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园网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建设
2015-11-21初俊博张园高松刘淑波史新鹏
初俊博+张园+高松+刘淑波+史新鹏
摘 要 基于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际情况,从组织策划的视角出发,分析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总结传统组织模式的不足之处。提出依托校园网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平台建设,并根据科技创新活动的实际需求讨论网络平台的功能模块设计。
关键词 校园网;数字化校园;科技创新活动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0-0052-03
Bulding Platform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ity of Undergraduates based on Campus Network//CHU Junbo, ZHANG Yuan, GAO Song, LIU Shubo, SHI Xinpeng
Abstract Based on the situation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ity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on the current stage, starting from the view of organizing and planning, the paper analyzed the recent states of the program, and evaluated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 of the traditional organizing model.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platform for creative technology activity should be built base on university campus network system. Furthermore, it discussed the design of network platform model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activity.
Key words campus network; digital campu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ity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局域网、信息工程等现代化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非常习惯于在校园网上进行选课申请、资源下载、学习交流等活动。基于网络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应运而生,慕课教育、网络课程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被各大高校所重视[1]。可以说,时至今日,校园网的建设日渐成熟,数字化校园也已经成为目前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越来越多的学生更倾向通过网络来获得信息和传递信息[2-3]。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平台,在大学生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各大高校均基于自身师资力量及院校资源因地制宜,出台种种激励机制,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4-5]。
但是,在网络教育长足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依然遵循着传统教育的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如何将其与蓬勃发展的数字校园文化结合起来,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2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
资源零散、利用率低 目前的大学生创新活动虽然都是学生为主体进行整个活动,但从组织策划的角度来说,大多数高校依然是以指导教师为核心。各个专业的教师提出选题上交学校的科研部门,科研部门审核后进行发布,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进行申请,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在整个过程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对这些小组的活动内容、工作进度、疑难解答等情况进行统筹规划。组织讲座或者是交流汇报通常是以指导教师或者是活动小组为中心进行,教师之间以及各活动小组的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非常有限。教师举办讲座等活动时不知如何通知其他小组,学生对某些跨专业的问题产生疑惑时,又不知相关领域的教师是否会举办讲座以及何时举办讲座。这种零散的活动模式使得整个科技创新活动的教师教学资源极其分散,利用率不高。
选题时间短 科技创新活动的时间一般是以年为单位,每年举行一期,从学校科研部门发布选题通知到学生选题截止往往只有几周的时间。学生的选题过程往往很仓促,无法对课题的内容以及相关领域进行深入的了解。某些对科技创新活动感兴趣的学生想提早准备往往也因为找不到了解的渠道而感到无从下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缺乏文化性与传承性 对于大学教育来说,科技创新活动并不算一项新兴事物,大部分院校的科技创新活动均有不短的历史,但是一直未在学生中形成一种以创新意识为中心的学习氛围。即使是参加活动的指导教师或者学生,往往也将每一期科技创新看作一次性活动。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一个文化平台,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将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活动作为一种校园文化呈现出来并延续下去。
同时,对于每一轮的科技创新活动来说,虽然学校的科研部门均会将成果收录存档,但这些创新成果很难再次出现在院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视线中,这也是在校园文化中科技创新活动缺乏延续感、传承感的主要原因之一。
缺少宣传推广平台 当今社会,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但有很多信息在人们的视野中只是短暂的昙花一现。科技创新活动在校园中往往也处于这种情况。除了科技创新选题与结题两个阶段,基本看不到与其相关的信息,由于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性小,而且组织零散,这些信息又会很快被一些热门信息所吞没。虽然现在每个学校依然留有传统的通告版,但留意这种信息传递媒介的学生越来越少。这种情况使得很多大学生经过了四年的大学生活甚至不知自己所在的学校有组织科技创新活动。endprint
3 科技创新活动网络平台建设
目前,各大高校的校园网建设与营运已经进入十分成熟的阶段,基于校园网建设科技创新网络平台,一来可以有效利用校园网的技术、文化和信息资源,二来也便于科技创新活动更好地融入数字化校园文化。
平台结构 科技创新网络平台是同时面向学校科研部门、教师、学生三方面的开放性平台,根据其主要功能需求,由新闻通告、选题与申报、成果展示和交流互动四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下分设不同的具体项目内容,如图1所示。
平台功能
1)新闻通告模块。该模块是科技创新活动的说明性模块,主要包括活动的相关规章制度、组织流程、开题结题等通知通告以及活动的相关新闻动向等内容。
2)选题与申报模块。该模块主要面向有意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教师和学生,为其申报和选定课题提供一个长效的、便捷的数字化接口。教师在教学、科研的过程中产生了适合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选题,可以直接通过“教师选题申报”接口向科研部门提交报告,经科研部门审批之后,便可录入科技创新活动表单,以备学生进行选题。学生在任何时间均可以通过校园网浏览科技创新选题表,并通过选题系统进行选题申请,当选题人数达到课题需求人数时,则关闭该选题,并通知相关指导教师及选题学生。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有创新性的想法、设计,也可以自发组织创新小组、联系指导教师并以小组为单位,上报创新课题申请,通过后则该课题进入创新活动表单。
3)成果展示模块。该模块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展示性模块,通过校园网,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实践的成果展示给全校师生。从每一年的创新活动成果中择优选择,评出精品成果,借此激发学生在创新活动过程中的竞争意识。同时,借由成果汇总,可以将学生个体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推广给全校师生,全校师生也可以一起见证院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形成具有院校独立特色的科技创新文化。
4)交流互动模块。该模块为参加创新活动的师生以及师生与院校之间建立了一个交流的平台。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网络上开通了个人博客、微博等记录性平台,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习惯于用这种数字手段随时记录日常的点滴小事和心情。项目博客仿照博客日志平台,支持学生以项目课题的名称开通,用日记的形式记录活动小组的每一步历程。这种形式一来有助于学生依照阶段性任务时间节点,逐步完成创新活动课题;二来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记录习惯。除此之外,博客日志记录了学生在活动中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经历以及心情,这些不仅使得参加活动的学生不再简单地将其看作一项活动,而且将其当作一段人生的经历,同时也会引发浏览这些日志的学生的心理共鸣,使得广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产生感情。
活动当中,师生之间可以通过论坛自由发帖交流,进行创意、资源、工具、学术等方面的信息共享。没有参加科技小组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论坛参与到创新的讨论中来,以及分享创新活动中的相关资源。
学生对于科技创新活动本身的一些疑问,通过问题反馈窗口与校方进行交流,解决了学生有学术问题可以找教师,有相关政策问题却找不到咨询途径的问题。
平台优势 科技创新网络平台是以校园网为技术基础、以数字化校园为文化基础的新型教育教学平台。它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核心,把握住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依托网络办理业务的心理潮流,将工作平台从传统媒介转移到数字媒介;充分利用当代大学生信息获取途径的主流趋势,扩大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范围;同时依托大学生信息交流的前沿手段,加深科技创新活动的心理影响层次。
4 结论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校园网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校园也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项重要的文化载体。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基础建设科技创新网络平台,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对大学生创新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大学校园创新文化的形成与延续,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倪向东,李盛林,曹杰,等.网络教学平台在课程辅助教学应用中的利弊[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4):70-71.
[2]唐拥政,徐秀芳.建构主义理论视野下的网络教学平台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3(9):164-165.
[3]王亚希.高校数字化校园促进教育技术发展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0(5):37-41.
[4]李书华.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长效机制研究:基于国内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比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91-96.
[5]姜重然,高文祥,王斌.地方高校电气电子信息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11):22-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