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顿悟到顽童

2015-11-22田志梅

当代文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契合

田志梅

摘要:被誉为“当代八大散文家之一”、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的作家”的林清玄至今已是华语世界里家喻户晓的纯文学作家。其作品成功的原因很多,笔者拟从文艺学入手,深入探究在其文学创作过程中别有洞天的集作家创作心境的蓦然顿悟、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和、作家内心体验与外在机缘的某一突出特质的契合、以及把新成分注入到原事物中,在知觉世界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等四个维度的艺术发现的心理特质。

关键词:艺术发现;顿悟;契合;顽童心理

“如果放下笔还能快活地活着,那就不要成为作家”,这是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的作家”林清玄的写作心得。他至今已是华语世界里家喻户晓的纯文学作家,从十七岁开始出第一本书,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六本书问世,其作品之所以能在读者群中引起高回头率,在笔者看来,和其作品中字里行间无处不在的渗透着的清淳、质朴的真性情密切相关。究其写作成功的原因很多,笔者拟从文艺学入手,深入探究作家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别有洞天的艺术发现的心理特质。何谓“艺术发现”呢?这是一个文艺理论中的术语,是指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独特感知。艺术发现对于写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决定了作品的独创性,可以说没有艺术发现就没有富有特色的作品。它产生于作家创作过程中的发生阶段,是写作的三部曲中作家进入构思和物化阶段的基础。它产生在作家大量积累生活素材的基础上,是作家对大干世界的一种独特感悟,更是作家自己独具慧眼的人生理想、审美境界、人生观、价值观的淋漓酣畅的再现。林清玄的一百三十多部纯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和其艺术发现的独创性、新颖性密不可分的。现从以下四个维度来深入剖析林清玄在其创作过程中艺术发现的心理特色。

一 创作心境的蓦然顿悟

林清玄的这种蓦然顿悟的创作心境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首先,一位优秀作家的天人感应的嗅觉是绝对敏锐强大的。何谓“天人感应”?它是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西方心理学家也认为人的一生必须处理好与自己、与自然、与社会的三种关系才能幸福开心。可见人与自然的链接即是人和宇宙连接的一条绿色丝带。它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原始性命理感应和变文化性机体感应。原始性命理感应的表现是原始性,特点是同一性,即不管你承认与否,它都存在着。近年来环保主题的文学作品成为主流的原因也在这里。因为人类已充分认识到自我的存在与宇宙万物间的这种原始命理感应性。但人性中贪婪掠夺的本我又在和超我厮杀、血拼。大自然无情的惩罚又频频发生,国内外部分作家就义无反顾地担起了唤醒人之原始性命理感应性的历史使命,灾难文学、环保文学就应运而生了。在林清玄的笔下也有不少反映此种原始性命理感应的散文。如《万物的心》一文:“我常觉得,所谓风水好,就是空气清新、水质清澈的所在。所谓有福报。就是住在植物青翠、花树繁华的所在。所谓美好的心灵,就是能体贴万物的心,能温柔对待一草一木的心灵……”作家惟妙惟肖地用纯文学的唯美笔调写出了自己和大自然之间的这种原始性的命理感应。

变文化性机体感应的表现是文化性,特征是差异性。它和个体的个性、人格、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密切相关。林清玄先生作为作家,其强大的灵性世界成了作为一个优秀作家的基本条件。在现实人群中,灵性生活突出、显著的寥若星辰,林清玄属于此罕见之列。其作品能在渺渺浩浩的华语世界收获大量读者发自魂灵深处的经久不衰的亲密喝彩和掌声,就是因为他的每篇文章都是作家对社会、对自我、对自然蓦然顿悟后的结晶。其脍炙人口、沁人心魄的直逼人之性灵世界的《鸳鸯香炉》、《暖暖的歌》、《美丽的心》、《和时间赛跑》、《灵性深处开莲花》、《拜佛时的林清玄》、《黄玫瑰的心》等等文学珍馐,使人读后有一种不可遏制、难以言状的触动,总能让读者觉察到作家笔下的一股直逼人之性灵世界的魔力、气场,而且会不知不觉被其催眠,欲罢不能,直至唤醒,

其二,写作素有三境,从外在到内求分为身体、精神、性灵。用身体写作的作家仅仅是手指间的舞蹈。写出来的文字永远没有朝气活力,让读者恹恹欲睡。而作家自己终究会迷失;用精神写作的作家是人之精气神的交响乐,字里行间洋溢着活力生气;用性灵来写作的作家是文学精灵的化身,绝对是在用毕生所吸纳的天地万物的元气、精华来写作,他们的性灵世界之门已经訇然中开,写作已成为其生命的朝圣。因为这类抒写人之性灵世界的作家描绘的是自我成长的心路历程,包括人生每一阶段的酸甜苦辣、风雨雷电。而这正是人性世界的共同点。因为每个人都会在短暂人生的几十年里承载很多上天赐予的伤痛、负荷和重压,在历练和磨砺中它们让你慢慢走向圆满、清明。林清玄的写作之境属于第三类。林清玄说过“我的作品是心的延伸”。这大概也是其文字能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因为他的文字有一种疗伤功能,能治愈生命的伤痛,能在读罢后恢复心之宁静,重新出发,奔向生命的下一驿站。如其《黄玫瑰的心》一文,记叙的是作家生命中的一个低谷事件:爱情受挫,恋爱五年的女友“为一其貌不扬、毫无才气、情趣的人”离他而去。他“心痛又心碎,生气又悲哀得想流泪”,但还是不甘心,决定去花市买一束女友心爱的美艳娇嫩的黄玫瑰来修复奄奄一息的爱情的事。当花店老板把这九支奄奄一息的玫瑰半小时后魔术般地逆变为一大束元气淋漓的黄玫瑰,开心无限地呈现在他眼前时,他“惊呆”了!老板朴素简单的让人感动到落泪的“花朵精神论”召唤着他:“玫瑰花的花朵也需要水,在田野里,它们有雨水、露水,但是剪下来后就很少注意它的头也需要水了。整株泡在水里,很快就恢复精神了!”、“少年仔,要振作呀!”后面这句让他差点掉泪的话,让他悟出:“原来人要活得抬头挺胸,需要更多智慧,应该把干枯的头脑泡在冷静的智慧水里!”当花店老板娓娓道出其中秘籍时,灵性出窍的他蓦然顿悟:此刻不正是上天的刻意安排,安排他在人生最最萎靡低迷的时刻邂逅此机缘?!因此他在文末作结:“人要有细腻的心去体会万象万法,到处都有启发的智慧。一朵花里,就能看到宇宙的庄严,看到美,以及不屈服的意志!千万不要成为一朵即将枯萎的玫瑰。”也许,这就是林清玄,他就是这样依凭着一支美轮美奂的神来之笔,还有绵延几十年的勤奋笔耕的气场,唤醒着纯文学的同情功能,让读者在入定、入禅中升华自我。

其三,在林清玄的写作三部曲《林泉》《清欢》《玄想》里,他还特别强调顿悟和灵犀的重要性:“我们不宁静。是因为我们不完整的缘故。我们不完整,是因为我们孤困了自己。如果打开了与大地的一点灵犀,我们就走出了孤困,我们就完整了,我们也宁静了。至少在写作的时刻。”三言两语,道出了当一个作家进入蓦然顿悟、心有灵犀的佳境后身心愉悦升华的状态,也道出了顿悟和灵犀的出现对作家而言的重大意义。

至于这种顿悟来自何方,林清玄有他自己的一番“小鱼灵感论”的高见,他说:“灵感的获得犹如渔民捕鱼,网眼大就捕大鱼,网眼小就捕小鱼。我出海时就决定拿什么网去撒。我的灵感源源不断就是通常我的网眼很小。就是生活里面灵感的小鱼也捕得到。生活里面有很多灵感。这个灵感不是突然存在,它是透过训练而捕捉到的。而且有不少方法可以训练灵感的及时捕得。比如要三多,即多观察、多思考、多体会,还要立刻抓住灵感,我经常是相机、笔记本、录音机随时携带。有手机后就全用手机了。”在这里,林清玄特别强调网眼的小和训练的必要性。也就是说,这种顿悟灵感的获得是必须靠勤奋和坚持来维系的。同时他还长期性地要求自己每天睡前五句话,把今天的最新思考、感悟及时记录下来,这个习惯已经陪伴他四十五年。他还坚持每天写作积累:小学五百字、初中一千字、高中两千字、大学到现在三千字。甚至他还要求自己小学三年级后就绝对不用成语,严格要求自己必须用自己的话表情达意。这些都是林清玄写作成功的切肤心得。

二 独特的眼光和非凡观察力

作家在创作中非凡的眼光和独特的观察力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勤奋努力、执着无闻的漫漫长夜的探索过程。林清玄家境贫困,自幼酷爱读书,尤其中外文学经典,最喜爱的是《西游记》。在看了很多经典之作后,他十岁时就对家人说长大后想写书给别人看,虽然当时父亲怒斥着给了他一巴掌,说他不务正业,怎么可能写几个文字就能养活自己,但他仍痴心不改。十七岁开始他出版第一本文集,从此笔耕不辍,一发不可收拾。大学毕业后他为养活自己的文字,白天在屠宰场杀猪,也在餐馆里做服务生,晚上就在简陋的小屋里写作。生活的艰辛从没让他迷失自己的方向。三十岁时他已名声大作,但他感觉不到一丝真正的快乐。他痛苦地思考人生真正的快乐是什么。最后他辞掉一切社会工作,上山去修行。在大山上借了一间小屋闭关三年。每天沉浸在浩浩佛教经典中。结束闭关后,他迎来写作上的第二个高峰。纯文学文集“菩提系列”在他四十岁前纷纷面世,而且社会反响强烈。因为其作品中始终充满散文之真善美的独有特质,被读者誉为“台湾文化的良心”。他至今已过六十岁,但仍保持每天写作的习惯,每天上午坚持写作三千字,坚持不懈。对林清玄而言,写作已经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其人生不虚为名副其实的文学人生。

其次,林清玄说:“三十年前我在写文章时并没想到会有这么多小朋友会喜欢看。一个作家的创作过程是非常孤单寂寞的,不像歌星、影星,马上就能得到别人的掌声,可能你在二十年、三十年,乃至百年千年后才能得到掌声。”作家在这里强调的孤单寂寞,其原因是和作家不同于常人的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有关。林清玄对万物总有一种超前五十年的前瞻性,这和他灵性生活的敏感、丰富有关。因为从基础心理学角度来讲,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三大元素构筑的金字塔: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灵性生活,而且依次是一个从下到上的金字塔型。即所属人群也是依次递减,从下到上依次分为物质人、精神人、灵性人三类。作家群落当居塔尖,即灵性人之列,因此其灵性功能显赫于一般人。其观赏事物的眼光和观察力也非同寻常,否则就不可能成为作家。如《鸳鸯香炉》,在作家笔下,一寻常至极的小小香炉已是一灵性尤物,作家在其面前发呆发愣,直至涅槃顿悟。作家以朴素知性的文字,三言两语道破万物皆灵长的天机。

其三,这种“独特的眼光和非凡的观察力”,也是在作家笔下天地万物和人之同情、共情属性的尽情绽放。著名诗人余光中对诗歌之同情性的研究入木三分,他强调这种同情性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有,但又有巨大差异性。诗人的神圣职责就在于用文字用心灵唤醒人之同情性。因此他写出了《乡愁》的千古绝唱。诗歌如此,其他艺术形态也都无一例外地重复演绎着这个永恒的艺术定律:一部能穿越时空的作品绝对是能让人随时随地心旌摇曳、豁然开朗、甚至当头棒喝般揭示宇宙万物真理的作品。这种对天地万物的顿悟非眼光独特、灵性禀赋特别的性情中人——林清玄莫属!有读者说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为自己的心灵照一面镜子,更像是为自己的心灵做一次洗礼。”当年台湾一即将临刑的死囚在狱中读了林清玄的大量散文后潸然泪下,他的临终遗愿是能在结束生命前见上林清玄一面。他对林清玄说:“在我的成长过程里,如果有人能提前告诉我读书是这么好的事情,会让人这么感动,我就不会成为一个杀手!”足够震撼吧?文学的魅力不就在此?!只言片语就能让魔鬼成为天使,或者说唤醒魔鬼身上天使的一面。

三 内心体验与外在机缘的契合

林清玄文字的芬芳誉满全球华文世界,就是因为其最擅长将外在机缘和内观契合交融。外在机缘是无处不在的,对作家而言关键是内心体验的差异性。这种创作时心理特性的差异性在林清玄看来无非要具备心的两元素,这两者具备后,好作品绝对如雨后春笋,汩汩而出。

其一是好奇心,即对大千世界,哪怕是对微小谦卑的事物都保持敏感的好奇心。一个好作家的重要素质就在于保持一颗好奇心,因为幸福的密码不在于拥有很多,而在于对细微的东西保持敏感。林清玄做到了,因此他的写作素材信手拈来、源源不断。而且他在回答记者问他为啥如此高产,一年内出两三本书,而且文质丰腴沉潜时,道出“挖井论”。他说自己是一个挖井人,他会同时开几口井,即把思想分类,然后不断往里面装进素材。如果今天在这一口井里没灵感,就转向其它几口井去挖掘、积淀。几十年来每天上午坚持三千字的魔鬼写作模式,下午到晚上就安排读书、休闲、体验的养气计划。细细观察林清玄作品中写作素材,全是天地之间极其容易被世人忽略的生动丰富却相对粗糙的事物和信息,而且可分为三层面:微观如一羽毛、一罄声、一茶叶、一木鱼声、一飞蛾、一汤圆、一金龟子,中观如一茶杯、一茶歌、一西瓜、一大雁、一插花、一菜瓜、一吉祥鸟、一肉羹,宏观如一卖茶老妇、一佛山、一太极图、一大佛等等,它们在作家的精神世界中纷至沓来,进入他的大脑里并留下深刻印记的刺激,并及时整理转化为记忆因子,在其创作时发挥作用。《天心月圆》、《平常心 非常道》、《高僧的眼泪》、《命中犯小人》、《留一只眼珠看自己》、《万物的心》等等诸多好作品的诞生都是作家擅长微中见大,随时随地用好奇的眼光体悟大千世界后辛勤耕耘的结晶。

其二是天真顽童心。因为童心的真善美是人之本性。文学即童心的尽情绽放是中外很多作家都认可的“童心论”。在林清玄的作品里也不例外。他的作品里有非常浓厚的乡土气息,有很多的动物、植物,还有很多小人物的悲喜。比如《一片茶叶》、《水会永远活着》、《相思一罄声》、《高僧的眼泪》、《百年含笑》、《买馒头》、《砖隙的番茄树》……他的这些文字始终渗透着童心的纯真特质,最简单的是最永恒的,因此他的作品能穿越时空。

此外,林清玄先生的写作生活起于十七岁,他认为生命中最最重要的东西是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心。这也正和西方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著名的“性三论”,以及人之快乐源泉在于不断内求,这样才能更多地听到内在的声音的人生快乐之道是契合的。林清玄在三十岁的人生转折点上有缘邂逅佛法。他在印度哲学名著《奥义书》中读到:一个人到三十岁要把全部时间用来觉悟,如果不用来觉悟,就是一天天走向死亡。当时的印度人最多活三十五岁。这使他棒喝般醍醐。他立刻辞去所有社会工作,潜心闭关三年,熟读佛经,出山后写成“身心安顿系列”,四十岁完成“菩提系列”,这些均成为华语世界的纯文学畅销书。林清玄先生是一虔诚的佛家弟子,这也是其文字芬芳四溢、玄机迸射的原因所在。佛家深入探索人生之苦恼根源的三毒三法印的基本思想使林清玄在观照世间万物时能随时进入拈花微笑的境界。外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可对每个人却不同,因为生命是独一无二的。作家在自我醇厚、浪漫的至情至性的世界中遨游。对林清玄而言,真正做到了“写作是生命的延伸”,因为依循着他至纯至清的文字,我们可以嗅闻到作家在生命的一个接一个美丽的驿站上撒下的一颦一笑、一悲一欢、一呼一吸。

林清玄说自己“首先是一个生活家,只有融入生活,多思考,写出来的东西才会生动,才能吸引人。创作没有任何框框,不分读者。散文、小说都可以。我只想通过文字与人分享生活感受,尽自己可能写到最理想、最对的状态”。“对生活要保持用心的态度,把生活中所有美好的事物、思想、理念融入生活中。大到家教、美学文学,小至喝茶、喝咖啡,甚至种一盆很营养的花,这营养了我的生活。”林清玄是这样说的,更是如此身体力行的,因此他的每一篇文字都能成为美文佳作,因为无处不在地渗透着自己的呼吸。真实、淳朴、沉潜的文字没有哪一位读者会拒绝,因为阅读这类文字会收获一种宁静自在清明的生命境界,拂扫万丈红尘中的烦恼和苦痛,达到疗伤养心之奇效。如《木鱼混沌》一文,其成文机缘仅仅是作家写作到深夜时听见屋外小巷子里传来的卖馄饨的敲木鱼的吆喝叫卖声音,由此想起儿时之事。可因作家抓住木鱼这一外在机缘,和内心体验有机链接,因此写出了这篇沁人心脾的千古美文。

四 在知觉中创造一个新的创造物

林清玄最擅长的是把新事物注入原事物中,在知觉世界中创造一新的创造物。这个特征是和基础心理学中研究的人之心理过程的三要素密切相关的。人之心理过程的三部曲是知、情、意,即感知、情绪或情感、意志组成人之心理的基本过程。三者前后顺序不能颠倒,三者也缺一不可。而人与人之间的命运和生活之境界也因此拉开。作家在创作时无非也是遵循着三部曲的步伐。在生机盎然的天地万物面前,用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个性、人格、人生观、价值观观察世界、觉知世界,一个崭新的天地万物也就产生了,这就是典型的一千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诞生的“哈姆雷特”文学心理效应。而这些独特的个性、人格、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性就决定了每篇作品的品质和气味。现从这几个方面简要分析林清玄。

首先,林清玄的个性属于主内向兼外向型的混合。因为文如其人,从其文字中可以觉知。也可以这样说,这种内向型性格的特质,即内心世界极其丰富、敏感,还有自幼酷爱阅读成为其写作的丰沛的源泉。林清玄能够始终写出上乘之作就在于他喜爱阅读习惯的终生养成。儿时家境清贫,手足甚多,总共十八个手足,他是十二。家庭的清贫让他移情,把物质世界的饥渴感转移到对精神世界的关注上。读书是他慰藉身体和心灵的唯一途径。他七岁就熟读唐诗宋词,十岁开始看中外名著,好的作品会看上几遍而不生厌倦。《西游记》、《水浒传》是他的最爱,因为喜欢其中的天马行空。这种阅读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不断地有新思想、新理念在脑中刷新、涤荡,而且成为其精神现象的精髓。这也难怪林清玄的创作力能始终保持如此青春旺盛的状态了。林清玄更是感性的。他小学时老师请他到家中吃饺子,老师鼓励他:我教了五十年书,我用生命来保证你将来一定成功!他听完此话后当场眼泪快掉下来。其实老师对每位同学都这样说过。但这足以说明他是一个极其感性的属灵之人,这类人群是最适合写作的。因为他们对外界和内心的变化极其敏感。因此林清玄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散文的真我本质,我手写我心是其文字芬芳流畅的重要原因。正如有人对法国散文大师蒙田说“皇帝陛下读了你的书,很想认识你”时,蒙田答道:“假使皇帝陛下已经认识我的书,那他就认识我的人了。”在这里,“我的书”道出了“我的人”的全部精神世界。在林清玄的文字中,散文文体的“真我”本性与作家本身已经形成奇异的镜子效应。不作伪、不虚饰、尚本色、随心自在,既是他散文文体的美学标准,亦是写作主体的内在规约。

同时,林清玄的这种内向型个性决定他有一个很重要的人格特征,即做事有坚持、韧性。不少人在文学上才华非常出众,但最后在发表一两篇作品后都销声匿迹,因为他们缺少耐力,没办法坚持写下去。所以林清玄再三强调,“写作是最富耐久力的竞争”,只有在笔耕不辍中,你才能渐入写作的落英缤纷、繁花似锦的佳境。因此有人慨叹写作之成功与学历无关,只与勤奋和阅读,还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有关。

其三,林清玄关于写作的人生观、价值观更是别具一格。“写作就是把心与手要贴在一起。佛教让他觉悟,如何看清自己的内心,不断祈求内心的莲花开放。把文学和佛教连成一体,用浅显精确的文字写出心中的莲花之美,这便是持续写作的美好。”又如“炽热如火,眼冷如灰”是林清玄佳作不断的一个重要的写作技巧。他特别强调不要在感情最火热的时候去写作,待内心感到冷却过后再动笔,用冷静的笔触创造当时感动的情境。“写作的佳境就是向外追寻生命更高的境界,向内开发内心更深的感受,通过文字去抒写整理未知的部分,是一种自然的坚持。”

结语

“我们心的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原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恒常的。”“生命是那样美好,建议大家多做深呼吸,体会空气的清新,体味事物的美好。我喝水时总会想这也许是我喝过的最美味的水,时时要保持一种爱,学会欣赏美,惟有爱和美才是心灵的故乡。”读着这些芬芳馥郁、直逼人心人性的文字,我们已经可以更深刻地感悟林清玄之所以能从十七岁开始写作到现在,而且能始终保持文字的深度、厚度、热度的原因了。在一次创作交流会上,林清玄还在反复强调:“我最好的东西,最大的满足和喜悦还没出来。”已经如此优秀出色的林清玄还能如此“谦其心”,这都是和他的独具匠心的艺术发现是分不开的。让我们祈祷林清玄能始终佳作不断,祈祷他的芬芳清醇的文字能永远被誉为“人类文化的良心”!

实习编辑 刘晓希

猜你喜欢

契合
论教育目标如何契合社会需要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有效契合途径研究
分析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管理的契合
生态建筑理念和“包豪斯”理念漫谈
探究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契合研究
剪纸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契合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群众路线融合的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