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输血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2015-11-18苗军
苗军
(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 河南 郑州 450000)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系体内免疫功能调节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补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加速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一种溶血性贫血[1]。成分输血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一种现代输血方法,中大城市成分输血可达到80% ~95%。成分输血是将血液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制备成高纯度和高浓度的制剂,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输注。本研究分析采用成分输血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40 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 例。对照组男9 例,女11 例,年龄18 ~72 岁,平均(43.3 ±4.4)岁;实验组男8 例,女12 例,年龄19 ~73 岁,平均(45.2 ±4.9)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大剂量静注丙种球蛋白),实验组患者采用成分输血治疗(采用洗涤红细胞治疗:其中A 型48 U,B 型44 U,O 型52 U,AB 型16 U)。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BC)、血细胞比容(HCT)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定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表示,行t 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相关指标 治疗前两组患者Hb、RBC 和H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实验组Hb、RBC 和HCT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 时期 Hb/(g/L)RBC/(×1012/L)HCT/%对照组(n=20)治疗前51.62 ±9.24 2.11 ±0.53 20.16 ±3.71治疗后64.30 ±8.66 2.24 ±0.39 22.47 ±3.75实验组(n=20)治疗前 52.76 ±8.98 2.16 ±0.33 21.10 ±4.09治疗后84.10 ±8.23 2.46 ±0.51 25.05 ±3.97
2.2 不良反应 实验组过敏反应1 例,对照组不良反应6 例,其中过敏反应3 例,发热反应2 例,哮喘1 例,实验组不良反应率(5.00%)明显低于对照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指正常的机体免疫功能失调,生成一种自身抗体,在抗原抗体作用下导致红细胞受损。其中原发性AIHA、自身免疫病、恶性血液病、病毒等并发AIHA 均可能通过遗传基因突变以及红细胞膜抗原变化以及免疫功能紊乱,对机体产生刺激,而生成一种抗红细胞的自身抗体,可大大缩短红细胞的寿命,导致溶血情况发生[2]。采用成分输血治疗能有效增加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成分输血中的洗涤红细胞是经过3 次洗涤处理,不仅会使红细胞在数量上出现一定的损失,而且红细胞会发生机械性损伤现象,使其脆性明显增加,寿命缩短,而且可以使溶血的难度进一步降低。因此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时,并非一定要输注经过洗涤的红细胞,输注红细胞悬液或浓缩的红细胞也可取得相同的治疗效果[3]。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Hb、RBC 和HC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实验组Hb、RBC 和HCT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综上所述,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采用成分输血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1]李岚,薛俭成.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成分输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0,23(6):636 -638.
[2]陆紫敏,纪黎明,梁萍,等. 不同输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应用研究[J]. 中国输血杂志,2011,24(9):750 -752.
[3]谢琦瑛.输血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18(9):105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