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雪国列车》对多种意识形态的融合
2015-11-20赵晶晶
赵晶晶
电影《雪国列车》对多种意识形态的融合
赵晶晶
好莱坞电影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工业体系,而在制作背后有着一条隐形的创作模式。尽管全世界都在模仿好莱坞,但是很多也只能做到形似,考虑到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性,想要在本土实现对好莱坞电影的模仿几乎很难,但是《雪国列车》不仅做到了形似也做到了神似。我们看到了导演对美国演员的合理选用。相比于我国电影《金陵十三钗》与克里斯蒂安·贝尔合作来看,奉俊昊显然做得更加优秀。这部影片不仅学习了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模式,还实现了文化与意识形态上的模仿。这不仅是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而且也是多元意识形态融合的体现。为此,我们将分析多种意识形态在电影中的呈现方式,并且分析它们是如何完成了融合过程。
一、导演在电影创作中“意识形态腹语术”
“意识形态腹语术”最早在阿尔都塞国家机器理论的影响下提出来,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指意识形态的存在形式和表现形式不是显而易见的,在电影中并不会直接的说明,但是却一直在讲述和述说着,成功的将意识形态的表达隐藏起来,成为某种并不会被明显感知的言语。[1]
电影中所呈现出来的“社会平衡论”就是导演一直在有意表达的话语,电影中对于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并不是电影故事发生所处在的年代,而是电影制作、宣传和放映所处年代的意识形态。尽管电影的故事发生在不同年代,而且这些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主要参与的人物都被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到那时其表达方式无疑是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思考,是电影所处时代下导演对于社会问题和现象的表达和反思。尤其是在电影一开始就强调了生态平衡的作用,故事发生的背景和现代社会生态危机的现象保持了一致,是对现实世界环境问题的深刻反思。这种设置也是导演对于现代社会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认识,也是导演主要呈现的意识形态和话语。这样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文化的使命
负责《雪国列车》声效技术的崔泰英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的采访时提到了最开始电影的投资计划,一开始奉俊昊只是想拍摄一部中等成本的电影,而开始的预算仅仅只有1000万美元,尽管这样的投资规模在亚洲来说已经算是大制作了,但是对于好莱坞电影动则上亿的成本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随着项目投资的增大,政府希望奉俊昊这种级别的导演能够拍摄一部向好莱坞看齐的大制作电影。在这样的背景下,奉俊昊难免被戴上了传播本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使命,因此必然要加入韩国民族的意识形态。其实电影的意识形态只是一种文化的载体,约翰·菲斯克也曾经说过,观众欣赏电影的过程本质上是一部意识表达和交流的过程,这也让电影不仅具有商业功能同时也兼具了意文化性和艺术性。当一部电影上映以后,其经济效益只是最初的功能,随之产生的文化效应才是更加广泛和深刻的。[2]因此电影在被大众消费的同时也就变成了文化的“文本”,而这种文本也具有文化意义和乐趣潜力,观众通过电影文本的解读成为了电影文化的传播者。
韩国电影在政府政策的鼓励下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逐渐在亚洲电影市场中崛起。政府宽松的政策也给电影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例如《熔炉》这样的电影甚至改变了韩国的立法,显示出韩国电影文化的不断成长。无疑,《雪国列车》的出现是带着一定文化使命的。
(二)历史共识
当前的世界是一个重视感知的时代,英国学者斯图亚特·霍尔在《文化、传媒和意识形态效果》中指出了现代大众是通过影响构建来达成社会共识的,并且通过社会共识的构建来感受自己曾经的生活认知。《雪国列车》的故事并没有指明时代背景,而这一趟列车只是沿着地球的轨道不停地运行着,其内部蕴含的革命以及平衡也显示着社会发展中革命循环的普遍规律。这种权利的重新分配和制衡现象在现实中也是极其普遍的。在历史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独裁者打着自由和民主的旗号却走了专干、专权、专制的道路。不仅如此,这种现象也有超越文化与民族的普遍性,而影片极力构建的这种社会制衡也是人们在生活与历史中所感同身受的,但是却被贴上了韩国电影的标签,打着好莱坞的旗号走向了全世界。[3]
二、《雪国列车》多元意识形态解读
随着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也日益频繁,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也逐渐的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们的意识形态。[4]而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和娱乐文化,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尤其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电影产业成为对外文化输出的重要代表,美国靠着其强大的娱乐业向全世界输送着本民族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而且好莱坞站在文化强者的地位逐渐的从领头人向组织者转变。而《雪国列车》作为一个对外出口的文化产品,自然也有着像好莱坞文化产品一样的属性,但是其制作模式和思想都是模仿好莱坞的,甚至演员和特效制作团队都用的好莱坞的,但同时又要完成本国文化的输出,因此这样的电影本身就带着较为复杂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内涵,但是其精良的制作以及较为隐含的文化表达让其获得了成功。这部电影的多元意识形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识形态的内涵化。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认为人的认同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期无意识行为下逐渐养成的。[5]好莱坞电影靠着其成熟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强大的世界影响力,靠着文化带来的镜像改变和影响着世界各地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它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逐渐地开始认同西方世界的意识形态。《雪国列车》的制作也正是看到了美国电影文化的这种影响机制,从而借助好莱坞讲故事的方式,这也导致了它在形式上是模仿好莱坞的。因此,这影响了内部价值观念和意识心态传播的多元化,也就是融合了西方和东方的价值观念。[6]
(二)个人主义的凸现。好莱坞电影非常重视个人英雄主义的呈现,而且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表达方式也是通过以暴制暴来实现的。这是好莱坞电影哲学最为普遍的表现形式。因此,这种典型的表现方式也出现在了《雪国列车》中,电影科幻的环境设置和大量冷兵器肉搏的场面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是好莱坞暴力美学的重要体现。个人英雄主义与暴力电影美学在影片中的表现,也显示了曾经抵制好莱坞电影的韩国也逐渐开始接受和认同好莱坞电影文化,更加重要的是电影开始借鉴和学习这种方式来推出本土化的意识形态产品,这本身就是好莱坞传播意识形态的成功。
(三)影像与现实的联系、文化的全球化发展,引发了人们对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讨论。《雪国列车》的故事设定属于未来科幻电影,但是其本质与核心仍然是在探索人的本性。导演在影片中通过对未来的科幻描述,表达了对现实世界问题的反思,电影更加像是对现世界战争、恐惧和生态危机的反思。[7]
总之,电影不仅反映着宰制形的意识形态,而且刻意运用好莱坞的模式让观众理解并接受这种意识形态的表达。在不经意间也让电影成为了意识形态灌输的帮凶,特别是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驱使下,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文化强国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而各国也开始了抵抗这种文化输出乃至文化侵略的现象,加大了对本土电影的重视。显然,《雪国列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拍摄完成的。电影想通过学习好莱坞的模式来实现本土文化的抗争,甚至是文化输出。最终的效果我们不便评价,毕竟沿用好莱坞的制作模式很可能会造成本土电影的同质化现象,无法很好地拿捏电影的意识形态表达,也有可能会让本土电影成为好莱坞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的传播的工具。但是,也有人认为即使文化再过强势,文化的同化也只是多种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交流碰撞,对于两种甚至多种文化意识形态的互动可能会产生的三种结果--征服或者毁灭文化、文化交流和文化掠夺,实际情况往往是多种意识形态的融合而不是彻底的毁灭。
结语
《雪国列车》伊始就被认为是奉俊昊作为韩国一线导演进军好莱坞的力作。本片中多元意识形态融合的重要体现方式就是在模仿西方文化输出方式的同时加入了本民族隐含的意识形态话语,从电影创作一开始被冠以的文化使命也能够看出这部电影对于本国文化的表达,在全球化语境下好莱坞对外文化输出的方式也给这部电影的文化传播奠定了基础。同时,电影的制作者们也应该认识到电影不只是眼前的商业利益,更加应该保持一种对文化的理性认识。观众消费的是一种带着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形式,因此要在模式的学习中区分好莱坞为代表的意识形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取长补短,实现文化多元化。
[1]陈海.电影《雪国列车》的革命话语分析[J].电影文学,2015(2):98-100.
[2]纪政雪子.多元化意识形态融合:电影《雪国列车》的意识形态分析[J].大众文艺,2015(6):202-203.
[3]纪政雪子.电影《雪国列车》的意识形态文本分析[J].大众文艺,2015(5):174-175.
[4]钱中文.意识形态的多语境阐释——兼析“虚假意识”问题[J].河北学刊,2007(1):131-136.
[5]金宝镜.从规训与惩罚来解读:《雪国列车》[J].电影评介,2014(12):18-21.
[6]杨盈龙.人类秩序内的生态平衡——浅析电影《雪国列车》[J].才智,2014(20):277-278.
[7]时间之葬.反乌托邦电影 播撒自由的种子[J].国家人文历史,2014(8):128-133.
赵晶晶,女,江苏盐城人,海南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专业硕士生,主要从事中西文学与文化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