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电视气象节目
2015-11-20潘广健
潘广健
浅析我国电视气象节目
潘广健
在看过许多种类型的电视节目后,突然发现有一种电视节目很特殊。特殊的原因主要是两方面:时间短与收视率高。这就是“气象节目”。本文主要是围绕中国当今气象电视节目展开讨论。中国气象电视发展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这几十年间气象节目的形式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我希望在此文中介绍中国当今气象电视节目的制作现状,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
一、当今我国气象电视的现状
在我们对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进行节目定位的时候,其服务性的特点务必强调。由于天气预报虽有很多科学道理,有着科学精神,但是它从本质上是以服务为目的的,是为大众和社会的日常生活和具体需要提供具体的电视节目形式。天气预报节目的核心要落实在“服务”上,假如节目内容服务性不强,观众收看节目就好像进入学术厅或者科学学术报告讲座,观众的收益颇少,即使老百姓认为节目有相当的科学性与知识性,但是对于气象电视而言,节目也是失败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从电视传播的角度来看,属于指导型的时令性服务节目。指导型就是针对不同受众的多层次需求,提供各种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和信息,其学术性与科学内涵是通过信息的实用性与指导作用来充分体现的。《天气预报》是一档时效性非常强的节目,几乎每一档《天气预报》节目都是直播,基本没有重播的,当今在电视上对天气情况进行预警,已经成为政府发布信息的主要渠道,每次有灾害性天气出现的时候,电视上总会出现黄色预警或蓝色预警以及滚动的字幕提示。我国地域辽阔,地跨高中低纬度,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尤其是台风暴雨、暴风雪等,每年给我们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尽管人类目前还不能完全抗拒这些灾害,但是及早发布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预警,及时进行防御是能很大程度减少损失的。电视媒介铺盖面广,收视率高,在电视上及时向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发布大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警,可以争取防御时间,提前做好准备。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谈到《天气预报》的内容和形式,由节目主持人讲解天气,形象直观,通俗易懂,而且根据天气的演变,有机地结合农业、旅游业、文通航运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例如,在长江三峡截流的时候,在《天气预报》中预报三峡地区的天气情况,使全国人民心中有数,不仅了解了天气,而且对大江截流的情况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天气预报》之所以是全国收视率排名最高的节目之一,并不是因为气象科学自身的魅力,而是由于人们对于了解实时天气的迫切性,每日的天气情况影响着老百姓的生活,天气的好坏对百姓的出行有着直接的影响。人们可以通过观看《天气预报》,提早安排自己的行程,早做准备。所以,《天气预报》是一档远远高于知识传播层面的服务类节目。
二、我国气象电视节目的特性
(一)艺术性
艺术,在科研或业务部门中,是—个极少被提及的名词,天气预报在人们传统的印象里,就是一些重要天气要素变化趋势的预测结论。而随着电视的发展,几十个频道都在同时接受电视观众手里遥控器苛刻的选择。现在的天气预报节目,如果只是机械地进行气象预报,那会变得非常无聊,让观众慢慢地对此类节目失去了兴趣。老百姓不希望天气预报节目仅仅是气象部门的一项业务,而希望看到一档有着艺术性的天气预报节目,现在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提高,对电视节目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这也是对我们审美意识,艺术表现力,对我们综合素质的一项挑战与考验。
(二)新闻性
天气预报节目的新闻性毋庸置疑,老百姓的对了解实时的天气信息有着非常强的迫切性,天气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大部分电视台会把天气预报节目直接安排到新闻之后,或者直接穿插到新闻节目之中。天气预报节目工作人员既是气象工作者,也是新闻工作者,既要有科学精神也要有新闻意识,所以深入研究求得共识,使天气预报的特点与电视新闻传播的一般性规律相接轨。
(三)科学性
天气预报是否科学准确,是社会公众是否信任它,是天气预报节目是否具有应用价值的根本原因。节目的科学由内涵是天气预报节目的核心,否则—个结论模糊甚至不准确的节目,语言再生动,编排再巧妙,都无济于事。天气预报节目的科学性表现在四个方面;第—,是预报过程中的科学基础;第二、是发布预报时的科学态度;第三,是天气预报节目的科学价值;第四,还要经得起观众对节目的推敲。任何一条天气预报,都很难说是完全准确的,任何一天的天气预报节目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错误,天气预报准确与否即使我们不说,老百姓心里也是一清二楚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板着脸,把自己打扮成永远正确的专家和百战百胜的将军。承认预报员不是占卜家也不是神仙,和其他人一样也有成功和失败,这样反而让人觉得可亲可敬。尊重科学,这正是一种科学态度。
(四)社会性
天气情况与人们生活出行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观众的潜意识里对天气有一种了解的渴望。天气预报节目工作人员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任何资格通过天气预报节目表述气象学者预测天气的思维方式与过程,让观众陪着我们去学气象专业的课程,在节目中更不要出现艰深生硬的专业名词,需要的只是—个可亲近可信赖的人与观众聊天,传递着信息也传递着关怀。天气预报节目应该是一个与观众共同关注天气、共同分担天气的一档节目。没必要让观众学习专业名词,比如百帕、切变线,让观众疑惑是气象预报员的失职,不要让观众去沉重地承受那么多名词,就像诊断病症的医生不必教患者看心电图、核磁共振一样。由于天气预报节目话题单一,它带给观众的视听效果远比其它电视节目逊色,所以常常处于两难境地。要把气象预报结论传达给观众,但难以使观众对不带感性色彩的数据图表扣词汇能像欣赏—首歌一部电视剧一台文艺晚会那样兴趣盎然。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像作家一样,把枯燥呆板的数据图表、词汇点化成绘声绘色的故事。在观看大量国外的持别是欧美国家纳天气预报节目时,我有这样一种感觉:由于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状况的不同,他们在预测天气之余,对观众的叮嘱和关照也与我们有极大的差异。
三、我国气象电视节目的发展
(一)依托有利的传播媒介
除了在早已被大家熟知的传统媒体上大下力气之外,对于近几年发展中的新媒体也要早做打算。大家已经看到有在公交车上移动电视里的气象节目,那么除了移动电视,还有各个大楼里的楼宇电视、出租车上的触屏电视、随着手机网络的开通及普及还有手机电视,这些传播领域就是未开发的沃土,如何将气象节目渗透到这里也是值得大家去思考的。
(二)让气象真正引领生活
有了适宜发展的土壤,还需要有适合生长的催化剂。让气象真正引领老百姓的生活,是天气预报节目工作人员的目标。要把天气预报节目做成一档百姓喜爱的节目,节目生动新颖,节目样式多变,节目富有特色,节目也可以请嘉宾,这需要节目编导在节目策划上花一些功夫,让天气预报节目像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书,开卷有益,常翻常新,那气象就真正引领了我们的生活了。在电视天气预报里,对天气趋势、天气实况的描述,虽然是就题发挥,但春夏秋冬,阴暗冷暖,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特点,相同的季节里,天气也各不相同,我们的解说也应该灵活多变,紧随天气的变化而变化。当突发性灾害天气来临时,解说应有警示性、紧迫性;当节日来临时,解说应轻松而欢快;在美好的季节里或介绍旅游景点天气时,可尽量抒惜,用优美的语言去感染观众,唤起人们对自然美景的想象……我们要用自己的心去观察天气、观察社会,然后把它们紧密地结合起来。近年来,在我们各种各样的天气预报节目当中,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一些和天气有关、和节日气氛有关或与当地风土人情有关的活动实景画面,使得天气须报节目色彩更加丰富,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天气预报节目是气象科学与电视艺术的结晶,我们在节目中可以就某些天气事件或人们一直关注的气象问题通过谈话的形式展开,或是采用益智类节目的形式,用受众最容易接纳的方式普及气象知识等等。总之,通过气象节目本身衍生出不同形式的多种产品。
(三)引进专业人才
当前我国的气象电视节目全是由各地气象局下的气象影视制作中心负责制作播出的,而一档好的电视节目是需要专业电视机构来制作完成。如今的现象是,气象影视制作中心在整个气象局内的地位并不高,手上掌握的可以投入开发发展的资金有限,所使用的设备仅供制作简单的预报节目,无法制作形式更加多样的节目。此外,相对于其他专业的电视传媒机构,气象影视制作中心的人才也相对匮乏,现有的工作人员虽然是毕业于各所高校的传媒与新闻相关专业,但对气象专业的了解和掌握还太少,往往导致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天气预报电视节目需要引进一些主修电视节目编导辅修气象学的,或者主修气象学辅修电视传媒的毕业生,他们对电视传媒和气象学都有着一定的认知。因此,引进专业性的人才同时,注重对现有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是发展我国气象节目的前提。
潘广健,女,山东莒县人,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广播影视语言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