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浅析
2015-11-20马倩
马倩
新课改实施以来,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愈加广泛。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充分运用学生之间互动来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策略,在分组以及引导调控方面,教师应当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群体构成的社会心理学特点。在分组时,要注意小组成员的数量、成员特点、成员之间的互动心理、目标制定以及合理评价,这样才能避免合作学习在小学生课堂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
一、灵活构建小组
由于组构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小组构建的过程中应当灵活,不能仅仅简单以班级学生的座位为依据,而应当从班级学生的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进行混合编组。小组在构成上应反映班级的情况,通常,每个小组要有优等生、中等生、差生,这里的好、中、差只是个相对的概念,只是根据学生的成绩,将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到各个小组,以便于组内优生带动差生。同时要让个性不同的学生分在同一组,如爱表现的学生与安静内敛的成员合作,让他们相互学习。研究表明,“不同性别的混合小组合作比同性别的小组合作效果更为显著。”在合作学习小组中,组内成员的性别搭配更要合理。
二、设计合适的组容
小学生自控能力较低,组内人太多,通常效果比较差,组内人少,也会影响小组作用的发挥。Johnson兄弟认为典型的合作小组学习应为2-4人,超过8人或者9人的小组,有些参与者会表现得很被动。小组人数要相对固定,只有当小组成员获得越来越复杂的合作技能时,小组的规模才可以扩大,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在学生合作态度还不够端正,合作技能还没有掌握时,小组的成员应该控制在5人以内。
三、避免群体凝聚力的消极方面
增强小组凝聚力的主要内容应为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转到合作完成任务上来,使小组成员对资源进行联合管理,并构建一个共同的问题解决空间。增强小组凝聚力的同时,还要避免它的消极作用(学生会把合作学习的凝聚力单纯理解为情感和行为上团结友善的组内关系,并且为急于完成任务而不轻易地质疑他人的观点),教师应当对小组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习者认识到把同伴当成智力上伙伴的重要性。质疑同伴的观点不是凝聚力不强的表现,有效的质疑更有利于合作目标的完成。
四、合理分工,合理评价
为了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应对小组内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并且要让学生有明确的责任意识。教师还应该选拔并培训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作为组长,让组长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并组织全组成员进行有序的讨论交流、探究展示,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地承担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如每个小组内要有小组长、发言人、记录员、时间控制员或者噪音控制员等,做到责任到人,责任到人才能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这样,不仅能促进组内成员参与度的提高,还能提高小组的合作效率。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还表明,当个体认为自己的作用在小组中是不可代替的时候,社会惰化现象就会削弱,即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在合作学习中,我们应该通过分工等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公平感,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避免责任分散。组内的分工还应该轮流替换,这样就能有效避免出现优生垄断现象。
合理的评价是改变学困生心理认知的有效方法,它能促进学困生小组合作参与意识的提高。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应利用优生解题出错,或者自己解题示范时有意出错的机会,向学生展示:即使能力高的人也会有犯错的时候,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增加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在小组合作中,想要激发地位低的成员的积极性,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1)优先表扬,在小组合作学习后,优先对小组内的学困生进行激励性的表扬肯定,对其他没有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的学生给以鼓励和期待,让学困生感受到老师和同伴的关注;(2)奖励和评价同步,在课堂中,以小组合作学习组员的参与度、合作情况以及成员是否进步为指标,来进行奖励,如加“星”、“笑脸”等;(3)建立学生表现卡,要求组长按一定的标准给组员打分,学困生感受到来自组内的压力,也会慢慢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对学困生还可以专门设立一些奖励,如“积极参与奖”、“学习进步奖”等。
最后,小组合作学习还应以小组的共同成绩为奖励学生的主要依据,对小组集体的奖励是对小组集体活动的肯定,以集体表扬的形式促使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增强学生的团体意识与集体荣誉感。
五、教师的合理调控
小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这就要求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积极加以引导,让小组合作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来进行。教师的引导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难易适中,目标过于简单,小组合作就流于形式, 目标太难,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学困生望而生畏)。教学目标还应该层层推进,由易到难,学生在合作中能够体会到达成目标的喜悦,也能激发自身完成学习目标的潜力。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当小组讨论偏离轨道或者出现乱哄哄的现象时,教师要积极引导,保证小组合作的有序展开。
总之,成功的小组合作一定要遵循小学生的心理、认知实际,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切实地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近年来,由于急于求成,很多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成了课堂上的花拳绣腿,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并没有实际效果。只有综合地考虑小学生的认知和社会因素,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潜力得到真正的发掘。
【作者单位:灌南县六塘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