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记叙文的选材
2015-11-20蔡海燕
目前我们高中生记叙文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最基本最突出的一个是不知道写什么。以作文题“那目光令我感动”为例,学生选材大部分写的是父母亲人的疼爱我的目光、同学老师帮助我的目光,还有底层人物帮助我的善良的目光。导致选材严重撞车,立意极其平庸。更有甚者造假拙劣,让人啼笑皆非。
有人将问题归结于学生没有丰富的生活,枯燥单调,两点一线。其实不然。黄厚江老师说:“问题的症结在于他们缺少生活意识,对生活抱有一种无关痛痒的态度。所以,再鲜活再丰富的生活对他来说也是无意义的,因为并没有为他所积累。”确实如此,过着同样单调生活的其他学生也能写出优秀的作品,区别在于心中有没有作文,脑中有没有思考,对生活有没有观察。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借给学生一双慧眼,引导他们引入生活,打开思路,仔细观察,逐渐积累。
而这也正是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必修课程”的“表达与交流”中第一条对写作的要求就是“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我们来看一段关于沈从文小时候经历的内容:
沈从文爱逃学,常将书篮藏到土地庙里,然后在城里城外闲逛。在表哥的指点下,他学会用谎话应付家中和学塾。他说:“当我学会了用自己眼睛看世界一切,到一切生活中去生活时,学校对于我便已毫无兴味可言了。”
沈从文从小喜欢观察身边的人。天气不好时,他不能进山玩,就到熟人少的庙里去,看庙前那些人绞绳子、编竹簟、做香。有人下棋,他就观棋;有人打拳,就看拳;有人吵架,他就看他们如何骂来骂去。
每天上学出门,他脱下脚上的鞋拎在手里,赤着脚先绕到城西的牢狱,看犯人被衙门派去挖土,或从杀人的地方走过,看被野狗叼到小溪中的昨天被杀的人的尸体,拾起一块小石头在满是污秽的头颅上敲打一下,或拿木棍戳戳,看会不会动;然后再绕到南门,在南门的河滩上看杀牛,到织簟子的铺子前看几个老人和小孩破篾织簟,到铁匠铺看打铁。日子久了,这些手艺的种种他都明了于胸。如此绕上一圈,才会去城北的学校上课。
这些细致观察的生活经历,为他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很好地证明,写作的源头活水是生活。但是,逃学闲逛的孩子并没有个个成为大作家,这又说明,大多数人对于生活是麻木的,是无意识的。所以,如黄厚江老师所说:“我们所强调的生活积累,就是善于把普通平常的生活‘据为己有,使之成为写作的材料,写作的源头,写作的动力,写作的灵感。”
至于选材的原则,我想,首先要在思想上引导学生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为文即做人,学生写作记叙文选材狭隘的最主要原因是以自我为中心。作为一名高中生,写作记叙文仍囿于自己的小天地,满足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小情小调的自娱自乐,根源正是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那目光令我感动》所写的目光之所以感动“我”,是因为那目光的主人“对我好”。不止一篇作文的个案,学生所写的作文不管材料如何,题目如何,他反复来去都能写成亲情,写成父母“对我好”。当然,这跟学生的生活圈子封闭,生活阅历较少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视野狭窄,以自我为中心,只看到小我和独我,没看到大我和众我。只想到人人为我,没想到人人都是脱离“我”而独立存在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个性、爱好、生活、社交,有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他们是一个个社会的人,“我”固然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我”不是他们的全部。当然也就更不可能想到我为人人。这些论述在拙作《记叙文如何立意深刻》(《语文教学与研究》中旬刊,2015年6月P49)一文有详细论述。
所以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剖析自我,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看到亲人和他人身上的社会性,站在他人的立场,设身处地地去为别人想一想。经过引导,有学生重新选材,“那目光令我感动”以一个宁愿卖船也不愿偷捕的渔民为原型,塑造了一个“父亲”的形象,他的目光中含有对“我”的深深的歉疚,有对偷捕者的切齿痛恨,有对大海家园的无限热爱,有毅然决然的正直坚定,让人感动。还有学生写作为空巢老人的爷爷奶奶孤寂渴盼的目光;作为进城老人(帮子女洗衣做饭带孩子)的爷爷奶奶离开家园的目光;养猪场主父亲在猪肉市场低迷的时候亏本坚持,独自承受,不让妻儿受苦的有担当目光;年轻守寡多年,靠开黄沙水泥场艰辛拉扯子女长大的外婆那一直坚强乐观的目光等等。
在指导学生实际选材时,具体有哪些方法和步骤呢?我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来和大家分享。
分析2015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选材的共同特点是来自生活,而又有不受自我中心主义的局限和束缚,视野宽广,角度多元。我试着将它们分成几类。《布拉格不说话》是建筑类题材的,《云深不知处》《逃离智慧的周庄》是行旅见闻类题材的,《农之月令》是故乡民俗文化类的题材的,《瞳孔之内》《写作的智慧》是以眼前之景为题材的,《智慧就藏在房间里》是亲情类题材的,《王大爷的早餐店》是工匠职业类题材的,《“倔”和“笨”的力量》《晚晴里智慧的灵蝶》《庄子的智慧》是名人类的题材的,《红烧肉的智慧》是食物类题材的,等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相关题材,然后积累,形成自己独有的素材库。
具体来说,以食物类题材为例,我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首先是给出示例。
我选取了高考优秀作文《红烧肉的智慧》一文作为示例。文章用红烧肉有“淳朴的智慧”“融合的智慧”“创新的智慧”来结构文章,选材新颖,接地气,生活化,有情趣。从选材独特能得高分的功利角度来“引诱”学生写作的欲望。
然后学生挖掘素材。
让学生谈谈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食物,然后说说它的特点。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到你的课堂的,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可以挖掘。学生打开思路,讲了很多食物,比如说土豆、青椒、面饼、茄子饼、蛋饺子等等,并且挖掘出它们的精神内涵。比如土豆,它能屈能伸,可以作主食,也可以炒菜,烧菜时可以做主菜,也可以做配菜;它包容和谐,和任何菜搭配都能融合成绝妙的味道;它其貌不扬,甚至很丑陋,但营养丰富;它还善于变通和创新,能变成洋派的土豆泥和薯片,与时俱进。endprint
接着,让学生实战演练,再将学生作品中的优作拿来展示。有学生写出了《白粥咸瓜中的爱》《亲爱的土豆》等优作。
再接着,要指导学生修改,特别是语言和结构。这时,可以结合名家散文进行指导,我选取了石彦伟的《奶白的羊汤》和苏沧桑的《等一碗乡愁》两篇,又补充了一篇与食物相关的文章,苏禾的《餐桌记》,与学生一起欣赏品评,学生感觉受益良多。当然,也可以由教师自己写作下水文来与学生共享写作经验。有大学教授曾批评说,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原因就是不读书的老师教不读书的学生,不写文章的老师教不写文章的学生。我坚持有时间和精力时,尽量和学生一起写作,体会艰难,解决问题,因此我写了《酸梅汤——等待的智慧》一文。学生的写作兴趣也更浓厚了。
最后我要求学生们积累一种自己感兴趣的食物,搜集材料,把它的形状,制作方法流程,与它相关的人、事、景写生动,作为素材库中的一员。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学生都积累了不止一种食物,而乐在其中,兴趣盎然。
像这样的训练我们还做了很多。比如风景名胜古镇类素材、自己生长的环境类素材、戏曲类素材、工匠职业类素材、植物类素材、动物类素材、静物类素材、琴棋书画类素材、电影音乐娱乐类素材、邻里人际关系类素材、名人类素材、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的素材、即事有感类素材等等。而有趣的是,我们发现,积累到一定程度,其实很多素材都是可以互相迁移的。比如《王大爷的早餐店》,它属于职业类素材,又属于邻里关系类素材,又属于熟悉的生活环境类素材。所以,其实我们积累的素材还可以一材多用。
以写作的选材作为系列,带动谋篇布局、写作技巧、语言运用等作文知识点的训练,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也让学生的眼界和思想扩展到生活环境、艺术人文、旅行见闻、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人与自然、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各个领域,
通过不断地示范,积累,写作,修改,再示范,形成学生们自己的写作素材库。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任何人、事、物、景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为作文所用,生活即作文。更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感知生活的能力,提升人格修养,培养生活情趣,做一个永远对各种事物保有好奇心、求知欲和满足感的人。
让我们擦亮学生蒙尘的慧眼,让学生看到生活的千姿百态、五光十色,让学生信守从生活中拈来即可成文的好素材,让写作渐渐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
蔡海燕,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启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