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世界技能大赛背后的规律
2015-11-26刘晓
刘晓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14)
揭示世界技能大赛背后的规律
刘晓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14)
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已在巴西圣保罗落下帷幕,中国代表团以5金6银3铜的好成绩载誉而归。对于仅仅是第三次派团参加该项赛事的中国代表团来讲,此次出征不仅实现了金牌突破,更是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近年来在职业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然而,在全国上下庆祝优异成绩过后,我们更应该回归理性,以更加理智清醒的心态去揭示世界技能大赛背后的规律。
我们该寻找什么样的榜样
长期以来,我们的职业教育一直将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奉为学习榜样,甚至抱着朝圣般的心态去学习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但是,从几届大赛的成绩来看,德国、英国、美国等一些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很高的国家成绩却表现平平。本届大赛德国获得2枚金牌,美国获得2两枚金牌,英国获得3枚金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韩国、瑞士、巴西等国家的成绩异军突起,更加值得我们关注。与我们同属一个东亚文化圈的近邻韩国,为何在世界技能大赛中屡屡高居榜首(连续5届取得大赛总冠军,共计19次获得大赛总冠军)?此外,与我国同属金砖国家的东道主巴西则以11枚金牌的成绩排在第二,更是让我们找到一个国情相当的榜样去学习。仔细研究他们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的经验,可以给我们带来更贴合实际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借鉴。
理性看待我们的优势与不足
尽管此次世界技能大赛我国在金牌上有所突破,但仔细分析获奖项目类别不难发现,我们的成绩还与我们在奥运会的情况相似,诸多优势项目还停留在一些“偏软”的技巧类项目,而真正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加工制造类等“硬技术”的项目还有所欠缺。中国是当今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制造业从业人员高达2亿人多,居世界第一位,但其素质普遍偏低。中国劳动力的数量结构和素质层次都远远没有达到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4.4%、日本的4.1%、德国的5.6%。也就是说,这些国家的一个从业人员相当于中国20多个劳动力。当前,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高技能人才。
规则导向引发的职业教育理念转型
我国已经建设了比较完善的技能大赛体系,但国内技能大赛与世界技能大赛的个别规则尚存在差异。一是“重速度轻质量”。这种状况存在于许多制造业企业中,甚至一些技能比赛也以此为准则,往往考察对产品的完成,而忽视了对产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培养。而世界技能大赛恰恰强调“质量第一”,不追求速度有多快,要在零误差的前提下追求更好的质量。二是“重问题预设轻问题解决”。国内的技能大赛往往是在问题预设背景下强调学生的应试能力,而世界技能大赛则强调问题判断和解决能力。以修车为例,我们国内的技能大赛往往告知学生,我的车子发动机坏了,帮我修一下发动机。而世界技能大赛则是给你一辆问题车,首先你要判断车子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然后再想办法解决。因此,这种国际规则的变化和侧重点不同,恰恰可以引导我们职业教育实现转型,调整我们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理念,更加强调技能人才的问题解决能力。
(责任编辑:张学英)
刘晓(1982—),男,博士,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