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子宫脱垂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体会
2015-11-18邱丽丽
邱丽丽
(原阳县人民医院 妇产科 河南新乡 453500)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临床疾病损伤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其中子宫脱垂的发病情况尤为严重。该病症是一类较为罕见的妇科疾病,由于子宫发生病变性移位,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和痛苦,严重者可能诱发其他并发症而威胁生命安全[1]。本次研究选取原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子宫脱垂围术期患者,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对子宫脱垂围术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于原阳县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子宫脱垂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为经产妇,年龄为27~39岁,平均(32.3±3.8)岁;根据子宫下降程度:Ⅰ度患者15例,Ⅱ度患者62例,Ⅲ度患者13例。发病原因为分娩后子宫损伤、产褥期从事繁重体力劳动,腹部压迫过大等。将上述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围术期护理,观察组在上述内容基础上采用个性化优质护理,观察护理满意度。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致病原因、受教育程度、遗传病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病例排除标准 ①本次研究选取患者均符合临床对于子宫脱垂的相关诊断标准[2];②排除患有心脏、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患者;③排除患有精神类疾病病例,所有选取病例均意识清楚,有自主能力;④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表示对研究内容充分知情并自愿参与,同意坚持并完成治疗。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按照临床常规标准,给予常规护理,包括体外输液路径建立,血压、心跳实时检测,围术期抗感染护理等。观察组在上述内容基础上,采用个性化优质护理。①心理护理:以简洁易懂的语言向患者描述病情和相关原因。详细向患者以及家属说明手术治疗内容和过程,使用语言应适当且温和,解答其关于治疗过程的疑惑,安抚负面情绪。同时根据患者情况,鼓励其家属参与到心理护理干预中,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②日常护理:嘱患者保持个人卫生,进行适当的锻炼,尤其是对盆地肌肉以及肛门肌肉的锻炼,干预患者饮食情况,调整饮食结构,改善营养摄入,有助于患者手术前后的病情控制以及恢复等。同时,医护人员应嘱咐患者多卧床修养,手把手教会患者使用子宫托。③术前护理:根据患者自身病情,做好各项手术准备工作。同时,引导患者采用坐浴的方式进行消毒治疗,药物配比采用1∶5 000高锰酸钾,每天不超过2次。④术后护理:子宫脱垂患者术后护理基础可参考临床一般阴道手术护理内容,包括外阴以及阴道的消毒和出血处理,同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嘱咐患者卧床休息,时间不少于7 d;同时保留导尿管,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拔除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0 d。⑤出院教育: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的健康教育,包括女性身体特殊结构教育以及产后锻炼等知识。避免在术后6个月内进行体力劳动,叮嘱其按时进行复查。积极观察分泌物特点,若有异常应及时就医[3]。
1.4 观察指标 原阳县人民医院根据临床护理内容设计调查问卷表格,对护理满意情况进行评分,分为3个等级:满意(≥90分),一般(60分≤分数<90分),不满意(<60分)。满意度=(满意例数+一般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满意度为100.0%,对照组为75.6%,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子宫脱垂是一类较为罕见的临床症状,患者由于相关知识匮乏,出于对病情恐惧,极易产生各类不良情绪,耽误治疗过程[4]。本次研究针对子宫脱垂患者采用个性化优质护理,一方面能有效缓解患者不安心理,使患者对病情有充分的了解和心理准备,加强医患关系;另一方面,以高质量的护理调整患者身体状态,使其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手术,提高手术成功率以及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对子宫脱垂围术期患者实行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情况比较(n,%)
[1]李秋玲,刘思诗,崔红,等.妊娠期子宫脱垂与宫颈机能不全孕妇紧急宫颈环扎术后妊娠结局关系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3,42(10):891-893.
[2]陈燕辉,杨卫萍,邓敏端,等.盆底肌肉训练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康复效果[J].广东医学,2012,33(6):757-759.
[3]王雯,王美玉,刘小妮,等.盆底重建联合全子宫切除术治疗重度子宫脱垂患者围手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9):1765-1766.
[4]龙国清.子宫脱垂患者行阴式全子宫切除术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0):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