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血糖监测在改善老年2型糖尿病血糖异常波动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2015-11-20东营市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利医院山东东营257055
王 霞 (东营市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利医院,山东 东营 257055)
血糖异常波动是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的常见并发症,常导致机体组织器官的损害与促进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进展〔1〕。因此,应尽可能将血糖异常波动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减少血糖异常波动。但以往血糖检测法无法反应血糖异常波动情况,进而不能根据血糖异常波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导致血糖异常波动难易得到有效的控制〔2〕。近年来,在国内外动态血糖监测(CGMS)可持续监测患者血糖异常波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弥补了以往血糖检测法的缺陷〔1~4〕。本文旨在通过CGMS监测老年T2DM血糖异常波动患者血糖变化情况,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与常规血糖监测比较进行临床评价。
1 临床资料
1.1资料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90例老年T2DM血糖异常波动患者,男42例,女48例,年龄61~83〔平均(75.77±9.00)〕岁。病程 2~23年,平均(12.75±4.72)年。随机把患者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5例,男22例,女23例,年龄(74.61±9.16)岁,病程(12.43±4.36)年,体重指数(BMI)(26.10±2.67)kg/m2,甘油三酯(TG)(2.24±1.03)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1.08±0.23)mol/L;实验组45例,男20例,女25例,年龄(76.93±8.78)岁,病程(13.07±5.08)年,BMI(26.76 ±2.46)kg/m2,TG(2.29 ±0.84)mmol/L,HDL(1.08±0.217)mmol/L。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BMI、TC、HDL等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 ①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②空腹血糖(FBG)≥7 mmol/L;③排除严重感染、严重肝肾疾病、心功能不全、抑郁症及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④日间平均血糖异常波动幅度(MAGE)>3.9 mmol/L〔1〕;⑤以往给予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⑥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方法 实验组患者用美国美敦力公司生产的CGMS仪进行血糖异常波动检测。患者入院当天由专业技师把CGMS感应探头置于患者腹壁皮下组织(避开脐周4 cm处),按照1次/20 s的频率检测细胞间液葡萄糖水平,每5 min储存一个平均值,每24 h记录288个血糖值并下载1次血糖变化图谱,同时每天输入6次指端血糖值进行校正,并输入进餐、运动、注射胰岛素等事件,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胰岛素泵各段基础量及餐前量〔5〕。实验组连续监测10 d,当CGMS感应探头信号衰减时及时更换。对照组患者治疗前采用CGMS进行24 h血糖异常波动检测。治疗中行常规手指法测定三餐前、三餐后2 h、睡前及凌晨处的血糖水平,连续检测10 d。根据手指法测定血糖结果,及时调整胰岛素泵各段基础量及餐前量。治疗10 d后再次行CGMS 24 h监测,且与治疗前的食谱与进餐时间相同。
1.4观察指标 (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行CGMS 24 h监测所得的平均血糖水平(MBG)及其标准差(SD),其中SD可评价整体与平均血糖值的偏离程度;(2)血糖曲线下面积(AUC):探头测得的血糖曲线与目标血糖曲线之间的面积;(3)MAGE:评估患者日内血糖稳定性的精确参数,根据第一个有效波动的方向统计血糖异常波动幅度的平均值〔6〕。FBG与餐后2 h血糖(2 h PG)应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采用高压液相法测定,应用美国Roche 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t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FBG、HbA1c、2 h PG 、MBG 等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治疗1 w后,两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异常波动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AUC、SD、MAGE等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而治疗后,两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胰岛素用量及不良反应 实验组患者的胰岛素用量为(46.41±9.60)U/d,而对照组为(51.49±10.54)U/d,两组患者在胰岛素用量上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t=2.395,P=0.019)。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无显著的感染或过敏,日常生活不受影响;而治疗后,实验组7例患者共20次出现低血糖症状,低血糖主要分布在23:00~3:00,持续时间20~70 min;对照组16例共41次出现低血糖症状,低血糖主要分布在22:00~4:00,持续时间30~110 min。对照组低血糖患者例数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比较(x ± s,n=4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异常波动情况(x ± s,n=45,mmol/L)
3讨论
血糖正常波动是生理现象,但血糖异常波动是病理现象。老年T2DM患者导致血糖异常波动的机制可能与糖毒性与脂毒性有关。最近研究表明,糖毒性与脂毒性会先于持续的高血糖损伤早期的胰岛细胞功能,从而造成胰岛细胞功能紊乱,进而发展成异常的血糖异常波动〔7,8〕。血糖异常波动可能与患者的年龄、BMI、病程、FBG、HbA1c 等因素密切相关〔1〕。本文研究也证实,FBG、HbA1c与血糖波动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血糖异常波动不但能诱发多种并发症,促进并发症恶化,提高患者死亡率,而且还能够削弱机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陈王灵等〔5〕研究认为,HbA1c是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其不能完全解释视网膜病变的危险性,而血糖异常波动程度可能为一个独立于HbA1c之外的危险因素,是老年T2DM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Sartore等〔3〕研究显示,血糖异常波动时间长短也是视网膜病变与恶化的相关影响因素。另外,血糖异常波动不但可提高患者死亡率,还能削弱机体自身的血糖调节能力与患者疼痛的敏感性〔1〕。因此,血糖异常波动幅度与时长对患者具有重大危害,控制血糖异常波动至关重要。
准确检测血糖异常波动是控制血糖异常波动、治疗糖尿病的关键。以往的静脉抽血法、指端血快速检测法等血糖监测法存在诸多不足,首先操作过程带给患者疼痛,其次信息量有限,只能监测每日几个点上的血糖水平,无法全面反映血糖异常波动〔2〕。因此,利用以往的血糖监测手段,无法反映患者的血糖波动,使医师不能根据血糖异常波动及时调整胰岛素泵各段基础量及餐前量、运动饮食等治疗方案,难易控制血糖异常波动。CGMS的应用弥补了以往检测手段的不足,该方法不仅能够检测整体血糖水平的控制情况,而且还可以检测血糖变化率、变化趋势及血糖高低点等,全面检测血糖异常波动情况,从而成为血糖异常波动控制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根据CGMS可以反映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及时调整患者的治疗方法,如胰岛素泵各段基础量及餐前量、运动饮食等,可有效控制血糖异常波动。
本研究结果主要由于实验组患者过程中采用CGMS检测血糖异常波动情况,然后根据其检测结果及时调整方案,主要是增大饭前胰岛素用量,降低了睡前胰岛素用量,防治了饭后高血糖与夜间低血糖等。本研究还表明把CGMS感应探头置于患者腹壁皮下组织的过程中不易造成患者感染与过敏,安全性较高。总之,CGMS在改善老年T2DM血糖异常波动治疗中效果显著且安全可靠,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
1 李爱珍.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监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异常波动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4):3496-7.
2 钟 远,章晓燕,胡廷军.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改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5):465-8.
3 Sartore G,Cristiano-Chilelli N,Burlina S,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glucose variability as assessed by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and diabetic retinopathy in type 1 and type 2 diabetes〔J〕.Acta Diabetol,2013;50(3):437-42.
4 Vazeou A.Continuous 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in diabetes treatment〔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11;93(1):125-30.
5 陈王灵.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与血糖异常波动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4):3824-5.
6 陈显英,符茂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的应用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491-3.
7 Stolar M.Glycemic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Am J Med,2010;123(3):5-11.
8 Kohnert KD,Augstein P,Zander E,et al.Glycemic variability correlates strongly with postprandial beta-cell dysfunction in a segment of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using oral hypoglycemic agents〔J〕.Diabetes Care,2009;32(6):10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