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结合研究热点领域和发展趋势的共词可视化分析

2015-11-26余智慧祁占勇

职业教育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余智慧+祁占勇

摘要:研究基于共词分析及数据可视化理论与方法,对2010—2014年我国工学结合研究现状与研究热点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旨在揭示工学结合研究的热点领域以及相对比较薄弱的领域,从而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热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11-0018-06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

共词分析是文献计量学和内容分析法中常用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当两个主题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时,表明两个词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关系,出现次数越多,表明它们的关系越密切、距离越近。本研究以共词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工学结合研究的热点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揭示近五年的研究热点及趋势。

(二)资料来源

本研究资料全部来源于中国知网,通过检索共得到576篇相关文献,剔除报纸评论、人物专访等非研究型文献76篇,最后得到500篇有效文章。然后,对审核过的文章关键词进行规范化处理,如将“五年制高职”、“高职院校”、“高职高专”、“高等职业院校”等词合并成“高职院校”等等,从而得到本文研究资料。

(三)研究工具与步骤

本研究统计分析采用的主要工具是SPSS19.0 和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 两个软件。

研究过程可以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在BICOMB共词分析软件系统中建立一个新项目,项目编号为01,格式类型选择 “CNKI自定义·CNKI中自定义格式·”。第二步,选择500篇有效文献所在的本地文件夹输入到“选择目录”中,关键字段选为“关键词”,进行提取操作。第三步,进行文献年代、发表期刊及关键词的统计。第四步,根据统计所得的关键词,抽取词频≥6的29个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建立高频关键词的共现矩阵、相似矩阵和相异矩阵。第五步,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将关键词共现矩阵和相异矩阵分别导入SPSS 19.0中,釆用样本聚类,得到高频关键词的聚类树状图。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利用BICOMB书目共现分析系统软件的统计功能,对2010—2014年我国工学结合研究文献进行统计,最后通过检索统计得到有效文献500篇。以下将对500篇文献分别从文献发表年代、期刊载文量、高频关键词和聚类树图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一)研究概况及高频关键词确认

1.2010—2014年文献分布年代分析

通过BICOMB软件的统计功能,对2010—2014年工学结合文献在每一年的分布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五年来有关工学结合的文献发表量呈下降趋势,而且每年下降率基本都在6%左右。这说明近年来我国工学结合研究热度在逐渐消退。

2.期刊载文量分析

2010—2014年我国工学结合研究文献的期刊论文来自66种期刊。目前的高产期刊主要是《教育与职业》、《职教论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和《中国成人教育》,载文量共占总体期刊的61%;《职业技术教育》、《黑龙江高教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以及《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的载文量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占总体载文量的16%左右。这其中的大部分期刊是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期刊,对我国工学结合研究的发展起着重要导向作用。

3.高频关键词的确认

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透露出研究热点的形成和转移。通过对500篇有效文献进行关键词统计,共得关键词718个。根据Donohue由齐普夫界定公式,结合我国学者孙清兰提出的高频词与低频词的临界值计算公式以及各数量同频词的词频估算法,最终确定高频低频词阈值为6,统一同义词,得到有效高频关键词29个(见表1)。

从表1中可见,这29个高频关键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近五年我国工学结合研究的热点。

(二)聚类树图分析

两个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同时出现称之为关键词共现。该方法中聚类和分析的指标是词 (叙词或关键词),而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代表着概念间的关系,因而聚类处理之后所形成的类能够比较清晰、简单、明了地揭示学科或主题的结构与变化。

应用SPSS19.0聚类分析可得2010—2014年我国工学结合研究的热点领域有六个(见图1)。

由图1可知, 2010—2014年我国工学结合研究热点分为六个领域,它们分别是:基于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高职院校的课程与教学建设研究、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以及高职学生管理研究。

三、问题与讨论

依据上述图表的分析结果,再结合聚类过程及关键词间的关系密切度,将工学结合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可知我国2010—2014年五年来关于工学结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于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意义研究

有学者指出,校企合作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开展业务;工学结合是指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了培养需要的人才,学校与企业携手合作开展的系列工作,属于合作教育范畴。这种模式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学校教育和岗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陈解放则认为校企合作是指在办学模式层面上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重点在办学体制的创新上;而工学结合则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在国外,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主要是学习与工作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学生将“做”与“学”有机结合,从而做到“学做合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学者认为,通过工学结合,可以让学生在一线岗位接受职业指导和职业训练,了解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的就业选择。

2.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困境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也遇到了诸多难题。张天华指出,我国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方面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三个层面:即政府层面的问题、学校层面的问题和企业层面的问题。但是,也有不少学者着重强调政府层面或企业单一方面才是阻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主要原因。对此,有学者认为,人们往往把工学结合难以开展更多地归结于政府政策、企业积极性等诸多外部因素,而缺乏对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中自身努力的深度剖析。

3. 针对高职院校某一专业的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

就研究样本数据来看,这些专业多集中于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如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就是学者们比较偏爱的研究专业。有学者研究总结:“高职会计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毋庸置疑的。”姚莉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会计专业适应区域经济与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财务技能型人才一个较好的途径。

(二)高职院校的课程与教学建设研究

1.高职院校课程与教学建设的必要性研究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体系,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陈德清提出,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高职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被迫切地提上日程,因为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如何,直接关系到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有学者总结说:“高职课程建设现状致使高职教育的教育质量大打折扣,所培养的学生达不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要求,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进行工学结合价值取向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

2.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建设研究

王炜波认为,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正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切入点和提升教育质量的核心内容。他从课程建设、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场所等方面探讨了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的内涵与着力点。王向红认为,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是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关键。该学者在研究中提出“专业岗位课程”课程体系构建模型,并结合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对该模型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探讨。潘安霞认为,课程是学生能力建构的基础和依托,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和直接载体,高职课程建设要突出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体现工学结合是关键。

3.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建设

课程建设的目标只有通过教学才能实现,而近几年国内学者对于“工学结合”教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改革、“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体系建设以及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析等方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集中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因此,有关教学建设方面的研究,有相当一部分是集中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有学者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进行反思研究,认为当前实践教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单一陈旧,行业、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师资力量薄弱,经费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李伟认为,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相应的实施机制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实践教学问题产生的主要缘由。

总体来看,国内对于工学结合背景下课程与教学建设方面的研究基本呈成熟稳定状态。但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同一问题的扎堆、重复研究现象较为严重。

(三)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1.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在工学结合中的作用

季本山认为,工学结合是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而实训基地建设是工学结合实施的基础,是实施工学结合的重要补充,是工学结合联系企业的纽带,也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有学者认为,实训基地能为学生提供扎实可靠的锻炼机会,有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企业顶岗实训的基本要求。

2.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并强调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因此,不少高职院校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的举措。对校企合作期望过高,指望“企业直接、全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是不现实的,因为企业和学校的社会角色定位不同。

总体来说,我国关于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这一领域的研究还不成熟,研究相对较少,研究视角较单一,在以后应该广范围、多角度地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1. 对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体制环境研究

有研究者认为,我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支持系统很不健全。赵越等学者认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体制环境缺失因素有几方面,即专门针对高职教育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一个统一推进工学结合的管理机构、工学结合模式组织实施过程监控不严密、缺乏科学的有效评价体制、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以及学生缺乏参与兴趣等。

2.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研究

有学者认为,只有不断完善工学结合的相关机制,才能继续推动相应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与发展,才能构建以学校为主体、以专业为连接、以企业参与为关键、以政策为导向的运行机制,从而推动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张成涛指出,运行机制的不健全是制约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深入发展的“瓶颈”,健全的运行机制是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能够顺利运行的重要前提。因此,构建健全的运行机制成为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研究亟待解决的难题。

3.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制度研究

有学者指出,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制度无法满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的需要。在法律或政策层面,亟待建立权威、科学的校企合作组织制度、职业院校的多元办学制度、职业教育经费保障制度、独立的教师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制度、独立的职业院校招生考试制度、有效的技能型人才地位和待遇提升制度、严格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等。而在学校规章层面,也需要加强相应的制度创新。

从现有文献来看,我国对工学结合机制体制创新研究不足,而且缺乏对相应政策的研究。

(五)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1.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研究

有学者认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是教师,核心在教师的专业发展。杨林生指出了推进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具体路径,即通过开展社会服务与教育行动研究、构建教师职业准入与考核评价制度、推进在职培训进修与社会实践锻炼等手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而破解当前高职教师专业化水平难以适应工学结合要求的矛盾,真正发挥高职教师在工学结合培养中的主导性作用。

2.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研究

有学者提出了高职高专“双师型”师资培养的办法,包括: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开设行业课程;加强教师的自主培训和技术业务培训;加强校企合作,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鼓励教师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等。还有学者以能力本位教育思想为依据,借鉴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对如何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进行了详细深入的探讨。

3.对工学结合模式下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的研究

李淑芳认为,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要遵循与时俱进原则、灵活原则、有效衔接原则和导向性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即推动企业兼职教师社会认证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为企业兼职教师提供岗前培训、减轻企业兼职教师教学辅助工作、完善企业兼职教师评价机制等。

由上述统计可知,我国对于工学结合模式背景下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研究较多,但研究方式多有重复。职业院校教师应该成为这个领域的主要研究者。

(六)高职学生管理研究

1.高职院校学生管理

徐进认为,目前的工学结合存在学生分散、责任不清、管理不力等问题,并指出了工学结合严重影响了教育模式改革的实施效果。因此,他提出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应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强化日常组织和管理等措施加强学生管理。也有学者认为,在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院校应借鉴企业对员工的管理与要求,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使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提前感受企业氛围,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其职业能力,有效缩短到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

2.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日渐成为职教界共识,并被大力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与此同时,工学结合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加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尚未完全适应工学结合的要求以及学校与企业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尚未做到有效衔接等。

总的来看,这一领域的研究比较偏重在学生管理方面,但现有的研究只是从浅显的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单研究。高职学生是高职教育的主体,高职学生管理也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今后应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

四、结论与展望

基于CNKI学术期刊文献所得的样本数据的共词可视化分析,可以发现:第一,我国工学结合研究所关注的具体问题主要涉及上述六个领域。第二,基于工学结合模式背景下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建设方面的研究较多,稳定且集中。而工学结合机制体制创新研究处于研究的边缘,与其他研究联系不紧密,说明对该领域的研究有待加强。综合上述结论,今后工学结合研究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一)加强工学结合的理论研究

从本研究统计所得的样本文献来看,绝大部分研究文献属于实践研究,理论研究文献的数量并不多。有学者指出,现有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工学结合改革的实践经验总结和国外合作教育(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的介绍评述及运行模式本土化探索的初始阶段。虽然几年时间过去了,但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改善。实践研究只是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无法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所有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问题的解决需要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研究水平的提高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需加强理论方面的研究,从而推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实践。

(二)加强工学结合政策研究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规定》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次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培养模式”。由此可见,我国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文件中频繁提到“工学结合”一词,但是国家对于“工学结合”尚未给出明确的内涵界定。而在学术界,专家学者们对“工学结合”的理解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鲜有学者对工学结合的相关政策进行解读研究。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政策对工学结合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加强对其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工学结合的内涵,有助于更好地实施工学结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

(三)转变工学结合的研究视角

就目前统计样本文献来看,我国学者对于工学结合研究的视角较单一,研究扎堆、重复现象较严重,且研究逻辑也大同小异,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很多研究就现象论现象,并没有提出实质性的可行建议;研究者大都是专门的职业教育学者,鲜有其他专业人士对其进行研究。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是学校和企业,但却几乎没有企业管理者对这一模式进行研究;再如学生管理,也几乎没有学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这一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在以后的工学结合研究中应该转换研究视角、深化问题研究和调整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苏俭,王益宇.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再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5):74-76.

[2]杨颖,崔雷.基于共词分析的学科结构可视化表达方式的探讨[J].现代情报, 2011(1): 91-96.

[3]龚放,叶波. 2000—2004年中国教育研究热点与关键词——基于CSSCI的统计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9):1-9.

[4]钟伟金,李佳. 共词分析法研究(三)——共词聚类分析法的原理特点[J].情报杂志,2008(7):118-120.

[5]冷士良,孙婷婷,王德堂. 对“联盟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3):27-28.

[6]陈解放.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高职类型特色创新的抓手[J].中国高等教育, 2008(9):49-50.

[7]张天华. 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探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31-34.

[8]许士群,项东升.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几点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9):85-86.

[9]姚莉. 会计专业群“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8):78-81.

[10]陈德清.浅谈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创新[J].职教论坛, 2010(2):18-19.

[11]赖晓桦.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5):75-77.

[12]王向红.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模型的创新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1):151-154.

[13]潘安霞.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建设[J].职教论坛, 2012(11):52-53.

[14]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5]潘春胜.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7):20-22.

[16]季本山.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在工学结合中的作用[J].江苏高教, 2010(1):139-140.

[17]赵越,邓恩远.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体制环境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97-102.

[18]张成涛.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的构建[J]. 职教论坛,2012(22):7-9.

[19]赵学昌.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制度宏观探究[J].江苏高教, 2010(2):129-131.

[20]杨林生,王伟麟.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4(5):17-19.

[21]汪艳萍,常从淼, 沙丽华,单长河.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高专“双师型”英语教师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2(22):86-87.

[22]柳国强,祁麟. 工学结合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0(6):72-73.

[23]韩继红.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的理性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8(6):61-63.

[24]张成涛,庞学光.当前我国工学结合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0):72-75.

(责任编辑:杨在良)

Visualization Co-word Analysis of Hotspot Field for Work and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Trend

YU Zhi-hui   QI Zhan-yong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nxi 710062,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co-word analysis and data visualization,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are conducted to reveal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focus on the research of the combination of working with learning. It aims to reveal the hot-spots since 2010 to 2014 in the study of combination of working with learning as well as relatively weak field research focus in this field,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combination of working with learning;talent cultivation mode;hot-spot analysis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