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策略
2015-11-20卢长贺
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陈述性知识是用来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概念、命题、定理和理论等;程序性知识是用于回答“怎么办”的知识,常表现为某种操作程序。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相互促进和转化的关系。要想掌握程序性知识,必须先掌握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程序性知识的基础和前提。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能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能力,因而也更有利于学生掌握陈述性知识。作为自然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获得程序性知识去解决问题是人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掌握陈述性知识是为了将其转化为最终的程序性知识以形成某种能力。反观以往的语文教学,往往以教授学生陈述性知识为主,而忽视了程序性知识。
李海林老师说:“我们需要的知识主要不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应该成为语文知识教学的主体。而策略性知识,则是知识教学的最高境界。”“策略性知识”就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应该成为语文知识教学尤其是应试指导的主体。
语文教学中,字音字形、实词虚词、写作素材等,都属于陈述性知识,都必须靠记忆积累起来,是非常必要的不可忽视的知识,这些所谓的“死”的知识,也可以用策略来识记,将陈述性的学习变成程序性的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也会让枯燥的语文课变得趣味盎然。例如,“累”有三个读音:léi,lěi,lèi。陈述性复习策略是记住不同词语中“累”的读音,如“硕果累累”中的“累”读作léi,“积累”中的“累”读作lěi,“劳累”中的“累”读作lèi。可是,当考试中同时出现“硕果累累”和“罪行累累”时,学生却总是会将读音搞混淆,背了几遍,可能还是会被错掉,浪费大量时间,学得劳心费力。对于这种问题,就可以尝试着用程序性策略来解决,如:
读“平声”的时候,记作水平箭头(平),犹如一支箭,可以同时射穿几个物品。果子被箭射成一串,同时呈现所以读成硕果累累(léi léi);读“上声”的时候记作向上的箭头(上),犹如一些纸箱上面的提醒,最高可以垒放多少件。一个加一个,不断累加,如果中间有一只箱子没放稳,上面的箱子就会受牵连一起倒下来,因此“连累”中的“累”就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推导出来。恶人的罪行也是像堆箱子一样不断累加起来的,而不是同时呈现出的,所以读作罪行累累(lěi lěi)。
又比如让高中生一直苦恼的文言实词,量大,义多,着实难以下手。近几年在各类总复习的辅导资料上面,经常会看到120个重点文言实词的分析,有些同学把它当成法宝,不惜耗费大量的黄金时光来逐条背诵,结果发现,越背越混乱,背完很快忘。作为一个智慧型的教师,就应该针对这种常见现象想出应对措施,让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实词的程序性策略。比如,可以让学生“追本溯源”,多让学生研究汉字。《左传·鞌之战》中有一句“自始合,苟有险,吾必下推车”,其中的“险”字几乎没有学生翻译正确,绝大多数都会将它翻译为“危险”。“战争开始了,遇到了危险,我一定下去推车”,这样的翻译很明显是不符合实际的,遇到“危险”怎么会是下去推车呢,应该是扬鞭策马才对啊。让学生再去想其他答案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会在脑海中去联想“险”字的其他几个义项,如“险峻”“险情”等,但都和翻译的语境不符。如果能够让学生学会根据字形来推断的话,这个问题就会简单得多。对于“左耳刀”和“右耳刀”有这样的说法——“左阜右邑”。“阜”即土,“邑”即城。如“阶”“陡”等字都和土堆有关;“都”“鄙”等字都和城有关。(不是绝对化的,也有一些汉字不符合这种规律。)因此,“苟有险”的翻译应该是“如果遇到了陡坡”。遇到陡坡然后下来推车,这就顺理成章了。除了字形分析之外,还可以借助于已知已晓已熟的成语来推断实词意义。比如遇到“责”,想到“求全责备”,“要求别人很完备”,因此“责”可能就会翻译为“要求”。又如遇到“贷”,想到了“责无旁贷”和“严惩不贷”,可以推断出“贷”可能会翻译为“推卸”或“宽恕”。当然,“字形推断”和“成语旁敲”都要建立在一定的陈述性知识的基础上,也就是要“打好地基”,否则搭不出“玩花样的舞台”。考试中出现的实词以动词为多,要指导学生在应试中遇到动词想“来去”,即动词由谁(什么)发出的,指向谁(什么),这样就给动词前后设置了制约,得出的答案才更符合语境。
还有部分学生在作答现代文阅读的时候也依赖于陈述性知识。比如2009年江苏高考卷中《上善若水》这篇散文中的一个问题——“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有的学生会把“开头作用”可能的答案都写出来,“点题、引领、总起、铺垫、伏笔……”一股脑都搬到试卷上,随阅卷老师去挑选。这是不少考生的通病。现以这个问题为例,以图表形式来呈现阅读的陈述性策略和程序性策略:
显而易见,陈述性知识是“狂轰滥炸”,程序性知识是“精准打击”。《上善若水》这篇散文阅读中的一道题目问:“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忽略“程序”,只想“陈述”,答案可能是这样的:
1.排比,层层推进,表达主题的深刻性。
2.对比,与别的事物对比显现都江堰的伟大。
3.联想,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升华了主题。
4.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修都江堰的情形。
5.侧面描写,描写都江堰为的是赞美人。
6.卒章显志,借景抒情借古喻今有时代气息。
6分题,此答为0分。出错的原因很简单:看到“表现特色”就“狂轰滥炸”。而程序性策略或思路应该是这样的:
1.“不以描写见长”,相对立的只能是“说明、议论、抒情”。(由否到肯)
2.确定“以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文体与目的)
3.结合内容具体说明“手法”使用的情况和效果。(托物言志、借古喻今、虚实结合)
语文学习和应试,要改变“不是A,就是B”的简单思维的习惯。要落实“是因为1、2、3,所以答A、B、C”的思路和策略。要做到由陈述性知识策略向程序性知识策略的转化。没有程序性知识策略的教学,语文课堂是一汪死水;没有陈述性知识策略的教学,语文课是空中楼阁。因此,教师在教学和应试指导上,要引导学生处理好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之间的关系,让语文课精彩起来,让语文测试轻松起来。
卢长贺,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