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聂隐娘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2015-11-19采编
采编/陈 雷
当我们谈论聂隐娘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采编/陈雷
我们评判一部电影拍得好不好,常用一把叫做“三性统一”的尺子去丈量。所谓三性,就是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三者统一了,才是上乘之作,才能既享金杯银杯,又得观众口碑,才有可能流芳百世、进入经典序列。
由此可见,“统一”是个非常高的标杆。每年国内电影市场上流转着的数百部影片中,能达到这一标准的当然凤毛麟角屈指可数。于是,问题来了,除了少数几部大家交口称赞、名利双赢的“三性统一”佳作,余下的都是不同程度地存在“三性统合失调”问题的电影,它们在这个“会打字便是影评人”的网络时代,越来越频繁地成为影评舆论大战的导火索和弹药库。据说在王家卫某部电影公映时,因为对一部电影评价的分歧而“做不成朋友”的悲剧在影院门口时常上演。就像爱与生死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一样,艺术与商业的对立、看得懂和看不懂的互掐、讲故事和讲意境的纠结……亦是当今全民影评大辩论中永远的母题。电影的美学意义是否就在这一场场看似撕裂对立水火不容的吵嚷中被思辨被纠偏被越辩越明?
暑期快结束时,艺术大片《刺客聂隐娘》在内地上映。“一半掌声,一半鼾声”,影片口碑两极分化。褒扬者说“它简直就是一幅惊世绝伦的山水画”,贬斥者说“它就是一组催眠版古典写意风景幻灯片”。
这是一部属性复杂的影片,既有艺术片的显著标签,又有商业片的典型元素。它是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筹备25年的心血之作,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就预想将这部唐代传奇搬上银幕,而从筹拍到杀青竟然耗时10年……一看就知道他不是为赚钱来的,有理想有抱负是肯定的。更何况,还有戛纳最佳导演奖加身,以国际认证的方式坐实了它的文艺范儿。
而另一方面,影片投资近亿,舒淇、张震、周韵、妻夫木聪等大咖的演员阵容貌似颇具话题性和市场考量,完全不像是一部文艺片的投资规模及卡司当量。
当一部影片是纯粹的文艺片或纯粹的商业片时,它的好处是至少能减少因错误期待而莫名失望的“乱入”观众,以及因误解而产生的负面评价。而《聂隐娘》从一开始就有点让人误会,很多观众一定没想到一部舒淇张震主演的武侠片,节奏可以如此慢、故事可以这么淡……于是“看不懂”和“很好看”两大阵营,在《聂隐娘》评价的问题上,撕得你死我活——
谈论电影是否必须讲故事
混迹新浪多年的前著名娱记王玉年显然是侯导的忠粉,他在微博中铿锵有力地将重要的事情重复三遍:“包括电影在内,影像不是非得讲故事,不是非得讲故事,不是非得讲故事。”他反问道:毛片需要故事吗?英超进球集锦需要故事吗?或许是挺侯心切,用毛片和足球集锦来举例多少有点牛唇不对马嘴,毕竟人家侯导拍的既不是风光片也不是纪录片,对于一部剧情片武侠片而言,故事的重要性显然不应与毛片相提并论。
知名天使投资人王冠雄是“看不懂”阵营的大V,他在微博里表达了“真心晦涩”的观感。在他看来,电影就是要“用镜头讲故事”,不能“舍本逐末”。影评人司马平邦觉得故事里最隐秘的两条线——唐代中央与地方藩镇关系,以及聂隐娘与田季安的表兄妹爱情,实际上是最重要的,但侯孝贤偏把这么简单直白的传奇故意搞得神神秘秘,所以电影没人看,纯属自找。编剧、音乐人布小什大师也认为侯孝贤这个拍法太任性,把一个五分钟能讲明白的故事拍成一部电影,习惯了传统武侠电影节奏的观众估计看不下去,习惯好莱坞节奏的肯定睡着。
同样来自台湾的著名戏剧导演赖声川似乎更理解侯孝贤的叙事方式,并呼吁观众“静下心来”。他说,看惯了好莱坞快速剪接的观众可能不习惯侯导的镜头。《聂隐娘》镜头比一般商业片长,你以为讯息已给完,该剪走了,是因为你只习惯追情节。请静下心观看,浸泡在每个镜头拉长的时间内,你就会进入侯导奇妙的世界中,一切会扩大,很多东西会开始说话,你会享受到,电影不只是剧情。电视剧研究者、影评人李星文更直白地表达了他对“没看懂”阵营的批评——“没收到不等于没给”。他赞赏《聂隐娘》深得中国山水美学的精髓和东方文化的秘奥,侯孝贤在这方面非常有造诣。亲情、爱情、家国、伦理、政治……这里头都有,更多是点到为止,呈现的只是海面上的冰山一角,还有很多余味需要慢慢去品。除了“看不懂”阵营的强力吐槽与“很好看”阵营的解读教程外,中间派的分析大多理性中肯。著名作家安妮宝贝感到“镜头的种种沉默无语中,话语很多”,认为“这是一部关于与自我的和解及慈悲的电影,有导演的晚年心态”。大巷科技创办人、导演程亮认为侯导虽然“叙事有任性不可饶恕处”,但技击表现风范高绝,人物隐然有回味。大师易老,从心所欲不求通达,因此仍爱侯孝贤。
微博红人河伯奉劝拿电影做消遣的观众别去看了。他认为《聂隐娘》就像古文,短短数百字就能讲完一个故事,大量弦外之音留你意会。这电影也是品味分级的标杆。新浪娱乐策划何小沁在戛纳第二遍看《聂隐娘》是在闭幕那天上午,当时《聂隐娘》场刊评分并列第一,极有希望问鼎金棕榈的消息已经传遍,所以那场放映上座率爆满,每个记者和影评人都不想错过它。然而即便如此,影片从放映不到半小时开始就有人叹气退场,络绎不绝,令坐在出口附近的她,自始至终不得安宁。
看《聂隐娘》时就算睡着了,也是在唐朝的风里睡着。一部聂隐娘,八年时间,44万尺胶片,坚持实景拍摄,等风,等云,等鸟飞过。的确不太容易看懂,但这是好电影。
谈论在电影中看到了什么
影片女主角舒淇对影片的理解超级单纯——爱情故事加上一点点打架,一个很孤单的女子,如此而已。她批评影片的宣传把这部片做得“太高”,以至于让观众以为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传奇。男主角张震则从影片中领悟到了“每个人的孤独”。他说,其实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孤独,没有谁注定要陪着谁,但我们依然还是会期待人生路上有人相随。“《刺客聂隐娘》也许有很多的解读,关于选择,关于历史,”导演、编剧程青松说,“而我觉得它就是爱情片,十岁时候,舒淇就爱上了张震,就像林黛玉爱上贾宝玉。”《刺客聂隐娘》推广曲演唱者、歌唱家龚琳娜表示,演唱这首《一个人没有同类》希望展现聂隐娘的内心,唱着唱着竟然心颤手抖,从未发现的孤独油然而生。
不少新浪微博大V都表示出对侯导本人的喜爱和致敬,赖声川直言不讳:大师就是大师,满足了我的视觉,满足了我的心灵,能回到侯导那特殊的美学世界与人文关怀中有种幸福感。感恩你的坚持,侯导。新浪娱乐总监陈弋弋也对侯孝贤的电影“工艺”表达了类似的读解:他是工业时代的老银匠,别人都图流水线快捷精准,他却迷恋手工的快感和诗意,一刀一笔均是不可复制的拙美。
作家林培源说,侯孝贤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不是为了取悦观众而拍,某种程度上,这样的电影,是可以“调教”观众的。你可以不喜欢,但一旦看进去了,会被迷住。《新周刊》杂志副主编、作家蒋方舟不觉得这部电影难懂,因为她只看懂了她有同感的部分。她觉得它好不是它拍出了孤独的传奇,是因为它拍出了人的寻常。作家张嘉佳称看《聂隐娘》时就算睡着了,也是在唐朝的风里睡着。一部聂隐娘,八年时间,44万尺胶片,坚持实景拍摄,等风,等云,等鸟飞过。的确不太容易看懂,但这是好电影。央视著名主持人李小萌看《聂隐娘》,得出“奢侈”两字。在惜时如金的大银幕上,可以对着一朵白牡丹出神,可以足足地去品每一帧画面里演员眉角的微动、华服里的针脚,却不必担心无端的切换,可以望见云卷云舒气象万千,实在奢侈;而说到故事,那是一个杀手选择不杀人的故事,实是一个人不为爱恨裹挟的自主,又是怎样奢侈的人生。
著名导演陈国星感慨侯孝贤将《聂隐娘》演绎得如此绵密、幽曲、唯美。看多了大陆无厘头电影,陈国星觉得《聂隐娘》是兰花与琼浆,黑泽明的电影里也有这种味道。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认为《刺客聂隐娘》是无可比性的作者电影。它是幅需安静旁观的运动影“画”,以静写动,意在言外,一个个不动声色的人物内心的翻江倒海在令人窒息的沉默和缓滞中呈现出来。内容并无惊人之处,表达却完全是东方语法和修辞。用一个女刺客的“哈姆雷特式”的犹豫呈现了人伦情愫对政治正确的超越。
谈论有多崇拜侯孝贤
香港商业片导演刘伟强在微博上言简意赅地表达对侯孝贤的敬意:侯导我尊敬的偶像!香港知名导演陈嘉上对胶片情有独钟,他表示《聂隐娘》很可能就是最后一部以胶卷拍摄的经典了。它无疑代表了太多。新浪微博达人夏河说,胶片呈现的质感与光影的确美如画卷。它是一部可以被后人拿来反复深究的作品。大陆著名演员李冰冰说:电影人带着敬意拍电影,市场带着诚意卖电影,观众带着善意看电影。好电影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聂隐娘加油!编剧顾小白呼吁:一定要看《聂隐娘》。永恒的电影,无论你喜欢与否。电影就是电影,不是别的。聂隐娘有独隐,电影也应如实。觉得自己很惭愧。
电影导演赵天宇认为:看《聂隐娘》,就俩字:讲究!这年头,这么讲究的电影真不多了,无论声画、节奏或腔调。这世上有些东西它虽然不流行却很珍贵,它其实是标准,侯孝贤和《聂隐娘》就是这种。香港资深电影策划及监制钱小蕙最欣赏的是电影的“空气感”。她说,侯导在长长的镜头内仿佛让我嗅到了野外的青苔,山上的雾气,殿里的熏香……在2D的画面中赋予了不浮夸的4D体验,不慌不忙、不躁不动地带我们回到以前,这才堪称大师。影评人木卫二看了两遍《聂隐娘》,五星推荐,最大理由是“能在内地电影院大银幕看侯孝贤”。他认为消除了晦的部分,电影故事凝练,观众需自行代入藩镇割据的中唐历史。里外有别,减法致胜。物伤其类,终于归隐。听得见时间,不言不语更是好风景。
文化评论人、影评人周黎明很佩服侯孝贤的艺术胆识与探索,因为他敢用遮幅呈现山水,让宏大变得私密;敢用延续的静反衬瞬间的动,使得暴力更诡异及非理性;敢淡化人物动机让行动不再有理由;敢用考据似的细节说一个具有相当现代意识的道理(杀人机器的人伦苏醒)。美国电影评论家詹姆斯·乌登的评语似乎是对侯导忠粉言论的完美总结:《聂隐娘》首先是一部侯孝贤的电影,其次才是一部武侠片。而它将是一部不同于以往任何同类电影的武侠片。
谈论文艺片票房魔咒如何破
8月27日《聂隐娘》上映首日票房1088万,排片15.28%。这一成绩在近两年的文艺片中可算中上,张艺谋的《归来》首日票房超过3000万,柏林金熊奖影片《白日焰火》首日票房过1000万,其他文艺片的首日数据普遍只在几百万。
然而好景不长,《聂隐娘》在上映两天后排片就下滑至不足10%,六天后更下滑至3%,上座率仍很低。影院经理的排片逻辑很简单:票房不好就缩减排片,上座率仍不好,再降票价,降价仍没人看就考虑下档。显然,《聂隐娘》已经进入了“考虑下档”的名单。文艺片“票房毒药”的魔咒依然无法破除。
其实《聂隐娘》的遭遇并不是最坏的,毕竟还有那么多侯孝贤的拥趸在为他的“任性”买单。其他艺术片哪怕海外获奖,境遇也大多凄惨。比如《警察日记》上映首日排片率仅3.8%,还不及《聂隐娘》的一个零头,最终票房锁定在206万元。再往前看,这几年欧洲三大影展获奖作品在国内电影市场都不怎么吃香,比如《图雅的婚事》《三峡好人》曾在分别获得金熊、金狮奖后进入国内市场,结果均不约而同地遭遇票房惨败: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国内票房不到100万元,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国内票房也仅200万元。
“票房毒药”魔咒如何破除?
不妨看看李安的《少年派》,影片全球总票房14.7亿人民币,还有昆丁的《被解救的姜戈》全球票房高达26亿元人民币。谁也不能低估这些影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与国内的艺术片不同的是,好莱坞艺术电影有着更接地气的气质,或者说有时会巧妙地融入商业片元素,例如《少年派》的特技水平堪称顶级,《被解救的姜戈》则融入了昆丁风格的暴力美学和黑色幽默。
商业电影的艺术化和艺术电影的商业化已经成为当今电影的一种潮流趋势。有很多商业电影的艺术价值并不亚于纯粹的文艺片,而很多艺术电影的商业价值也似乎不亚于纯粹的商业片。而国内的许多文艺片更类似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作者电影,“看不懂”“不接地气”往往是对这类电影直接观感。
另一方面,在国内做艺术片的发行的确比起商业片要难得多,原因之一是国内尚无像样的艺术院线。而美国很早就形成了固定的艺术片观影市场,目前拥有约300家艺术影院,约1000块银幕专映艺术电影。但是在中国目前仅有少数院线在开发专门的艺术影院或场次。更多的情况下是艺术片与商业片直接在同一个市场上捉对厮杀,排片结果和上座率便可想而知。
在电影诞生地法国有1100家艺术影院,国家对其进行财政补贴并给予税收优惠。美国通过半个世纪多的市场培育,达到稳定的院线结构,法国则是通过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形成造血循环。这基本上可以看作艺术院线成功的两条路径。
除此以外,国内的艺术片收入主要来自单一票房,而海外的艺术片收入除了艺术院线以外,还包括影像店DVD、在线视频网站、电视台电影频道等多种渠道。相比欧美,国内艺术片的变现渠道相对狭窄。
影评人木雕禅师说,作为电影工作者,我说《聂隐娘》值得尊敬;作为影迷,我说《聂隐娘》值得细细品味;作为观众,我说《聂隐娘》不建议购票;最残酷的是,作为院线经理,我不会给《聂隐娘》太多场次。
不同立场决定不同态度,这是一定的。只是在这些立场之外,希望未来还能有另一种身份和另一种态度:作为艺术院线经理,我会全力支持《聂隐娘》们。
作为电影工作者,我说《聂隐娘》值得尊敬;作为影迷,我说《聂隐娘》值得细细品味;作为观众,我说《聂隐娘》不建议购票;最残酷的是,作为院线经理,我不会给《聂隐娘》太多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