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改趋势下的课堂改进

2015-11-20杨国龙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生命目标

杨国龙

当代基础教育的发展,虽有多种理论和实践探索,但都将目标集中在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上。为实现此目的,在师生关系调整,课程目标的综合化、生成化,各门课程教学目标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评价观念和手段的改进等,都是必须涉及的内容。本文基于随堂听取楚雄城区北城小学南路校区二年级美术和四年级语文课教学,以当代教学改革的视野进行审视,提出重视迁移,实现为迁移而教;重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与学生平等发展的首席”的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处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生成性问题,体现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等几个方面的改进意见,并结合两节课的实际内容,提出改进意见。

一、当代教改及课堂教学境界追求的一般状况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伴随教学内容的呈现,完成多方面的教学任务。是当代课堂教学中普遍追求的境界。新课程理论实施十余年来,在理念上认可,在实践中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方面教学目标的课程价值观也已成为共识。

在探索实践中,2014年获得全国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整体教改实验——“1+X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操作实践,为课程改革提供了较为清晰的方向。虽然清华附小作为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和深厚办学功底的学校,所实施的“1+X课程”是具有鲜明清华附小特点的改革举措。但其理论建构、操作实践无不体现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共同诉求。通过“一流好品格、一个好体魄、一生好习惯、一个好兴趣、一种好思维”,来体现小学教育作为为一生发展打基础,而在课程目标方面的基础追求。而体现学生成长个性的“+X”部分,则可体现为“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项好才艺、一门好外语……”等多项个性追求。在此不难看到:在一般学校里熟悉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表述已不复存在,但其内涵已囊括在基础目标的“五个一”中,而个性目标中的多项发展途径,在结合了学校教育特点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成长空间。

二、楚雄北城小学南路校区课堂教学听课状况分析

借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见习的机会,笔者在楚雄北城小学南路校区随堂听了两堂课——二年级美术和四年级语文。二节课的基本内容和实施流程如下:

美术课:

教学内容:第八课 彩色点

教师:翻到第八课,今天学习给杯子涂颜色。大家可以选择任意一种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在课本的杯子上。

学生开始操作……(学生画杯子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用尺子画多条直线、有的以点画虚线;所画的杯子形状基本相同,涂色后形象各不相同),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教师带领学生对不同作品进行评价:

·颜色太满了......

·颜色排布有规律……

·色彩太单一……

最后,得出“颜色排布规律不同,画面效果就不同”的结论。

(突遇学校紧急避险演练,课程中断……)

语文课:

整堂语文课程,由“感受生命、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感悟生命”构成。

课前学生演讲:认真、有感情地朗读第十九课 生命

感受生命:朗读结束后,教师带学生归纳出:

飞蛾求生————生之欲望

瓜苗茁壮成长——生命力得出: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倾听心跳————生命

认识生命:进一步结合课文,得出:“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的结论。

强化:通过提问,学生造句的方式,完成“如果对自己负责,就要 ,如果 ,就 ”。

通过几个同学的连词造句,完成对“生命态度的认识”部分的强化。

理解生命:教师提出问题: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流程:1.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话,并结合自己的心得思考;

2.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对生命的理解;

3.分组讨论后,各小组代表在全班分享。

之后,教师要求学生看屏幕,说:“虽然生命短暂,但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

提出要求:对于生命,每个人是怎么想的,希望同学敞开心扉,自由发言!

(一半人读课文,另一半人思考生命价值;一段时间后,两部分人交换任务)

学生发言后,教师要求全体朗读课文中的雷锋日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愿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并对朗读时的投入度、音量、语气和感情进行评价。

感悟生命:教师提出问题: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们的感受是什么?

流程: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并思考;

2.勾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3.代表小组,分享自己的感受。

各小组同学争相发言,教师给予适当点评。

通过对这两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师教学策略分析,不难看到:二位教师均忠实地执行着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知识教学目标、能力训练目标和品德教育目标。从可观察、可测量的显性目标的实现而言,均已圆满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但如果以当代教学理念来衡量,则还有差距。在完成基础素质目标时,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目标、观念和品德目标与学生个人的个性融合还有差距;特别是当学生的个性化观点呈现时,由于与课程目标不一致,教师未进行及时、恰当点评。

三、可改进的课堂教学思路分析

如前所述,上述两堂课均已完成显性的课程目标。主要呈现的差距,在于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思考,进行及时的、积极的评价和引导。下面就上述两节课的具体内容,分析可改进的教学设计思路:

如果按照“1+X课程”的实施理念,单就实现打基础的“1”的要求,都还要教学组织管理、课前设计方面做好“学科内整合” “学科间整合” “课内外整合”的工作。以清华附小的做法要求各个学校,显然是不合适、不现实的。本分析仅限于基于课堂教学的常规基本要求,在北城小学南路校区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基于改进教学的目的进行分析:

美术课:

思路:按教师已呈现的教学思路,在带领学生得出“颜色排布规律不同,画面效果就不同”的结论后,可进一步提出问题:除了这个杯子外,大家能否举出在其他事物或环境中,颜色排布影响呈现效果的例子?也许,学生会举出在服装色彩上、在家庭装修时、文艺演出背景呈现时等多种学生熟悉的情境中,色彩排布规律的现实表现。进一步体现在学习中的“迁移”规律。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色彩排布规律”知识的理解,更能增强学生对美术学习中,对色彩应用的浓厚兴趣。

语文课:

思路一:按老师已呈现的教学思路,在感受生命部分,在知识目标上,还可强化学生对生命的珍重、敬畏;在感悟生命部分,当学生说出自己对生命现象的不同理解时,一定要进行及时关注与评价。如:“如果某种动物的生命高于人类,它就是有价值的!”这其中显然包含了人与动物之间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即便教师无法当场一句话给予回应,也可以将其作为一个问题,教给所有同学思考,并在今后的课堂或课外活动中进行充分讨论。这是新课程理念中非常关注的学生的“生成性问题” !

思路二:在课堂结束阶段,增加“反思生命”环节,要求学生对不同生命的存在形式,对不同物种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初步形成对自然界中“食物链”的客观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理解生命的意义。

该环节不要求学生进行深入的伦理学、哲学思考,但需要触及相应领域,为学生今后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理解生命打下基础。

四、改进思路的教学理念和境界追求

当代教育理念在总体上,希望将学生视为一个成长中的活生生的生命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尽量身临其境地体会、感受实际生活,或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生活需求。如果未达到这一要求,再好的教学设计,就将变成教师成功的灌输。学生在学习中除了认真地按教师要求认识了教学内容及其目标要求,也可能无法全面领悟教学内容中本身内蕴的理念。在本文中谈及的美术课中对色彩运用原理的认识和感悟,如果仅停留在对杯子上涂色的认识,而未将视野转向在其他情境中的色彩运用,则教学的效能就受到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也未得到充分调动。同样的道理,在语文课中,如果只将视野放在“人的生命意义”,则极大地压缩了学生本应体验到的生命意义的内涵。归结起来,在改进思路中,应高度重视以下几个理念的实践和有机应用:

(一)重视迁移,实现为迁移而教

迁移,作为教学理论中大家熟知的概念,其“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的概念早已为人们所熟知。高度重视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学习迁移的产生,是教育理论常识问题。但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却易于集中精力完成教学内容所明确指向的知识点上,并且在完成知识点教学中,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实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等,教师们十分用心。但如果未将促成迁移作为教学重点,则教学效能始终是不圆满的。因此,结合各门课程及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挖掘其迁移的价值,是改进教学时,相对比较容易实现的要求。

(二)重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与学生平等发展的首席”的教学中师生关系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问题,在教师的教育理念中,似乎也是一个常识问题。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习惯于按照自己所理解的教学目标要求,不论是通过启发诱导,还是强制要求,总要以实现自己既定的任务要求为目标。尽管在教学进行中,学生已呈现出不同于教师设定的新的思考,教师往往也选择忽略,或是不认可。岂不知,这种状态本身,就没有将学生视为成长发展的主体。在新课程理念中,教师作为与学生平等发展中的首席,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发现、共同进步的境界,往往在教师急于实现既定教学意图时,被破坏了。

(三)重视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生成性问题,体现建构主义教学思想

在教学中,一旦学生的思路得到启迪,就会产生基于自己认知范围,或是兴趣范围的生成性问题。由于学生众多,产生超出教师预料范围问题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此时,教师可根据问题的特点,进一步引导学生寻求合理答案;或号召全体同学深入思考,得出大家认可的答案,这种状态,正是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生动体现。但有的教师,总是习惯于自己给出学生答案,或按教学设计的既定要求,强令学生服从“规范的”标准答案。

总之,当代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完整地认知、体验世界,并将自己的领悟、兴趣融入其中。清华附小的“1+X课程”是体现这一追求的优秀代表,但体现的形式也绝不仅仅只有这一种。所有学校,所有教师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基于面临的教学现实情境,切实地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楚雄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云南】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生命目标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我们的目标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