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院校创新教育实施途径探究
2015-11-25孟倩
孟倩
【摘 要】当代社会经济迅猛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为基础;知识经济兴起下的社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创新人才教育及合理配置。我国高校普遍重视创新教育但实施途径单一、效果不显著,本文重点分析我国高等院校创新教育现状并探究多元化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创新教育;多元化;实施途径
创新型人才是当代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知识经济迅猛兴起下所急需的人才,高等院校的核心任务就是人才培养,应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起来,革新人才培养教育内容,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高校要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要注重创新教育,要从知识型人才培养转换为创新型人才培养。
一、高等院校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与发展都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我国开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也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培养创新人才。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为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高等院校应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积极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高等院校积极实施创新教育,也是为了改革我国应试教育模式。我国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重视的知识教育,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学生是知识接受者,学生是被动的在学习,失去了独立判断和思考的能力。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积极开展实施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二、高等院校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中
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创新教育实施途径单一化
高等院校创新教育实施主要是通过开设创新教育课程,经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实施,实施途径过于单一,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课程教授方法也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创新教育重视程度还不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院校虽然意识到当代经济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的,逐渐意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大多数院校也开设与创新教育有关的课程,但是从总体来看,还是倾向于应试教育,更注重知识型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创新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没有建立完善的創新教育体系,不重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除此以外,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在校学生为了就业热衷于研究生考试、各种业务考证过程中,也不重视创新教育。
(三)创新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
高等院校创新教育是以知识传授为主,但教学内容并没有及时更新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创新教育的内容必须要“新”,必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开设创新教育课程的高校,多数为选修课,课程类型较为单一,所使用的教材也是多年未更换,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
三、高等院校创新教育多元化的实施途径
(一)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
学校应广泛地宣传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培养大学生积极探索创新的路径,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和环境。学校应多开展培养创新能力的活动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比如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创新训练项目、各类学科技能竞赛等;为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也可以在校宣传栏中积极倡导学生追求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并宣传些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事例,激励学生去学习和效仿。
(二)开展创新类竞赛和创新训练项目
开展创新类竞赛和创新训练项目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积极组织开展创新类竞赛和创新训练项目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类竞赛和项目是从学生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逐步能够建立起创新思维,掌握创新办法,拥有创新灵感,提高创新能力;学生在创新训练过程中不仅加深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吸收了很多非专业的知识。学生的发展不再局限于专业知识,而朝着多元化,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切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三)建立创新教育实践基地
除了创新教育课程外高校还应该建立创新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竞赛提供实践环境与必要条件。这类实践基地基本上是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中心等场所,学生可以以自由组合的形式成立各类工作室,包括:学科竞赛工作室、创新创意工作室等。通过基本实验、集中实践、毕业设计、校外实践等实践环节,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还可以建立一批具有示范性、开放式的创新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