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素描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2015-11-25常怀宇
常怀宇
【摘 要】我国高校的素描教学中“千人一面”的现象十分严重,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和创造力的培养还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素描教学不应再停留于传统的意识形态,而更应以独特的哲学、文学、审美心理作为知识准备,对素描教学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它反映在空间与形体的塑造上;在媒介语言手段的延伸之中。
【关键词】高校素描教学;素描现状;解决对策
美术教育的首要环节就是高校素描教学,它是学生面对客观世界以艺术的形式予以表达而跨出的第一步。我国古代线描造型虽早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并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绘画语言,但真正意义的素描教学历史并不长,其间西方素描技法及其观念的引进也确实为我国素描教学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一、高校素描教学的现状
我国的素描教育始于上世纪初叶,一批从欧洲、日本留学归来的艺术家把西方的素描教学引入中国,并在北京、杭州首开先例创办了高等艺术院校。素描、模特等词开始进入了部分习画者的学习之中。然而战乱中的颠沛流离也极大影响了艺术教学的开展,直到新中国成立至60年代,一批从苏联归来的留学生使苏派教学模式成为我国传统素描教育的主体,契斯恰柯夫的教学体系对我国高校素描教育的影响尤为重大,几乎所有学画者都受益于它。
随着时代的发展,素描教学不应再停留于传统的意识形态,而更应以独特的哲学、文学、审美心理作为知识准备,对素描教学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它反映在空间与形体的塑造上;在媒介语言手段的延伸之中;在具象背后的抽象潜想之中;更反映在习画者独特的内心情感体验与审美创造之中。而“准确的描绘不等于真实”早已成为现代素描所奉行的准则,由于绘画有其自身的价值,它不在于对事物的如实描写,我们不能光画对象的表象,而应更多地看到画家对形体独特的感受及表现,使习画者做自然的主人,而决不做自然的奴隶。我们在素描教学中尤其是具象素描教学中,应适当放弃细枝末节的再现,而应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创造性地应用绘画语言去表现对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高校素描教学的对策
受现代艺术思潮和造型观念的影响,单一的素描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美术教育、艺术设计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可以从教学用具、素描工具、观察方法等几个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进一步提高素描教学的效果。
1.拓展素描教学中的教具范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寻找甚至动手制作素描教具,使其明白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就在身边的道理,从而打破传统素描教学中教师摆静物、摆模特,学生被动作画的固定模式。这个过程实质就是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的一个过程,也是从主观出发对事物进行宏观感悟到立体(平面)立体的过程,即三度空间上的客观物象的组合(两度空间的画面构成),在两度平面上塑造三度空間的立体关系的过程。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素描对象,不仅能培养他的审美能力、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可以让他加深自身的情感体验。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听取学生找静物、摆静物的意图之后,再从美学规律、造型法则上与他们交流,并适当提出一些建议。对描绘对象所倾注的情感和体验,从一定程度上也表达了他们对生活、对艺术、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2.扩大素描工具的范围。传统素描教学中,铅笔无疑成为了习画者的主要绘画工具。工具的单一也是造成素描作业“千人一画”的主要原因,同样的对象用不同的工具去描绘,自然会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加上使用方法的差异,更会形成千差万别的绘画语言。如木炭条的酣畅淋漓、炭精条的厚重响亮、色粉笔的豪放概括、墨水钢笔线条的律动优美,让学生通过尝试不同的素描工具来挖掘其创造潜力,提高其艺术修养,增强对素描的学习兴趣,由此使现代素描教学更具魅力,更具吸引力。
3.改变传统素描的观察方法和作画步骤。绘画不是追随自然,而是和自然平行地工作着。绘画如此,素描更是如此。传统素描教学以一点作为观察点,由此规定画中所有物体必须符合焦点透视规律,这套方法看似严谨科学,有章有法,却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力的培养。我国早就有步步移、画画观等说法,笔者认为如正确运用到素描教学中,将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此,可让学生在作画之前,从多个角度观察、感受对象进行审美判断,再画出若干幅小构图或速写。之后根据画面需要灵活选用作画步骤,可整体也可局部,可精细也粗放,一切均为绘画语言和画面效果而服务,这样完成的素描作业一定有其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