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

2015-11-21晏然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年20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人才

◆晏然

作者:晏然,娄底职业技术学院(4170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中再次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必须要在政府的指导下,完善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不断创新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才能推动校企合作不断稳固。

1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加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有利于丰富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理论,有助于指导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建立相应的创新教学管理体系。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结构进行专业设置,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在企业内部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有利于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现代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一方面要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有极强的操作能力。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开展合作,有助于高素质人才品德培养。面对现代、新型、集约化的经济特点,企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有力支撑。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培养的高素质人才,能够适应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由于经过了系统的实践学习,因此可以很快适应岗位环境。这一方面有效地降低了企业对新员工的培养成本,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一批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然需要高技能人才提供有效保障。高职院校通过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整合学院、行业企业各方资源,凝聚社会各方力量,主动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动,才能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结构,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一批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的能力。因此,加强区域内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助合作,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推动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2 地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政府推进校企合作政策和管理机制不健全政府引导、鼓励和扶持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及管理机制尚不够完善,未能形成有效机制。政府具有推动校企合作的战略意识,出台了校企合作相关的国家法律、配套的政策体系以及具体可操作的校企合作实施细则,但是未能细化到具体的行动步骤,措施落实不到位。政府缺乏统筹规划、统一布局,缺乏监督协调,缺乏约束机制,未能有效利用社会各方有效资源,为院校、企业搭建一个校企合作的良好平台,以推动校企合作长期稳定发展。

企业缺乏校企合作动力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开展合作时,双方只关注当下的利益,而对于长远的合作缺乏成熟的思考。一部分企业对于技能人才重招用、轻培养,在合作过程中没有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近期的投入没有得到应有的收益。由于一方是有积极性没有主动权的院校,一方是有主动权没有积极性的企业,使得校企双方难以形成有效合作。

院校办学能力不足地方高职院校本身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不足。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脱离了企业生产实践,还没有形成科学的校企合作体系。职业院校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学生的实践机会比较少,学生所学不能达到企业顶岗实习的要求,院校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实际需求,缺乏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

3 地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发展实施策略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

1)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根据本区内经济发展规划和经济发展水平,帮助地方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开展合作,建立起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建立起现代化的校企合作平台。由地方政府牵头,以中高职技术学校、行业企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采取董事会、理事会等形式,按照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参与、学院主体的方式良性运行。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应该定期举行高素质人才需求洽谈会,将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传递给高职院校,使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进而构建起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长期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2)政府制定完备的法律政策体系。为了确保校企之间的合作能够长期地维持下去,并能够良性运行,国家应该通过立法的形式来明确学校和企业在进行合作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多方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促进学校与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将高职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在制定了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应该根据本区内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法规,应该对地方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进行全局统筹策划,确保校企合作的顺利发展。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和高校之间必须要能够承担起各自的责任。

3)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行业标准,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专业设置要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以评价体系为基础,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出台《校企合作激励奖励制度》《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制度》等,对参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进行鼓励,并择优在高职院校内建立起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对企业应该给予一定的物质上和政策上的优惠。

4)建立校企合作的政府投入机制。地方政府建立导向性和调节性的投入机制,出台《校企合作投入制度》《校企合作基金管理制度》,针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通过对企业进行综合效果评估,对于达到规定标准的企业,可以给予政策上和资金方面的补贴;对于在校企合作中由实训基地生产的产品收入,可以适当地采取减税或免税的政策。例如,为了推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德国政府明确规定,对于接收实习学生的企业,国家可以给予减免部分国税的优惠政策。

不断创新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模式

1)校企股份合作模式。在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校企共建的方法。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校以及企业之间的投入比例,建立起管理董事会进行共同管理,这样就可以形成校企股份合作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这种合作模式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打破学校管理以及企业管理之间的隔阂。同时采用这种管理模式,可以使高职院校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解决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2)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模式。校企之间开展合作时,高职院校应该依托合作企业,建立起校企共用的实践基地,在此过程中合作企业必须要为合作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并由专门的企业技术人员对高职院校实习生进行专门的指导工作。在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实习的过程中,实习期的管理工作应该主要由企业完成。在进行实训的过程中,企业应当将学生的实习工作纳入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以及管理环节中。在实习过程中,企业应当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

3)订单培养模式。企业根据经济大环境的发展要求以及自身的发展要求,在与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双方签订的人才培养协议,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选择。在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时需要将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生产公益安排到教学进程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发挥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的共同力量。高职院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培养和专业基础培养,企业负责安排学生进行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校企合作才能使培养的人才能够直接上岗,成为专门的技术人才。

4)产学研用一体模式。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与企业进行深度的科研、生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合作,通过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形成校企竞技共同体,并建立起坚固的长期合作机制。在合作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企业产品的研发、设计、改造等环节,一方面可以使高职院校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提高师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形成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一体化。

教育教学内容全面对接企业行业标准

1)专业设置与行业岗位群对接。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以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发展结构的需求变化,及时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并及时对传统专业进行升级改造,以实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企业发展与人才的需求结构模式相契合,提高高职院校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根据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具体需求,学校在与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应该加强沟通,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以及课程选择应该能够体现企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学校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把学校的教学内容融入企业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力争在校企合作时将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进行对接。

3)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对接。通过校企合作让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对接,专业课教师到合作企业顶岗实践,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设备改造与新产品的研发,承担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教师共同开发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负责学生技能训练指导。如此,可以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推动企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人才
人才云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