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麻术后声带麻痹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

2015-11-19韦应晖

中外医疗 2015年21期

韦应晖

[摘要]目的探讨全麻术后声带麻痹的危险因素、引发原因,提出预防意见。方法回顾分析该院白2000年3月-2015年1月收治经全麻手术患者6482例,观察性别、年龄、手术类型、体型、麻醉管理等对全麻术后声带麻痹患者的影响。结果共确诊声带麻痹患者58例。留管时间(x2=6.78)、体型(X22=8.38)、插管难易度(X2=11.71)、全麻次数(X2=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术后声带麻痹引发原因以喉返神经损伤为主,危险因素较多,多为轻、中度损伤。充分了解患者术前情况、术中监护预防及掌握术后拔管指征及注意事项,可降低发生率。

[关键词]全麻术后;声带麻痹;杓状软骨脱位

[中图分类号]R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7(c)-0024-03

声带麻痹又名喉麻痹,多见于甲状腺手术后,而全麻气管插管术后临床少见。患者对引发原因不了解,易引发医疗纠纷,也是各学者最为头痛问题。为进一步分析全麻术后声带麻痹相关危险因素,提出预防治疗意见,特对该院2000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住院手术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择该院2000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住院手术患者,均在全麻下进行手术患者648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参照《现代呼吸道管理学》标准①临床资料完全;②术前未见声带麻痹史;③术前、术中、术后配合良好;④女性均未怀孕或哺乳。⑤无手术禁忌症。排除标准:①术前检查已有声带麻痹或有声带麻痹史:②排除因杓状软骨脱位及咽喉损伤引发患者:③心、脑、肾等严重脏器功能损害;④排除其它病变引发声带麻痹,如后背肿瘤、喉结核等;⑤患有精神障碍性病变或情绪抵制,术前、术中及术后配合差;⑥未能完成治疗,或患有严重并发症,中途转院或放弃治疗患者。

1.3 方法

1.3.1 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经院方同意,由该科医师组成研究组,科主任担任组长进行资料统计、分析。收集所有术后发生声带麻痹患者临床资料,并对患者性别、年龄、麻醉方式、手术次数、插管难易度、声带麻痹治疗情况等进行详细记录。据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全麻术后声带麻痹相关危险因素,并制定预防措施。

1.3.2 麻醉方法术前常规禁食、禁饮,术前30min给予0.5mg阿托品及0.1g苯巴比妥钠。入室后患者取仰卧位,常规生命体征检测并建立静脉通道,据患者体重给予咪达唑仑0.06~0.9mg/kg、芬太尼3μg/kg、丙泊酚2 mg/kg、维库溴铵0.1 g/kg行诱导麻醉。生效后患者取去枕或颈下垫枕仰卧位,经鼻插入普通7号气管导管,套囊充气以最小泄漏量充气法进行。术中以微量泵持续给予丙泊酚2 mgl'(kg-h)、芬太尼0.15 yg/(kg-h)、维库溴铵0.1 mg/(kg -h)维持麻醉、保持肌肉松弛。

1.3.3 确诊方法全麻术后,患者清醒后出现发音异常、呛咳,表现为声音嘶哑、破裂音,饮水或饮食时发生呛咳等症状。于5d内给予间接或电子喉镜动态检查。无异常或轻度水肿,考虑不会引发声带麻痹患者,给予杓状软骨螺旋CT检查。

1.4 诊断标准

据间接或电子喉镜动态检查及CT检查、临床症状等综合辨别翻,①拔管后发生声带麻痹症状;②间接或电子喉镜动态检查见发声时存在披裂有振动或颤动、声带振动及黏膜波存在,且单侧或双侧减弱;③复查CT未见杓状软骨脱位;④同时具备前3点,且经拨动复位治疗3疗程后,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无变化。同时具备前3点或单独具有第4点,均可确诊为声带麻痹。

1.5 统计方法

所采用SPSS 18.2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X2检验。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经资料回顾有58例符合要求,其中47例为单纯喉返神经损伤,11例合并杓状软骨脱位,男50例,女34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4岁,平均(50.43±10.22)岁。其中颅脑手术16例,头颈部手术12例,心胸部手术18例,腹部手术30例,其它部位8例;术后导管留置时间最短2h,最长48h,平均(18.24±3.57)h;所有患者均一次性插管成功,44例插管困难,40例插管顺利。

2.2 检查结果

经间接或电子喉镜动态检查发现.58例患者存在发声时存在披裂有振动或颤动减弱、声带振动及黏膜波,且均为单侧。其中以左侧声带麻痹为主,为38例,右侧20例。经CT检查发现11例合并杓状软骨脱位。

2.3 危险因素

6482例患者中,58例喉返神经损伤,经单因素分析发现,留管时间、体型、麻醉管理、插管难易度、全麻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手术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详见表1。

3 讨论

全身麻醉简称全麻,是临床常用麻醉方法,可通过呼吸道、静脉及肌注法使麻醉药物进入机体,产生中枢性抑制作用。随着临床应用不断增加发现,极少量患者于拔管后,易产生发音改变,如声音嘶哑、失音等临床症状。麻醉用药不同,其并发症不同,但药物本身不会引发术后声带改变,究其原因主要为杓状软骨脱位、声带麻痹和咽喉损伤引发。而声带麻痹发生率较低,报道较少。

3.1 拔管后声带麻痹原因

声带麻痹发生原因较多,可分为神经源性和非神经源性、中枢性和周围性、外伤性和自身性等。该组病例为各科室手术,且各手术类型均有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确定与手术类型关系不大,为拔管或插管导致。拔管或插管损伤、套囊压迫喉返神经为主要原因,且影响拔管、插管及气囊、套管因素,均可导致喉返神经损伤。经间接或电子喉镜动态检查发现,58例患者存在发声时存在披裂有振动或颤动减弱、声带振动及黏膜波,且均为单侧。其中以左侧声带麻痹为主,为38例,右侧20例。经CT检查发现11例合并杓状软骨脱位。6482例患者中.58例喉返神经损伤,经单因素分析发现,留管时间、体型、麻醉管理、插管难易度、全麻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手术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1.1 插管原因①插管难度高。插管时,声门为完全或无法暴露,强行或盲目插管易导致损伤;②颈部后仰不当。插管多采取颈部垫枕或无枕后仰,如后仰过度或向一侧倾斜,均可以增加迷走神经张力,插管过程中损伤或直接导致喉返神经损伤。③体型。过度肥胖患者,气管多有一定压迫变性,易导致插管困难,增加插管难度及损伤风险。颈部过长患者,易导致气囊位置不当,充气后对喉返神经压迫。

3.1.2 气囊、套管原因。①气囊或套管损伤。喉返神经易损区位于声带下缘6~10mm处,如气囊位置较低或套管压迫甲状软骨沟,从而导致喉返神经侧支或前支损伤。②气囊压力。不同气囊压力对局部压迫程度不同,相应压迫于此区域压力不同,对喉返神经损伤程度亦会有所差异。Suzuki等学者文献显示,气囊压力界限在15mmHg(l mmHg=0.133kPa),如气囊压力小于此数值,则全麻术后声带麻痹发生率明显低于气囊压力在15~25mmHg间。③留管时间。留置时间越长,对喉返神经压迫时间越长,损伤程度越重,反之,则越轻甚至无。④化学刺激或炎症刺激。导管消毒后,未完全处理干净,存在化学残留,引发化学毒性喉返神经受损,以环氧乙烷残留及刺激最为常见。

3.1.3 拔管原因插管后,随着吞咽或呛咳等动作,导管浮动,上下移动过程中,可造成喉返神经一定损伤。而拔管过程中,特别是气囊未完全排气,可使损伤加重。

3.1.4 其它原因主要为麻醉管理及全麻次数。术中麻醉管理不当,患者躁动、增加,可使导管上下浮动,增加摩擦伤风险,且可使气囊移动,如压迫喉返神经,则会导致喉返神经损伤。多次全麻后,声带及喉返神经均有一定损伤,特别是中度损伤后,易形成错乱修复,但临床表现无异常。再次全麻插管后,损伤加重。

3.2 喉返神经损伤后声带病理改变及治疗

喉返神经损伤后病理改变与损伤程度关系密切,损伤程度轻者,仅表现为神经脱髓鞘改变,致神经传导功能受损或障碍。由于损伤严重,故自身修复缓慢,主要以神经轴突增生实现,以不完全或缺失性修复为主,易形成永久性神经麻痹。黄小林等学者认为因气管插管引发喉返神经麻痹者,一般无须治疗多可白愈。但笔者并不赞同此说法,无论轻度或重度喉返神经损伤,均可导致发音异常,而与喉返神经损伤程度无关。早期消除声带水肿,积极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激素、雾化等治疗,适时给予发声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有助于促进声带恢复,减少或避免声带麻痹发生。

3.3 预防措施

为降低全麻术后声带麻痹发生率,笔者认为,应详细了解术前情况,包括颈部手术史、颈部长度、体型、全麻史等,据患者情况,给予合理导管型号进行插管。插管时避免强行盲目插管及反复多次插管,必要时应用导引管,提高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控制导管置入深度,术中监测套囊压力,重视麻醉管理,避免患者躁动、体位变换。术后彻底放气后拔管,严格拔管时机,减少置管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