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探讨

2015-11-25赵哲周萍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非遗保护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

赵哲 周萍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是相互融通的,只要对非遗的旅游开发合理、科学、高效,实现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是完全有可能的。本文试图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分别阐述了两者对彼此的相互作用及意义,并给出了一些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方式途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非遗保护

谈到旅游开发,人们总会联想到其对资源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破坏。事实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如果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将有利于两者的共同发展。一方面,旅游开发使更多的人们了解并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旅游开发的收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使得旅游开发更具多元化,使旅游开发的主题更加鲜明,吸引更多的游客,间接的会促进旅游开发的经济增长。我们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保护可以是开发式的保护,开发也可以是保护式的开发,只有将两者协调统一起来,才能实现共赢。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旅游开发的意义

1.宣传旅游当地的文化和形象。很多旅游景点或地方缺乏鲜明的标签,没有形成品牌效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加深旅游开发当地的文化内涵与地方特色,使得更多的游客为之注目。通过把非遗元素有效的融入到旅游形象之中,旅游地的整体品牌形象一定会变得更加生动,也更容易为广大游客所喜爱。

2.提升旅游地的审美、艺术、体验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自然美景风光的不可替代的补充,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使旅游地的文化、民俗、艺术、民族手艺得到有效、真实地展现,使游客在审美、艺术、体验等方面更加满足。同时,提高了旅游的品位与内涵,使游客在自然美景的广阔空间内更多的思考和追求精神层面的价值。

3.增加旅游项目的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一个地方的艺术精华、智慧结晶,在旅游开发中有效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落实到具体的手艺制作、庆典活动、旅游产品中,可增加旅游项目的多样性,使旅游更具趣味性并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增加了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有利于旅游地的长期建设与发展。

二、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1.提高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使许多逐渐被人们淡忘的民间文化、传统、民俗等以新的姿态和方式展现在公众的面前。同时,这有利于旅游当地的居民和民族提高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更加注重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宣传,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复兴。

2.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资金保障。旅游开发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盈利,经济利益的获取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证。一方面,旅游带来的充足的资金来源可以更多地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去,为其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旅游地会更多的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证旅游地能够获取的持续、稳定的经济利益。

3.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挖掘与实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旅游开发中,无论是旅游资源的开发者,还是旅游地的游客,都将直接或间接地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去。在实践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以更真实、更完整、更多元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其文化、经济、社会价值都将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挖掘和实现,并得到更多的保护与传承。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方式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并不是对立的,相反,两者是协调统一的。应当把握好两者的辩证关系,在旅游开发中更多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恰当地融入旅游开发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1.节事旅游模式。节事旅游在各地旅游活动中数见不鲜,一些地方通过节事旅游,有效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恰到的包含于特定的节日、赛事、民族庆典等活动中,吸引了大批游客,使更多的人真实地了解并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通过旅游开发获得了不菲的经济利益。

2.休闲演艺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被一大部分人忽视甚至漠视,是与其自身未能真实、有效地表现出来的原因分不开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宣传、表演与展现。在旅游开发中,应当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与优点,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使其更平民地展现在游客的面前,使人们在休闲中更加切实地接触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

3.非遗旅游商品。旅游景点的纪念品质量较差、种类过于单一常常为旅客诟病,全国各地的旅游纪念品如出一辙,并没有凸显地方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色。在旅游开发中,应当更注重在旅游纪念品中注入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素,增加地方的特色性,把现代商品的理念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有效结合起来,使旅游商品多元化、鲜明化。

参考文献:

[1]陶陈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探微[J].大众文艺,2015,07:6

[2]李春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的模式、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4,21:247-248

[3]高寿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研究——以浙江绍兴为例[J].对外经贸,2013,06:76-78

[4]宋俊华.文化生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J].文化遗产,2012,01:1-5+157

[5]凌莎,陈亮.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以桂林市为例[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2)

[6]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7]肖曾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赵哲(1990.07-),籍贯:河北张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工程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遥感信息技术及地学应用,本科毕业于云南财经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猜你喜欢

非遗保护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现状及障碍分析
致力于世界“非遗保护”
庆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凤凰古镇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浅谈北京玉雕工艺的发展现状及其保护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