则是其中较为典型的劳作歌,它可分为“老鹰腔”“石包腔”“花河腔”和“大河腔”等等。“薅秧”,主要在我国南方种植水稻的地区。当地劳动人民在插秧后不久,就会进行一次田间的除草拔秧,目的是为了给秧苗松土除草。而《薅秧歌》则是人们在这过程中,用歌唱的方式去拉家常、聊闲话、谈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男女间打情骂俏等等,生动地反映了劳动人民劳作的情景,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一、歌词特点

泸州纳溪地区的地理位置特殊,它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在永宁河的西岸,有着秀丽的自然风光。正是这块丰饶的土地,让纳溪地区的人民物质生活无忧,精神生活丰富。《薅秧歌》的歌词大都是即兴创作、随编随唱的,歌词内容主要是当地的家常、男女之间的打情骂俏等等。如“中午捡到秧鸡(儿)蛋,歇晚网住秧鸡(儿)娘”、“干哥哥,你深圳广州去的多,咋不给情妹妹买绿珠”、“不知剩了多少冷的饭,不知睡了多少冷床铺”……从这些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出,一首完整的《薅秧歌》,歌词涵盖了人们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更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给大家呈现了一幅在大田中,人们一边薅秧、一边聊天,这种轻松愉快的劳作画面。

歌词大量运用了当地方言,如“围腰”就是“围裙”;“针线放到就起身”的意思是“放下针线就站起来”;“幺弟在土头听真了”意思是“小弟在庄稼地里听见了”。四川人把“小”称作“幺”,劳动人民把“在庄稼地里”说成“在土头”。“绿珠珠”是“项链”的称谓。“烧锅”不是真的把“锅”烧掉,而是人们在煮饭时用木柴烧火,一般一人做菜,一人负责烧火。“背时老虎下山咬猪羊”中“背时”是“可恶”的意思;“半缺水”是“半缸水”的意思。

它的歌词简单,加入了大量的衬词,极具口语化。如:“凉风(喔)出在(喔唉哟)了(唉呀哟呵嘿),凉(唉)风坳(呃哟呵哟呵呵啰哟嘿)”,这句歌词原本是“凉风出在凉风坳”,但演唱者在其中加入了大量的衬词,极具口语化。

从以上可以看出,《薅秧歌》的歌词极具口语化、本土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二、旋律特点

《薅秧歌》可分为“老鹰腔”“石包腔”“花河腔”“大河腔”等等。它们四种唱腔都采用中国民族五声调式,《薅秧歌》(老鹰腔)采用e羽调式;《薅秧歌》(石包腔)采用E徵调式;《薅秧歌》(花河腔)采用b商调式;《薅秧歌》(大河腔)采用bB徵调式,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薅秧歌》大都采用2/4、4/4拍,音域大约在一个八度左右,且音高接近人说话的音区,易于广大人民群众传唱。“石包腔”、“大河腔”采用分节歌的形式,即用一段旋律、多段歌词,叙述人们的日常生活琐事,反映了男女间含蓄的爱情。

《薅秧歌》的节奏比较平稳,大量倚音、颤音、下滑尾音等装饰音的使用,使旋律更接近当地方言的语调、节奏,增加了作品的诙谐性,展现了劳动人民劳动时愉悦的心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安居乐业的生活状况。

倚音:

颤音:

下滑尾音:

三、唱腔特点

《薅秧歌》的唱腔旋律简练上口,语言简单通俗,以说带唱,具有浓郁的川南地方特色。

1.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薅秧歌》的演唱形式采用一领众和的形式,“领”一般用以说带唱的方式,叙述生活中的琐事,内容大都为以男女间的爱情为主,有含蓄表达内心爱慕之情的,有男子对心爱的女子求爱的,有男女间打情骂俏的……这就是四川人俗称的“摆龙门阵”。但《薅秧歌》是在劳动中演唱的歌曲,因此在“和”的过程中,人们大都用简单的衬词来“和”,不会影响劳动。

如《薅秧歌》(石包腔):

(领)屋头呃,还有呃,

(齐)哎呀着呃;

(领)半缺水,喂哟呃,

(齐)喂哟咦喂哟嘬呐;

(领)假装呃,挑水唉,

(齐)哎呀着呃;

(领)望情呃,郎哟呃,

(齐)哎呀着呃。

领唱在叙述挑水小妹假装挑水,去望情郎的故事,而“和”却用简单的“哎呀着呃”、“喂哟咦喂哟嘬呐”来完成,既简单押韵,又不影响自己的劳动。

2.特色的下滑尾音

纳溪民歌唱腔的一大特色,就是下滑尾音,《薅秧歌》也不例外。唱腔中大量使用的下滑尾音,多在衬词后面,起到了押韵的作用,增强了整个曲调的诙谐幽默感。

如《薅秧歌》(花河腔):

3.川南的特色方言

如果说地方特色是民歌的生命,那地方语言则是它最大的特色之一。《薅秧歌》的唱腔中大量融入了川南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来看,方言的运用极富地方特色。

在普通话中,儿化音中那个“儿”是被弱化的,比如“小伙儿”,普通话中发[xiáo húo’r], 而四川话中却没有被弱化,还是发的[xiáo húo’er]。

在四川方言中,有一个特殊的声母[gn],发音时,气从舌、颚最后部(近喉部)发出,摩擦力也较大,有如"g"的软浊音。如“我”字,普通话念[wǒ],四川方言念[gnó];凉风坳中的“坳”字,普通话念[ào],四川方言念[gnào]。

川南方言是四川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分支语言,在声调、因素还是词汇上都与邻近的成都方言、重庆方言有巨大差异。他们在数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时,和四川其他地方发音有一定的差异。如“六十”,普通话念[liù shí],方言念[luò sē];“一窝”,普通话念[yì wō],当地方言念[yē wō]。与之相类似的,如“绿珠珠”,普通话念[lǜ zhū zhū],当地方言念[luō zū zū]。

4.口语化的衬词

唱腔中大量使用衬词,如“唉哟喔”“吆嗬嘿”“乐嗬嘿嘿”“哎呀着呃”“嘛”“哟”“呃”等等,让原本的唱腔具有口语化,易于广大人民传唱。而这些衬词具有“乡土”味,在发音上与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异。同时,唱腔中运用大量的衬词,是为了更好地押韵,使乐句对称。《薅秧歌》里面的这些衬词,有些接近劳动号子的节奏语调,这是因为《薅秧歌》是在人们“薅秧”的劳动中产生的,可见它与劳动是密不可分的。

综上,纳溪民歌是川南地区极具特色的地方民歌之一,它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是纳溪人民生产生活的积淀。而《薅秧歌》是产生于劳动、产生于生活,自然而然,它的歌词特点、旋律特点、唱腔特点都离不开劳动和生活。可见,它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作为音乐工作者的我们,则要有责任、有义务去保护它、传承它。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地方音乐文化的发扬光大。

[1]曾令雄.《纳溪民歌精选》(内部刊物)[M].泸州:泸州市纳溪区文化馆,2005(1).

[2]许达之.《论地方特色民歌发展传承的困境及对策—以四川纳溪民歌为例》[J].四川戏剧,2011(3).

[3]邹昌峻,张秀艳.《浅论纳溪民歌及其滚板山歌的艺术风格和演唱》[J].考试周刊,2008(25).

[4]廖荣华,戴善奎.《纳溪好大一座民歌窟》.江阳党政网,2006.

[5]许达之.《论纳溪民歌的艺术特色》[J].音乐探索,2011(4)

王晓(1982.11- ),四川犍为人,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从事声乐教学及音乐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衬词秧歌唱腔
衬词在歌曲创作中的运用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浅谈藏族唱腔美学在合唱作品中的应用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中国黄梅戏优秀唱腔全集》出版发行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昌黎地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