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技术肌内注射黄体酮避免药液回渗的效果评价

2015-11-22王红梅张英平胡志娟

护理研究 2015年22期
关键词:注射法径路黄体酮

王红梅,张英平,龚 敏,胡志娟

药液回渗是指肌内注射拔针后,药物沿针道向外逆流至皮下组织甚至溢出皮肤表面的现象,它不但会使注射的药物剂量不足,还会引起注射局部疼痛、组织变形(萎缩或水肿)或着色等不良反应[1]。黄体酮肌内注射为临床上常用的给药途径,由于其辅料为2%苯甲醇和注射用油,黏稠度大、不溶于水、难吸收,注射后常出现药液回渗现象[2,3],对此,作者对国内外常用的几种注射方法致药液回渗情况进行实验比较研究,旨在为临床选择最佳黄体酮肌内注射技术方案提供依据。目前,世界上常用的注射方法有3种,其中常规肌内注射法在我国应用广泛[4],Z径路肌内注射技术(Z-track method)在英、法等欧洲国家较常用,留置气泡肌内注射技术(air bubble method)则流行于美国、加拿大等北美洲国家[5-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日开始,来我院门诊注射黄体酮治疗的病人,按照如下标准入选观察。入选标准:①本次研究开始前1月内双侧臀部未接受任何注射;②黄体酮为初次注射,再次注射只观察本轮次注射后局部情况;③病人意识清醒,双下肢活动均正常,无严重心、脑、肾、肺、肝等重要脏器疾病或发热、血液循环不良等。排除标准:①注射部位有感染、水肿、硬结、肌肉萎缩、胎记或色斑等局部异常;②注射1 min、5min、48h、5d后分别观察。并按照每周使用一种方法,如第1周采用常规注射法,第2周采用留置气泡技术,第3周采用Z径路技术,第4周采用Z径路加留置气泡技术,并以此顺序轮流交替,至2014年4月30日,共入选608例,随机分为4组:常规法组(n=150)、留置气泡技术组(n=158)、Z径路技术组(n=146)、Z径路加留置气泡技术组(n=154)。所有入选病人均为女性,年龄19岁~42岁。

1.2 方法

1.2.1 注射方法 选择臀部外上象限、避开内角为注射部位,5mL注射器,7号针头,专人操作。黄体酮常规肌内注射法(常规法)按照我国《基础护理学》[4]教材的经典方法进行。Z径路肌内注射技术(Z径路技术):注射前以左手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将待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朝左方向侧移1cm~2cm,绷紧维持此姿势,注射时拇指、食指固定针栓,右手进针推药,拔针后迅速松开左手,使侧移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位置复原,原先垂直的针刺通道随即变成Z型。留置气泡肌内注射技术(留置气泡技术):注射器抽吸适量药物后,再吸进0.2mL~0.3mL的空气,注射时气泡在上,当全部药物注入后,再注入空气。Z径路+留置气泡技术:是前述两种方法在同一注射过程中应用。注射药物规格:20mg/mL,剂量:20mg、40mg、60mg。观察记录病人年龄、药物剂量、注射后局部回渗情况。

1.2.2 注射部位黄体酮回渗的判定标准 ①拔针后1min、5min注射部位有肉眼可见的药物或血液;②注射后按压的无菌干棉签上有血迹或药迹。48h后观察到局部皮肤有青紫着色;注射后5d后观察注射部位组织萎缩或水肿。由于本研究是针对本轮次注射的结果进行观察,因此观察指标只反映本轮次注射的结果而不是长期多次注射的累加结果。

1.2.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各组间的年龄应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回渗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种注射方法不同注射剂量组病人年龄比较(见表1)

表1 4种注射方法不同注射剂量组病人年龄比较±s)

表1 4种注射方法不同注射剂量组病人年龄比较±s)

注射方法 注射剂量20mg 注射剂量40mg 注射剂量60mg例数 年龄(岁) 例数 年龄(岁) 例数 年龄(岁)27 27.2±3.9 110 27.0±2.7 13 28.1±4.8 Z径路技术 34 26.4±2.9 101 26.5±2.9 11 27.9±4.3留置气泡技术 60 26.8±4.1 85 26.3±3.2 13 27.3±3.4 Z径路加留置气泡技术 55 27.1±3.6 79 27.0±3.3 20 27.6±3.9 F值 0.317 1.382 0.常规法083 P 0.813 0.248 0.969

2.2 4种肌内注射方法不同剂量黄体酮注射回渗发生率比较 黄体酮的注射剂量为20mg时,单纯使用Z径路技术发生的药液回渗率为8.8%、留置气泡技术为10.0%,均低于常规注射法(18.5%),但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使用Z径路技术+留置气泡技术的药液回渗率(1.8%)更低,与常规注射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黄体酮的注射剂量为40mg时,单纯使用Z径路技术药液回渗发生率为7.9%、单纯留置气泡技术为9.4%、Z径路技术+留置气泡技术的药液回渗发生率为3.8%,均低于常规注射法(31.3%),与常规注射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Z径路技术、单纯留置气泡技术、Z径路技术+留置气泡技术3种方法的药液回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黄体酮的注射剂量为60mg时,单纯使用Z径路技术的药液回渗发生率为45.1%,单纯留置气泡技术的药液回渗发生率为46.2%,低于常规注射法(药液回渗发生率61.5%),但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Z径路技术+留置气泡技术的药液回渗发生率为10.0%,与常规注射法的药液回渗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此外,无论哪种方法,药液回渗发生率均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高,见图1。

表2 4种肌内注射方法不同剂量黄体酮注射回渗发生率比较 例(%)

图1 黄体酮药液回渗率与剂量的关系

3 讨论

黄体酮又名孕酮,是由卵巢黄体分泌的一种天然孕激素,在体内对雌激素激发过的子宫内膜有显著形态学影响,为维持妊娠所必需[8]。是黄体分泌不足、孕酮缺乏引起先兆流产者的必须补充药物。口服后迅速代谢失活,注射给药由于人工制剂是油剂,药物在生理pH值(7.35~7.45)时,水溶性差,为防止用药后沉淀于局部,扩散缓慢,一般使用粗长针头深部肌内注射,即常规法。采用该方法注射存在的不足:①注射前拇指和食指绷紧固定局部皮肤,注射后留下垂直针道,为药液回渗创造了条件;② 药物短时间注入使局部压力增高,药量越大,压力增高回渗越易发生;③注射完毕后注射器针头内仍充满药物,拔针时药物溢出渗漏于针头所经过组织,针头越粗渗漏越明显,药(血)液渗出率达47%[3],对组织产生刺激。Z径路技术注射使穿刺内口与皮下药物存留处自然分离,相互错位,皮下药物存留处被未损伤的皮下组织所覆盖,将药物封闭在皮下和肌肉组织内[9],避免了药物由穿刺内口反流出皮肤,但还是流入针道,只是未流出到皮肤表面,对皮下组织仍有刺激性,故本研究中注射剂量为20mg时,回渗率只有8.8%,低于常规法,也低于留置气泡技术;当剂量增加到60mg(3mL)时,局部压力增高,已不能阻止药液回渗,回渗发生率仍较高。留置气泡技术是在注射前抽吸药物后,再吸进0.2mL~0.3mL空气(大于注射针头及注射器乳头无效腔0.06mL~0.08mL)[10],在全部药物注入后,再注进空气,充分置换无效腔,使乳头及针尖部位的药物全部进入肌肉组织,少量空气在局部形成单个气泡,并封堵针头所经过的组织,防止拔出针头时药物渗入皮下组织,回渗率下降,肌内注射为非脉管性注射,少量空气不会产生静脉空气栓塞,对病人是安全的,但和单纯Z径路技术相似,当药液量增至60mg时药液回渗发生率仍较高。本研究Z径路技术+留置气泡技术是使用Z径路肌内注射法结合留置气泡技术,使穿刺内口与皮下组织相互错位,拔针时针头内残留的是气体,局部气泡封堵针头所经过的组织,在3种剂量注射时回渗率均最低,与常规注射方法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该方法可有效阻止注射后药液回渗。它的意义:①提高使用药物剂量的准确性;②有利于药物均匀弥散、充分吸收,减少药物沉淀于局部,减轻了肿痛不适感及硬结的发生;③使药物不易从肌肉组织渗出至皮下组织,减少了药物对皮下组织的刺激,降低了色素沉着的机会;④皮下和肌肉层针道错位,细菌不易进入深部组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细菌感染的发生率[5],更大程度上降低注射相关并发症;⑤减少药物残留,减少浪费[11]。

4 小结

黄体酮不同肌内注射方法,如常规肌注法、留置气泡技术、Z径路技术、Z径路技术+留置气泡技术注射均有药液回渗现象,Z径路加留置气泡技术药液回渗率最低,是黄体酮肌内注射减少和避免药液回渗的最佳给药途径,简单易行,可在临床推广。

[1] 贾文冬,华慧娟,许芳蕾.两种常用肌内注射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81-82.

[2] 郭阳春,张军,杨晓萍.新鲜马铃薯外敷与热毛巾湿敷防治黄体酮肌肉注射引起硬结的对照研究[J].广东医学,2012,33(12):1856-1857.

[3] 何雅萍.黄体酮Z径路肌内注射法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0,17(5B):49-50.

[4] 李小寒,尚少梅.护理学基础[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7-259.

[5] 黄加干,鲍鹤玫,褚静菇.Z径路肌内注射法与常规肌内注射法临床效果的 Meta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6B):15-18.

[6] Pullen RL Jr.Administering medication by the Z-track method[J].Nursing,2005,35(7):24-27.

[7] Wynaden D,Landsborough I,Chapman R,etal.Establishing best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administration of intramuscular injections in the adult: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Contemp Nurse,2005,20(2):267-277.

[8]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643.

[9] 回艳涛,张玲.体外受精-胚胎移植黄体支持期黄体酮不同注射方法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7):36-37.

[10] 向萍,李霞,李江,等.留置气泡技术在干扰素肌肉注射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0(2):73.

[11] 李迎春.留置气泡注射与传统注射方法的比对研究[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7(1z):73.

猜你喜欢

注射法径路黄体酮
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患者应用黄体酮治疗的疗效观察
流动注射法测定水中挥发酚影响因素探讨
LKJ径路数据校核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黄体酮序贯疗法治疗先兆性流产的临床疗效分析
一种SDN架构下业务属性相关的多径路由算法
黄体酮调月经需连用三个月
穴位注射法治疗血虚受风型产后身痛52例临床探讨
流动注射法与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挥发酚方法差异性检验
相同径路的高速列车运行图编制方法
食管心脏电生理技术与临床应用(9)
——房室结双径路的少见电生理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