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探析
2015-11-25林瑞海马银琦曾华华王甜焱
林瑞海 马银琦 曾华华 王甜焱
摘要:文房四宝作为数千年来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其古法制作技艺也是中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而今,文房四宝渐渐消逝在大众眼帘,古法技艺的传承出现断层。本文主要从文房四宝古法技艺的传承现状为出发点,探究技艺开发的矛盾点所在,进而对古法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提出有效对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房四宝;古法技艺;传承创新
一、文房四宝古法制作技艺的传承现状概述
1、文房四宝传承断层,古法技艺濒临失传
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是我国的历代传统书写器具,它们作为物质载体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走到今天,文化意义不言而喻。而随着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文房四宝逐渐变得疏远。宣笔制作技艺本是世代相传,正因口传身授的弊病,使得技艺传承出现了断层;宣纸制作技艺亦是如此,传统的宣纸生产技术和现今书画纸间的差别同样无法受到普通认识,断层现象令人堪忧。
2、技术生产环境守旧,制作工艺难求创新
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其生产环境都较为传统守旧。譬如制作徽墨的技术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身上的油腻由于长期处理这种工作环境中几乎难以抹去。再如宣笔的制作,对于技艺要求严苛,每一道程序须手眼俱到,长年累月的工作,工人都落下了职业病,视力也下降。由于制作文房四宝的利润较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不佳,从而也导致了工作环境得不到较好的改善,制作工艺也缺乏一定的创新。
3、支柱产业略有发展,政府扶持力度尚佳
由于人们对于文房四宝的关注度渐渐弱化,其环境行业有一定萎缩迹象。虽有部分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但是宣笔等目前存在退化的可能,这种颓势尤以步入信息时代后为甚。其次,当地政府对传统技艺保护扶持力度欠佳,多则仅局限与颁布文化政策理论水平上。在实际行动当中,其幕后往往亦然试图打着文化保护的牌子进行招商引资,对于促进文化四宝古法技艺的传承与发扬的作用均相当有限。
二、文房四宝古法制作技艺开发的矛盾阐述
1、一脉相承物稀为贵,产业运营品质受疑
据悉截至目前为止国务院已公布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1448人,60岁以上高达80.44%,其中100余位已逝世。老龄化趋势显著,后起之秀却日渐凋零,古法技艺更多的是在骨肉亲人之间薪火传递,这是传承人的幸事,或许也正是他们的无奈。随着重拾书法风尚的日渐增长,经过工业化的复制后“非遗产品”是否还具有原来“物稀为贵”的品质大受质疑。
2、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代野蛮不言而喻
现代媒介充斥着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非遗保护难免成为“野心家”商业价值的实现对象,经济利益驱动下不遗余力取得“非遗”资格,打着保护的名义进行商业和产业化运营,专家学者的谋略和学术见解往往成了形象点缀甚至商业利用的工具。当前的非遗保护工作端倪百出,保护性破坏貌似已成为目前非遗保护工作的普遍发展趋势,但愿只是危言耸听。
3、活态传承达成共识,机构不全机制不畅
在保护开发中将生态、动态、活态融入“新常态”,让非遗和其衍生品成为一种可以被活化利用的有效资源,是目前安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举措之一。但进程中的拆迁改造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非遗传承的原始空间,大量人才涌进城市更致传承人青黄不接,而现有的机制体制并未发挥其最佳效益,笔墨纸砚的古法技艺的保护与开发大多流于言表,切实执行举步维艰。
三、文房四宝古法制作技艺传承与创新对策
1、革新传统非遗思维,大众传承万众创新
受限于文房四宝古法制作技艺的家族性传承,“家学深厚”的非遗传承人对古法技艺的传承往往受限于保密性传承。而大众对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表现出越发浓厚的兴趣,技艺传承人应打破家族观念,遴选出专业的产业接班人。这不仅需要技艺传承人的思维革新,更需要社会群体的响应与万众创新意识的培育。政府应提供政策保障与及时的资金扶持,来培养专业化非遗传承人才,形成非遗文化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2、转化非遗文化载体,跨界融合共求发展
文房四宝古法制作技艺体现了中华文化独特的审美个性和文化精髓,是依附现代工业社会所产生的文化所无法取代的。传统的技艺文化载体仅局限于纸墨笔砚产品本身,这需要文房四宝产业主动谋求跨界合作的新形式,开拓产业结构,将民族文化注入到适应大众需求的载体之中。当然,载体的转化需要基于严谨的调研结果,只用真正把握大众的消费需求,跨界产业合作才是双赢的。
3、紧贴互联运营趋势,促使文化走出世界
“互联网+”趋势愈演愈烈,传统文房四宝产业应当把握互联世界的新趋势,借助“互联网”这双翅膀让文房四宝文化走出世界。借助互联网思维,非遗传承人可将文化以文字、视频等形式上传至专业平台,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推荐技艺与文化,解决非遗传承中信息不对称、传授成本高等问题。甚至可通过跨境电子商务直接将文房四宝产品放置于全球贸易平台,借助众筹思维减少技艺传承成本高的问题。互联网能让非遗被更多有文化情怀的人所了解,进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四、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子产品逐渐取代了传统文房工具,古法制作技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作为非遗文化中的四宝文化,其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应在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能让“文房四宝”古法技艺尽快回归大众生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凝聚与精神的结晶,也是一个民族的智慧之光与智力之本。伴随着“中国梦”号角的吹响,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在祖国伟大复兴的道路中拥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不断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增强主体创新意识,让经典永存,让“中国梦”走进家家户户。
参考文献:
[1] 王毅.窥探笔墨纸砚的民族性格与文化[J].价值工程,2014(35).
[2] 陈涛.“文房四宝”源流考[J].中原文化研究,2014,01:57-63.
[3] 陈云琴.“文房四宝”与中国传统文化[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