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科工作人员生物安全防护现状分析
2015-11-18贾春媛马淑君孙学兰
贾春媛 马淑君 孙学兰
(1.新乡市中心血站 河南 新乡 453000;2.新乡医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3)
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被称为“死亡病毒”的埃博拉正在非洲肆虐并已导致826 人死亡,禽流感H7N9 病毒发生变异在台湾、深圳、东莞等地多人被感染,国内外因献血输血感染HBV、HCV不胜枚举,目前安全输血已经成为医疗工作中备受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并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1-2]。作为医务工作者,尤其是检验科和输血科的工作人员每天需要检验和处理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标本,感染病毒的风险很大,本研究就从事高风险的临床输血科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认知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河南省3 个地区15 家县级医院输血科工作人员200 名,其中男75 名,女125 名,年龄23 ~41 岁,平均35 岁。其中高级职称16 名,中级职称173 名,初级职称11 名;本科以上学历占95.5%(191/200)。
1.2 研究方法 调查前向输血科工作人员说明调查目的和要求,问卷调查内容涉及临床输血感染相关的概念、实验室安全检查和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本次发放问卷220 份,剔除不合格的答卷,收回合格问卷200份,回收率90.9%。
2 结果
输血科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概念、消毒与灭菌技术、职业暴露后的正确处理、医疗废物的正确处理等认知较好(91.0% ~99.0%)。但对生物安全防护、生物安全柜和超净工作台中执行的操作、产生气溶胶的操作等知晓率较低(17.5% ~62.0%)。见表1。
3 讨论
随着现代输血技术的快速发展,输血治疗已成为临床抢救和治疗疾病无法替代的一种重要手段。输血科工作人员需要最大限度地保证受血者的生命安全,避免发生输血引起的医源性感染和相关医疗纠纷,做好输血科的感染管理和控制工作[2]。同时还需要做好自我防护,避免造成自身感染或通过医务人员传给患者。因此,为确保输血安全,保证血液质量,做好输血科的生物防护在安全输血中就显得十分必要[3]。
表1 输血科工作人员生物安全防护认知情况[n(%)]
3.1 输血科生物安全防护现状
3.1.1 工作人员生物安全防护认知较差 生物危害要防范,认识到位是关键[4]。输血科工作人员承担着医院的配发血检验和供血任务,需要每天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标本,甚至是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毒以及梅毒等感染的标本,存在着医源性感染的危险性,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输血科工作人员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薄弱,对医院感染概念、消毒与灭菌技术、职业暴露后的正确处理、医疗废物的正确处理等认知较好,高于90.0%,但对生物安全防护、生物安全柜和超净工作台中执行的操作、产生气溶胶的操作等知晓率较低(17.5% ~62.0%)。工作人员从事血型鉴定、交叉配血、不规则抗体筛选与鉴定等血液检验工作多在开放的实验室中进行,标本在离心、洗涤、混合震荡或移液器吹打等实验操作过程中极易产生气溶胶,气溶胶极易随空气扩散,造成实验人员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标本,或间接暴露在污染的溅液或气溶胶中,甚至有些仪器设备在检测血液标本中也可能存在生物安全问题[5],造成实验室污染。个别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的危险性认识不足,缺乏自我防护意识,甚至在实验室抽烟、饮水、进食,在工作中不戴工作帽、口罩和手套,用接触过患者标本的手接打电话,穿着被污染的工作服进出休息间等,对医院感染的危险性认识不足,这可能与科室工作人员学历、职称偏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单位生物安全防护重视不足有关。
3.1.2 生物安全防护设施设备不完备 依据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级标准,输血科应按照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标准进行设计建设和管理[5],但大多数输血科存在着建筑设计不合理,生物安全防护装备和设施不到位情况。输血科多是近几年在检验科基础上分立的独立科室,存在着成立时间短、底子薄、用房面积过小、没有严格的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等情况,个别输血科没能按照要求配备生物安全柜,甚至配备离心机不带防护罩,不配备职业暴露处理设施(洗眼器或洗眼装置等),硬件设施达不到生物安全管理规范的要求,从而为医源性感染埋下隐患。输血实验室设计建设时还需考虑到采光和送排风系统,确保实验室的气流由清洁区流向污染区。
3.1.3 感染管理力度不强 大多数输血科为新建科室,起步较晚,存在着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操作手册(SOP 文件)、质量管理内容不健全等问题,如管理者、工作人员生物安全认识水平不够高,预防生物污染的意识不强,输血科内预防和控制医源性感染力度不够,缺乏具体的生物安全技术操作规范,临床实验室空气污染监控大多流于形式。因此,管理者必须具备有宽泛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严格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科内的医源性感染,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杜绝输血科医院感染事故的发生。
3.2 输血科生物安全防护应采取的措施
3.2.1 增强生物防护意识,加强相关知识培训 输血科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输血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积极参与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培训,加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更新防护知识,增强防范意识,提高防护能力,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规范操作,保障输血科人员的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地控制实验室内的医源性感染,杜绝自身感染、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进一步确保血液和血液制品输注的安全和有效性。当操作不能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时,应使用个人防护措施,如防护服、防护口罩、手套、护目镜等。在处理传染源和被污染的仪器时必须戴手套,一旦发生体表污染或被锐器刺伤,应及时妥善处理。废弃的医疗用品、废血和血液污染物必须分类收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严格按规定管理输血科产生的医疗废物。工作人员上岗前应进行健康体检,可通过接种乙肝疫苗、结核疫苗等进行定期计划免疫,以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
3.2.2 合理布局输血科 临床输血科应当合理布局,严格区分污染区(标本室、配血室)、半污染区(发血室、卫生通道等)和清洁区(贮血室、办公室和休息室),各区之间应设立缓冲区并标识清楚,按照特定的消毒要求严格进行消毒,有效防止工作人员感染。输血科应当分开设置标本送检窗口以及取血窗口,配备有确保工作人员和周围环境安全的设施,如生物安全柜、高压锅、洗眼装置、个人防护装置(隔离服、眼罩等)。
3.2.3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作为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科室,输血科的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血液安全,避免经血液传播疾病,必须做好输血科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建立和完善本单位输血科感染管理制度和生物安全防护制度,制定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并接受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的监督和检查,同时还需要不继加强对科室工作人员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教育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确保临床输血工作安全。另外,血源性医院感染控制也是医院感染控制的核心。临床须科学合理用血,进入输血科的血液及其成分制品必须合格,通过开展核酸检测方法,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因为“窗口期”经输血途径感染艾滋病、肝炎等疾病的风险。
[1]Laperche S,Lefrère J J,Morel P,et al.Blood transfusion:Control of infectious risks[J].Presse Med,2015,44(2):189-199.
[2]Quaranta J F,Caldani C,Cabaud J J,et al.Blood transfusion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afety[J].Presse Med,2015,44(2):214-220.
[3]Grumet F C,MacPherson J L,Hoppe P A,et al.Application of biosafety principles in blood establishments[J].Transfusion,1988,28(5):502-505.
[4]毛远丽,曲芬.加强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科学管理[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35(4):301-304.
[5]Johnston J D,Eggett D,Johnson J,et al.The influence of risk perception on biosafety level-2 laboratory workers’hand-to-face contact behaviors[J].J Occup Environ Hyg,2014,11(9):625-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