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品管圈活动控制小儿静脉输液药液外渗发生率的效果探讨
2015-11-18邓玉婵
邓玉婵
静脉输液是儿科疾病常用也颇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由于该年龄段的患儿其心理及生理解剖结构均具有一定特殊性,以至于容易在输液过程中发生药液外渗的情况。一旦发生药液外渗,患儿会出现局部疼痛、肿胀等症状,若未获得及时有效处理发生静脉炎或皮肤溃烂引起护患纠纷是导致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原因[1]。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活动是近些年来逐渐在国内外各大医疗机构获得广泛应用的一种管理理念与模式,就其在护理工作方面的应用而言,其主旨即是让护理人员可更自主地参与到日常护理工作的管理中来,针对存在的相关问题做出分析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进而持续提升护理质量[2]。为使静脉输液时药液外渗获得有效改善,我科于2014年5月始开展了QCC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开展品管圈活动前1月86例患儿,男58例,女28例,年龄5岁以下,平均(2.5±0.4)岁,其中常规静脉输液75例、输液泵输液11例。选取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第3个月97例患儿,男61例,女36例,年龄5岁以下,平均(2.4±0.6)岁,其中常规静脉输液85例、输液泵输液12例。所有入选患儿均为儿科常见多发疾病,均获得患儿家长的知情同意。两时间段入选患儿的性别、年龄、输液方式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组圈
我科有编制护理人员17人,其中本科4人,大专9人,中专4人;主管护师3人,护师7人,护士7人。本次活动由6名护理人员自愿组成QCC,选定护士长担任指导员,主要负责本次活动的指导与督查;选定1名责任心强的护士为本次活动的圈长,负责对圈内活动的组织、策划及效果分析;选定2名护师为记录员,主要负责圈内活动情况的全程记录;其中3名护士为圈员。
1.2.2 选题
对科室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同时根据这些问题的重要程度、迫切性、圈能力以及护理部相关政策,最终确定本次QCC的主题为“降低小儿静脉穿刺药液渗透率”,圈名定为“守护圈”,寓意为“细心操作,及时发现,用勤劳的双手与智慧守护患儿的血管,为患儿的健康保驾护航”。其中,圈能力72.3%是根据6名QCC成员的自我评定情况进行评估所得。
1.2.3 现状分析
开展活动前1月,即2014年4月,在我科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86例患儿共输液1 981例次,发生药液外渗314例次,发生率为15.9%;本科护士静脉输液的理论考核平均分为(78.7±4.8)分,钢针输液操作技能考核平均分为(87.5±1.7)分,留置针操作技能考核平均分为(76.4±2.3)分。
1.2.4 原因分析
圈员通过鱼骨图分别从人员、方法、物品以及时间等四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进而找出导致患儿静脉输液时发生外渗的末端原因,结果共找出末端原因13个,详见图1。
图1 小儿静脉输液药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1.2.5 设定目标
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15.9%-(15.9%×82.8%×72.3%)=6.30%。故设定小儿静脉输液药液外渗发生率应<6.30%。其中,改善重点是根据柏拉图的80/20原理找出最主要原因后,再进行比例计算其结果为82.8%。
1.2.6 改善对策
经计算改善重点,我们发现导致小儿静脉输液药液外渗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3个方面,分别为留置针的固定方法不规范、家长不配合、患儿烦躁。我们主要针对这3方面制定相应改善措施:①临床上小儿静脉输液固定方法不一,特别是低年资护士掌握程度不太理想,故我们对留置针固定方法进行了统一的规范,并制定明确的小儿静脉输液固定规范细则,帮助低年资护士尽快掌握固定方法;②部分患儿家属拒绝打扰患儿,不愿意打扰在输液过程中睡着的患儿,我们在对患儿家长加强输液基本知识宣教的同时,还对其发放一些有关小儿输液外渗的宣传资料,让其充分认识到输液外渗的危险性,从而对患儿情绪安抚、肢体固定及输液查看等予以积极配合;③2~3岁的患儿,不仅好动,而且对护理工作的配合度不高,甚至还会拉扯输液针头与套管针,针对此类患儿,我们加强在其输液期间的管理,严格做到按时巡视,主动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增加巡视的频次。
1.3 评价方法
分别对开展QCC活动前1月以及开展后第3月从穿刺效果及护理人员理论及操作水平进行评价。①比较一次性穿刺不成功例数、留置针的使用例数以及外渗发生例数。②分别考核2个时间段护理人员的理论及操作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给予处理,其中的计量资料采用()表示并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并行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开展QCC活动前后小儿静脉输液不良护理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开展QCC活动后,小儿静脉输液发生一次性穿刺不成功例数与药液外渗例次均显著低于开展QCC活动前,而留置针的使用例数则较之前明显增多(表1)。开展QCC活动后的药液外渗发生率为3.3%,低于预定的6.30%,QCC活动目标达标。
表1 开展QCC活动前后小儿静脉输液不良护理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例次(%)
表2 开展QCC活动前后护理人员理论与操作情况 (分)
表2 开展QCC活动前后护理人员理论与操作情况 (分)
时间 圈员人数 理论考核成绩 钢针输液操作考核成绩 留置针操作考核成绩QCC活动前 9 78.7±4.8 87.5±1.7 76.4±2.3 QCC活动后 9 94.2±2.4 94.7±1.1 94.4±1.9 t 值 9.832 13.308 19.215 P 值 <0.01 <0.01 <0.01
2.2 开展QCC活动前后护理人员理论与操作情况
开展QCC活动后,理论与操作护理人员的理论及操作水平均较开展QCC活动前有明显提升。见表2。
3 讨论
输液导致血液成分发生改变或是药物的直接性刺激作用引起炎性介质的释放并损伤血管内壁,这些均为导致输液过程中发生药液外渗的重要原因[3]。对于儿童乃至新生儿而言,其血管相对成人更加脆弱,而且有资料显示[4],小儿静脉输液发生药液外渗的概率与其血管内径的大小呈反比,与输液的持续时间呈正比,故在小儿血管内径较小且部分患儿需要接受长时间静脉输液治疗的情况下,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药液外渗的风险比较高。因此,对此类患儿在开展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加强守护并给予相应处理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本次QCC活动将圈名定为“守护圈”的重要原因。
QCC的概念最早诞生于美国,之后在日本发扬光大,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其概念被引入了100多个国家[5]。其最鲜明的特点在于:让一些基层的员工成立小组,并对其给予一定有针对性的训练与引导,同时通过定期开展会议进而对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挖掘、分析并最大限度寻求妥善解决措施,其本质为一种推行自主管理模式的工作小组,通过利用力量控制相关理念与技术,最终达到提升工作质量、QCC成员自我实现以及提升客户满意度的目的[6]。我科本次开展QCC活动,首先对科内护理人员进行了小儿静脉输液相关的理论培训,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小儿静脉输液并发症及预防;②动、静脉治疗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③小儿静脉特点及静脉输液相关护理等理论培训。通过培训,充实了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了护理人员处理小儿静脉输液护理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定期开会找出了导致发生静脉输液药液外渗的主要原因,再通过行动、反省、理解、行动的不断循环过程以加速护理人员的学习进程,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及工作责任心,使护理人员能做到主动评估患儿的情况,及时主动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小儿静脉输液的发生率。另外,全员进行小儿输液基本功强化训练,提高了一针见血的技能,提高了一次穿刺的成功率。同时对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进行了统一的规范,并制定了小儿静脉输液固定规范细则,帮助低年资护士尽快掌握了固定方法,减少了因固定方法不规范或穿刺不成功而导致的输液外渗。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开展QCC活动3个月后,我科小儿静脉输液不良护理事件发生情况较开展前显著降低,静脉输液药液外渗率达到预定标准,同时我科护理人员的理论及操作考核成绩也均获得了显著提升。实践证明,开展QCC活动对控制小儿静脉输液药液外渗发生率非常有益,而且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理论及操作水平。
[1] 江华,侯静.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中国优生优育,2013,19(6):504-506.
[2] Evans JR,Lindsay WM.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quality. OH:South-western cengage learning,2008:848.
[3] 闫光霞.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护理.中国临床护理,2012,4(4):316-317.
[4] 孙兰珍,李晓琴,杜佩玉.品管圈管理用于预防高危药品静脉输液外渗的效果分析.中国药业,2014,23(16):92-93.
[5] Society IN.Policies and procedures for infusion nursing.MA:Infusion Nurses Society,2011:151-196.
[6] 高秀娟.品管圈活动在婴幼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内科,2014,9(3):33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