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林方言与汉语普通话量词比较研究

2015-11-25王璐潞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比较研究普通话

王璐潞

摘 要: 桂林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下属的四个方言区之一的西南方言,本文以桂林方言的量词和普通话的量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研究,比较的重点放在量词与其所计量的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上,寻找出其中的一些理据并进行解释说明。

关键词:桂林方言;普通话;名量词;动量词;比较研究

1.桂林方言中名量词与普通话名量词的异同

经过筛选,我们发现“堵、张、铺”,等名量词在汉语普通话和桂林方言的使用中存在的差异较多。在对这些量词进行比较研究时,我们依据其计量的事物特征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类,即动作实体型名量词:铺、张;物品实体型名量词:堵;下面就分别对这四种量词在普通话与桂林方言的使用差异进行对比。

1.1 动作实体型名量词

1.1.1 “铺”与“张”量词搭配的异同

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铺”有着这样的解释:①量词,用于坑:一铺坑;②把东西展开或者铺平:铺床,铺平道路。

张,量词,①用于纸、皮子等:一张纸;②用于床、桌子等:一张床;③用于嘴:一张嘴。

1.1.1.1 桂林方言中“铺”“张”的使用情况

与汉语普通话相比较,在桂林方言中,我们既使用到量词“铺”,也使用到量词“张”来称量对象,二者称量的物体具有共同的义素:[+平面性][+延展性][+具体物]。但是,二者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同。

1.1.1.1.1 使用“铺”的情况:

“铺”称量的对象主要是指可以平铺的且延展性较好的生活类的与床有关的床上用品,可以搭配的物体大多是床或者与床有关的物品。能与“铺”搭配的物品所具有的义素为:[+平面性][+延展性][+具体物] [+床或床上用品]。例如:

一铺床 一铺席子 一铺被子 一铺竹席

这一铺床够大,可以睡三个人。

1.1.1.1.2 使用“张”的情况:

“张”称量的对象主要强调物体所具有的同具有平面性和延展性的特征。那么这些搭配对象所具有的义素为:[+平面性][+延展性][+具体物] [-床上用品]例如:

一张报纸 一张门票 一张羊皮

麻烦您给我递一张报纸。

1.1.1.2 汉语普通话中“铺”“张”的使用情况

在汉语普通话中,我们同样使用到“铺”与“张”两个量词来称量对象。但是,二者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

1.1.1.2.1 使用“铺”的情况:

“铺”在汉语普通话中称量的对象只有一类,那便是“坑”例如:

一铺坑

这里有着一铺坑。

1.1.1.2.2 使用“张”的情况:

汉语普通话中“张”的本义是“上弓之弦”后来引申为开弓,再由开弓引申为展开,多搭配延展性好,可以自由展开与卷缩的物品,称量的对象主要有三类,一类是该对象在某种角度或某种状态下呈现出一个平面,另一类是该对象整体结构中存在一个“凸显的层面”还有一类则是根据其具有平面性和延展性的语义特征,可以和具有其特征的人体器官搭配,我们可以发现,“张”在搭配对象在某种角度或某种状态下呈现出一个平面。例如:

一张床 一张沙发 一张面孔 一张纸 一张羊皮 一张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余光中《乡愁》

1.1.1.3 小结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二者称量的物体具有这样的义素:[+平面性][+延展性][+具体物]二者都可以和“床”、“席子”等具体的具有一定的平面性且延展性较好的的实体物相搭配。但是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①“铺”在桂林方言中称量的对象主要是指可以平铺的且延展性较好的生活类的与床有关的床上用品,可以搭配的物体大多是床或者与床有关的例如“席子、毯子、被子、席子”等物品,其他的同样具有延展性平面性的物体则不能够搭配,例如我们不说“一铺纸”“一铺桌子”。②在桂林方言中,人们在称量语义特征具有平面性和延展性的物体时,也会用到量词“张”例如:“一张报纸”“一张门票”。③汉语普通话中“张”的本义是“上弓之弦”后来引申为开弓,再由开弓引申为展开,多搭配延展性好,可以自由展开与卷缩的物品,称量的对象主要有三类,一类是该对象在某种角度或某种状态下呈现出一个平面,例如“八张画”“一张纸”另一类是该对象整体结构中存在一个“凸显的层面”例如:“一张沙发”“一张面孔”还有一类则是根据其具有平面性和延展性的语义特征,可以和具有其特征的人体器官搭配,例如:“一张嘴”“一张脸”我们可以发现,“张”在搭配对象在某种角度或某种状态下呈现出一个平面,例如“纸、画、皮”及该对象整体结构中存在一个“凸显的层面”例如:“沙发、面孔”等,和具有其特征的人体器官搭配,例如:“嘴、脸”等物体搭配时,都不可以和“铺”互换。我们不说“一铺脸”。

1.2 物品实体型名量词

1.2.1 “板”與“堵” 量词搭配的异同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板”有着这样的解释:板,片状较硬的物体:木板;玻璃板;铁板。

“堵”量词,用于墙。

1.2.1.1 桂林方言中

与汉语普通话相比较,在桂林方言中,我们既使用到量词“板”也使用到量词“堵”来称量对象,二者称量的物体具有共同的义素:[+空间性][+平面性] 但是,二者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同。

1.2.1.1.1 使用“板”的情况:

在桂林方言中,板”被借用来当做一个名量词一方面多搭配面积较大的,占据一定空间的物体,指称的对象多是墙,另一方面,它称量对象为抽象事物,相当于动量词“番”,用来指称说的内容及整个过程所持续的过程,因此,“板”称量的事物所具有的语义特征便是:[+空间性][+面积较大][+平面性] [+抽象性]。例如:

一板墙 一板壁画 一板话 一板峭壁

粉刷匠粉刷了这一板墙。

1.2.1.1.2 使用“堵”的情况:

人们在搭配一些语义特征呈现片状,或者扇状的物体时,会用到汉语普通话当中的量词“堵”, 这样的搭配旨在突出事物呈现的扁平的块状而并没有强调其平面性与空间性以及有着类似于“墙”的形态特征。例如:

一堵门 一堵窗 一堵玻璃

请把这堵门打开。

1.2.1.2 汉语普通话中

在汉语普通话中,我们只使用到“堵”这个量词来称量“墙”或者形态类似于“墙”一类的事物。

1.2.1.2.1 使用“堵”的情况:

汉语普通话中“堵”称量对象是多是“墙”,还有一类就是功能或形态像“墙”一样的事物,对象都是具体的实物。“堵”称量的事物所具有的义素便是:[+空间性][+面积较大][+平面性] [-抽象性] 。例如:

一堵墙 一堵壁画 一堵书橱 一堵大坝

一堵壁画,加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 余秋雨《文化苦旅》

1.2.1.3 小结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二者的相同之处都适用于面积较大的且占有一定空间的物品搭配,即可以称量的物体都具有这样的义素:[+空间性][+面积较大][+平面性]二者都可以搭配“墙、壁画、书橱、大坝、峭壁”等实物。但是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①在桂林方言中,“板”被借用来当做一个名量词。一方面多搭配面积较大的,占据一定空间的物体,指称的对象多是墙,例如:“这板墙的设计一点儿也不合理”;另一方面,它称量对象为抽象事物,相当于动量词“番”,用来指称说话的内容及整个过程所持续的过程,例如:“他说的一板话颇有道理”。那么在桂林方言中,“板”称量的事物所具有的义素便是:[+空间性][+面积较大][+平面性] [+抽象性]而汉语普通话的“堵”则是[+空间性][+面积较大][+平面性] [-抽象性]。②在桂林方言中,人们在搭配一些语义特征呈现片状,或者扇状的物体时,会用到汉语普通话当中的量词“堵”例如:“一堵门”“一堵窗”“一堵玻璃”这样的搭配旨在突出事物呈现的扁平的块状形状而并没有强调其平面性与空间性以及有着类似于“墙”的形态特征。③汉语普通话中“堵”称量对象是“墙”以及功能或形态像“墙”一样的事物,比如“书橱、峭壁、石碑、壁画、闸门”等等。其指称的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物,没有抽象形态意义。

2.桂林方言中动量词与普通话动量词的异同

经过筛选,我们发现,汉语普通话量词“次”与桂林方言量词使用差异较多,我们依据计量的事物特征不同,把它们可划分为一个类型:次数频率型量词:次。下面就分别对这一类型的量词在桂林方言与汉语普通话中的使用差异进行比较。

2.1 次数频率型量词

2.1.1 “轮”与“次” 量词搭配的异同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轮”有着这样的解释:量词,①多用于红日或明月等:一轮红日;②用于循环的事物或动作:头轮电影院。

“次”量词,用于反复出现的或有可能出现的事情: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2.1.1.1 桂林方言中

与汉语普通话相比较,在桂林方言中,我们既使用到量词“轮”也使用到量词“次”来称量对象,但是二者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同。

2.1.1.1.1 使用“轮”的情况:

“轮”在桂林方言中被借用来表示动量词,主要依据“用于循环的事物或动作”的语义特征,在方言搭配中一般表示次数,又强调事件发生的频率,不指称事物发生的时间。那么它称量对象的义素则表现为:[+动作][+频率][-时间性]。例如:

一輪比赛 一轮考试 一轮演出

在这一轮考试中,班上的同学都考得很好。

2.1.1.1.2 使用“次”的情况:

在桂林方言中我们也使用到了汉语普通话中的量词“次”,使用“次”的时候,表示的语义特征为:[+动作][+频率][+时间性]。例如:

一次告白 一次体验 一次尝试

这一次尝试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很大影响。

2.1.1.2 汉语普通话中

在汉语普通话中,我们称量动作发生的次数、频率及其持续的时间时,会用到动作实体型量词“次”。

2.1.1.2.1 使用“次”的情况:

汉语普通话中的动量词“次”,指称动作完成的数量,一般没有涉及动作持续的时间,语义特征为::[+动作][+频率][+时间性]。例如:

一次比赛 一次演讲 一次演出

第一次来到五香街时,她曾和姐姐“自始至终”在一起呆了一天。 —— 残雪《五香街》

2.1.1.3 小结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二者都表示事情完成的动作和频率,即语义特征表现为:[+动作][+频率]经过比较我们发现二者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别:①“轮”在桂林方言中被借用来表示动量词,主要依据“用于循环的事物或动作”的语义特征,在方言搭配中一般表示次数,又强调事件发生的频率,不指称事物发生的时间。那么它称量对象的义素则表现为:[+动作][+频率][-时间性]例如:“一轮比赛”“第二轮演出”。②桂林方言中,“轮”相当于“次”表示动作完成的次数和频率,如:“这是我第三轮告诉他了”“我去办公室走了一轮”。“但是,在桂林方言中我们也使用到了汉语普通话中的量词“次”,当使用到量词“次”的时候,我们称量的对象则既强调动作的频率和概念又强调动作持续的时间。③汉语普通话中的动量词“次”,指称动作完成的数量,一般没有涉及动作持续的时间,语义特征为:[+动作][+频率][+时间性]例如:“一天送四、五次饭”“夜里他醒了两三次”。

3.结语

通过将桂林方言中的量词搭配与汉语普通话量词搭配的比较,我们了解到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其方言量搭配的独特性,既与当地的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又是当地地域文化的反映,通过二者的比较,针对其相同点和不同点,我们做出了如下的总结:①“促使名量词动量词从原始词类范畴,非范畴化为量词的认知机制是转喻和隐喻,其中,转喻机制使名量词与动量词的原形式指称的对象发生了变化”。 ②方言中的量词搭配现象具有口语性,民族性,多样性。③桂林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下属的四个方言区之一的西南方言,它与普通话的语音特点及语法系统都有着较大的一致性,大多数量词搭配与普通话量词搭配都相同,特殊的量词搭配占少数。④方言量词的使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本篇论文所列举的桂林方言量词搭配问题的例子也只是以一小部分,不够全面。同时,由于收集的资料不够全面,在解释桂林方言和汉语普通话的细微差别时缺乏专业术语的论证,还需要进一步学习进行弥补。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 惠红军.汉语量词研究. [M].贵州民族学院学术文库: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

[3] 许慎.说文解字[M] .中华书局1979年版.

[4] 周毅敏.浅谈桂林方言中的量词用法[J].语文学刊,2008(18).

[5] 张丽芬.常用量词的语义特征及语用功能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比较研究普通话
浅谈普通话里的“该”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藏匿”与“炫耀”式景观中植物种植的美学比较
唐寅仕女画与喜多川歌麿美人画比较研究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