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刮痧应用于外感发热病人的退热效果观察

2015-11-22胡书凤安红丽侯玉姣

护理研究 2015年22期
关键词:曲池外感刮痧

黄 美,胡书凤,安红丽,侯玉姣

发热是感冒首发症状和急症,发热时间越长,越容易出现并发症和出现危重症候。因此,控制发热,尽快恢复正常的体温,才能维持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1]。外感发热无相应的特效药,临床上主要是对症治疗[2]。刮痧是中国传统自然疗法之一,指用水牛角、玉板、木梳等边缘光滑圆润的物体,蘸以水、香油、刮痧油等介质在人体体表反复刮拭,使皮肤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痧点、痧斑,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平衡阴阳、调和营卫、清热泻火、扶正祛邪等作用。它是一种绿色疗法,具有简、便、易、廉等优势。本研究采用刮痧干预外感发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4月—8月在江苏省中医院门、急诊外感发热病人12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外感发热之风热袭表证、风寒束表证、暑湿在表证诊断标准[3];②年龄18岁~60岁;③病程48h内;④体温38.0℃~39.5℃;⑤愿意参与本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总数>10×109/L,中性>80%者;②妊娠期、经期妇女;③有脏器功能不全等严重原发病者;④皮肤划痕试验阳性或皮肤刮拭表面有斑疹、破损、水疱、溃疡者;⑤2h内使用过退热药者。中止标准:①受试者要求退出研究;②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并发症,如发热出现痉厥,不宜继续接受研究者;③未按规定治疗者。符合上述任意一条者,将从研究中剔除。本研究已获得江苏省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病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120例病人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0例。两组病人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证型、就诊时体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1.2.1.1 对照组方法 对照组给予外感发热常规治疗和护理。①按中医证型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2h内不用任何退热药)。②定时测量体温,观察体温变化。③热退汗出及时用干毛巾擦干。④饮食清淡,忌油腻,鼓励病人多饮热水。⑤观察2h,若体温不降或继续升高至39.5℃以上按医嘱对症处理。

1.2.1.2 观察组方法 观察组治疗和护理方法同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由经过培训的、固定的助手为病人实施刮痧。选穴:①头颈部为督脉、足少阳胆经循行区域;②上肢为手太阴肺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区域;③背部为膀胱经循行区域;④选取百会、风府、风池、大椎、肩井、肺俞、风门、曲池、孔最、支沟、外关、少商穴位;⑤辨证取穴,风寒束表证重点刮肺俞、合谷;风热袭表证重点刮曲池、外关。暑湿在表证重点刮孔最、中脘。刮拭方法:根据部位、穴位的不同,选择面刮法、角刮法及点按法等。操作流程:①刮头部:病人取坐位,术者一手扶持病人头部,保持头部相对稳定,先刮拭头顶部正中督脉循行区域,从头顶部的百会穴向前额方向,头后部至颈项过风府穴方向刮拭;再刮拭头侧部足少阳胆经循行区域,从头前侧太阳穴附近开始,绕耳上,向头侧后部乳突和风池穴方向刮拭。②刮颈肩部:重刮大椎穴,再用弧线刮法刮两侧肩部,由风池及乳突根部从上向下,经过肩井,刮向肩端,再点按风池、肩井穴。③刮上肢:用直线重刮手太阴肺经循行区域,从尺泽经孔最、列缺、经渠刮至太渊。刮手外侧的手阳明大肠经,重刮曲池穴,从曲池刮至合谷再重点点按合谷穴,然后刮手少阳三焦经的支沟穴,重点点按支沟穴,最后从手内侧的尺泽穴刮到少商穴。④刮背部:病人取坐位:重刮拭两侧的膀胱经,点按风门、肺俞穴。刮拭手法以泻法为主,先轻刮,病人适应后加大力度,以病人呼痛但能耐受为度,每个部位刮拭30次~40次,速度约每秒2次,刮至毛孔张开出现红紫色痧点和痧斑;每个穴位点按3次~5次,总时间不超过15 min~20min,期间随时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询问病人有无不适。刮痧后护理:①清洁刮痧部位,交代刮痧后注意事项;②病人卧床休息,注意保暖、避风,饮温开水一杯约250mL。

1.2.2 观察指标

1.2.2.1 退热即时效果 用水银体温计测量病人干预后30min的口腔温度,并与就诊时温度比较:显效为实施刮痧30min后体温下降≥1.0℃。有效为实施刮痧30min后体温下降0.5℃~0.9℃。无效为实施刮痧30min后体温下降<0.5℃。

1.2.2.2 退热持续效果 干预后30min、60min、120 min、180min的口腔温度与就诊时温度比较。

1.2.3 统计学分析 釆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统计方法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退热即时效果比较 观察组干预30min后退热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30min后退热效果比较 例(%)

2.2 两组退热持续效果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30 min、60min、120min、180min口腔温度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后不同时间点口腔温度下降幅度比较±s) ℃

表3 两组干预后不同时间点口腔温度下降幅度比较±s) ℃

30min 60min 120min 180min对照组组别 例数60 0.02±0.25 0.22±0.36 0.33±0.36 0.46±0.45观察组 60 0.69±0.47 0.94±0.69 1.14±0.72 1.39±0.65 t值 -9.753 -7.096 -7.776 -9.106 P 0.000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3.1 刮痧对外感发热退热效果显著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对外感发热退热即刻效果及持续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刮痧对外感发热退热效果明显,长期效果稳定。中医认为外感发热多因外邪侵袭人体卫表,皮毛闭塞,肺气失宣,阳气不得宣通而发热。刮痧通过刺激皮肤、络脉而产生痧象,从而激发卫表阳气、推陈出新、驱邪外出,保持和调整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同时皮毛有直接呼吸和排泄的作用,通过皮肤的刮拭能发汗解表,使体内的淤血浊毒排于体外,达到了清热解毒的目的[4]。现代医学证明:全息刮痧疗法可以激活血红素加氧酶-1,催化降解产生具有强大的保护和有益的产物,如胆红素;激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调控白细胞介素(包括IL-1、IL-6)及白细胞等,提高机体抗病毒及其他免疫机能[5];刮痧作为一种诱导因素能够降低白细胞的炎性反应[6]。本研究主要选用头、背、手阳经穴位;辅以手太阴肺经、任脉经少量穴位。外感发热为表证,主要病因是风邪,侵袭阳经为主,由于“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之精气皆聚于头、背部,刮拭头背部可以舒泄腠理、调整阴阳;足太阳膀胱经是脏腑经气输注之处,主治伤寒病中的太阳经证;督脉经主一身之阳气,大椎穴是督脉的腧穴,又是手足三阳、督脉的交会穴,主要功用为振奋阳气,解表祛邪,主治一切外感表证。诸穴结合,刮之能疏通解表,通经活络,使邪从汗出,达到退热的效果[7]。

3.2 刮痧手法是影响退热效果的主要因素 刮痧的轻重手法直接影响到刮痧的效果。刮痧主要作用于皮肤组织、肌肉及微血管,较重的手法可导致皮下微血管扩张变形,血细胞聚集淤滞成团,毛细血管破裂,血液外溢,皮肤局部形成淤血斑,即痧象[8]。微循环具有运送全身各组织养料和排出废物的功能,观察体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变化可大致反映痧疗法的作用机制和效果。田宇瑛等[9]研究证明,刮痧手法对血液循环有影响,刮痧后即刻局部血流量明显增高,重手法区血流高于轻手法区。外感发热以实邪为主,本研究在刮痧时采用泻法,在刮风池、大椎、肺俞、风门、肩井、曲池、合谷等穴位时,刮板接触皮肤面积小,移动速度快可达到每秒2次,手腕下压力度较大,以病人呼痛为度,力度透达腧穴。通过泻法的刮拭,达到祛风散寒、解表通阳、宣肺理气的目的,使得退热效果更彻底。

3.3 辨证刮痧体现中医护理特色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髓,对于外感发热亦需要进行辨证施护。杨金生等[10]的研究表明在刮拭过程中,循经走穴,辨证刮痧,能提高刮痧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以刮拭头颈部、上肢、背部为主,根据外感发热辨证的不同而各有侧重,风热袭表证重点刮曲池、外关以疏散表热,风寒束表证重点刮肺俞、合谷以解表散寒,暑湿在表证重点刮孔最、中脘以祛暑解表、化湿和中。辨证刮痧也可能是退热效果明显的原因之一。

外感发热是中医急症护理重点,本研究将刮痧运用于外感发热病人,退热效果显著,有效阻断疾病向并发症和危重症候方向发展,扩大了刮痧的适应证。本研究尚存在未观测辨证刮痧退热效果的不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 安红霞,樊宝凤,杨素芹.刮痧加穴位按摩在感冒发热患者中的救治与护理[J].中国中医急诊,2010,19(5):886-887.

[2] 刘金霞.背部刮痧及走罐治疗感冒发热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0,3(13):56-57.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外感高热症急症诊疗规范[J].中国中医急症,1995,4(6):259-261.

[4] 李健,赵宁侠,季宝琴.健康人经针刺后肺功能变化[J].医学信息,2001,14(2):121-122.

[5] 崔向清.刮痧疗法对大鼠和人体抗氧化及免疫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1.

[6] 王珂,蒋燕,张秋菊.刮痧前后大鼠胆红素、SOD、IL-1、IL-6、白细胞的变化[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9):618-620.

[7] 杨亚,陈华.中医刮痧疗法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1,9(8C):2237-2238.

[8] 杨金生,王莹莹,赵美丽,等.痧的基本概念与刮痧的历史沿革[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2):104-106.

[9] 田宇瑛,王莹莹,罗明富,等.刮痧对家兔皮肤血流灌注量及组织形态学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医外治杂志,2009,18(6):8-9.

[10] 杨金生,王莹莹,屈建封,等.刮痧点线面位结合是临床获效的关键[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3):300.

猜你喜欢

曲池外感刮痧
循经刮痧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头痛不用愁 刮痧来解忧
年轻人不要盲目刮痧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为什么刮痧要避开脖子这个区域
基于《针灸大成》的曲池穴穴位本意及临床应用探微
小穴位 大健康
止嗽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36例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走罐治疗外感高热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