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玉的“七年之痒”——从问题官员的升迁看当今用人之弊
2015-11-18□程雄
□ 程 雄
从2007年10月“书记返乡”事件发生到中纪委宣布他涉嫌违纪违法,李连玉在官场走过了七个年头。七年来我对他有过多次文字记录,把它们串联起来,您也一定能从这位官员的成长轨迹里发现某些流弊。
前不久,中纪委官方网站发布“江苏省徐州市副市长李连玉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的消息,这印证了我的预判:这个人会有这么一天的。
其实我与李连玉素不相识,不在一省一市,毫无任何交集。但是,李连玉与许多官员一样喜欢哗众取宠,这让媒体关注了他,也开始引起了我的注意,并逐步知道了发生在他身上那些“与众不同”的事情。从2007年10月“书记返乡”事件发生到中纪委宣布他涉嫌违纪违法,李连玉在官场走过了七个年头。七年来我对他有过多次文字记录,把它们串联起来,您也一定能从这位官员的成长轨迹里发现某些流弊。
纪录:“七年之痒”不医成疾
最早听说李连玉,是在十七大刚刚落下帷幕之后。
那是2007年10月23日,十七大闭幕的第三天,我从网上读到一条消息:十七大代表、江苏省邳州市委书记李连玉返乡,受到当地数千群众载歌载舞的欢迎。人群中有干部职工、武警公安、在校学生,还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与消息一起发布的图片显示,左胸前挂着十七大代表证的李连玉神采奕奕,在夹道欢迎的人群中沿红地毯款款而行,他时而与人握手,时而向人致意,尤其是在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面前,他握住老人的手,既像嘘寒问暖,又像在表达敬意。而老人仰望着眼前的书记,就像仰望着一位救星......
这就是当时那组图文报道给我留下的深刻记忆。我无法想象当地为什么会组织这样一场异常高调的欢迎活动。一开始,我甚至怀疑报道是不是有人恶意杜撰,但在随后各类媒体的跟进报道中,我注意到当地官方给出的一个解释是:这是群众自发组织的一次活动。
弦外之音等于是认可了活动的真实性,但我却对“自发”一说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当地工农兵学商各类人士载歌载舞、锣鼓齐鸣,特别是李连玉佩戴着鲜红的代表证与群众热情互动,这种极具官方色彩的活动难道能用“群众自发”说得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对李连玉这个既想高调扬名,受到质疑又不愿承担责任的官员有了初步印象。于是我开始关注邳州,关注“书记返乡”事件过后的一些事情,这就有了后来相继发表在相关媒体上的那些文字。
——2007年10月29日,结合当时沸沸扬扬真假难辨的“华南虎事件”,发表在《中国选举与治理》上的《华南虎照片之假与李书记荣归场面之真》一文指出:与虎照之争相比,李连玉是幸运的,李连玉的幸运在于人们并不怀疑这些图片报道的真伪性。而且因为邳州网的真实报道,李连玉决然想不到,这两天他竟然成为在媒体引人注目的人物。不过幸运归幸运,盛大的欢迎场面虽然不会引起像华南虎照片那种真伪上的争辩,但动因上的讨论恐怕是不可避免了。李连玉及其同僚如果还要辩称欢迎活动是“群众自发组织”,只能说明他太缺乏基本担当了。
——10月30日,《邳州书记有点儿“晕”》从政治传播的角度,指出李连玉走红地毯接受人们载歌载舞的夹道欢迎,完全是得意忘形张扬过度触犯了“大忌”。
——11月10日,《邳州现象失误分析》聚焦“书记返乡”事件后当地出现的各种不同反应,尤其是安排人员到网上发表为李连玉工作叫好的言论,无疑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仅没有按其意图引导好舆论,反而引起社会逆反心理,使舆论朝着不利于李连玉本人的境况发展。文章发表后很快有不少网友表示支持,并在跟帖留言中公开对邳州乱象提出批评。
——11月13日,《官场礼仪具有政治显示功能》一文从理论上进一步阐释“书记返乡”事件的失误之处。写这篇文章前,我特意与一位十七大代表进行过交流,他很不赞成李连玉的做法,认为“一个基层领导,走在红地毯上去接受欢迎极不妥当”。一个月后,我又以《书记还乡,别来无恙?》为题,对当地一直没有对事件处理给出明确结论发表看法,文中我特别援引了网友比较一致的观点:对一个混淆视听、不能正确对待大众批评的领导,人们有理由让他检讨;如果不检讨,还热衷于对自己歌功颂德,对他人颐指气使,就不仅仅只是检讨的问题了。
文字聚焦到这里,我感到仅仅从就事说理的角度阐发观点还不够,还应该从更广角度、更大层面上对这一类事情进行反思,于是在2008年1月初,我撰写了《从回应缺失看我国行政问责的先天不足》这篇理论文章,在从更大空间分析我国行政问责存在的主要问题后,针对李连玉这一类问题建议:“若使行政问责有章可循,必须要有专门的法律规定,为此,加快出台国家层面的问责规定势在必行。”2008年底,还是江苏,一则泗洪县纪委某书记调离时,当地群众用万民伞和清官旗来为他送行的博文热传网络,后来人们发现,图片中那些“自发群众”大都为干部模样,有明显的炒作嫌疑。这让我再次想到李连玉。据此,我又撰写出《王书记离去与李书记归来之异同》这篇文章,指出:“时隔一年,泗洪县的场景虽然比去年邳州在规模与气势上要逊色许多,但表达的意思如出一辙,社会疑问都是相同的。究竟是自发前往还是组织参加,是真情显露还是表演做秀?其实不难判明。”撰写该文有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邳州书记返乡事件的意味在里面。就这样时间又过去一年,以强悍著称的李连玉再次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2010年1月,邳州市运河镇河湾村发生暴力征地血案,致使两村民被刺一死一伤,引发上千名村民接连两天上街游行,并到市政府门口集会请愿,酿成当年全国首起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引起中央高度关注。迫于社会压力,4月15日,李连玉被免去邳州市委书记职务。
这里有个细节可以说明李连玉职务被免在当地广受欢迎的情景:4月15日15 时15 分,宣布免职的干部大会刚刚开始,有人就在邳州论坛发出一条《全市干部大会已在4月15日下午三点钟开始了》的帖子,接着在16 时12 分就有跟帖爆料:“刚才听见鞭炮声”。这说明邳州干部大会尚未结束,群众得到消息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庆祝了。当日晚21 点,还是这条帖子,跟帖已达30 多条,有当地网民甚至以“翻身农奴把歌唱”做留言,借此表达对李连玉被免职所持的喜悦心情。
但请读者们注意,李连玉这次被免颇有“玄机”。熟悉情况的人知道,李连玉当时是身兼两职,即在担任邳州市委书记的同时,还担任着上级徐州市副市长一职。换句话说,在舆论压力下,李连玉的邳州市委书记职务虽然被免,但徐州副市长的职务依然在身。可以证明这一点的是,2010年5月6日,徐州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徐政发〔2010〕62 号通知显示,李连玉作为副市长的工作分工明确为:“负责旅游、环境保护、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人口和计划生育、物价、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方面工作,协助分管有关重大项目。分管市旅游局、人口和计生委、环保局、治淮办、物价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系徐州工商局、质监局。”很显然,此时的李连玉权力更大,丝毫看不出拆迁血案对他有什么影响。
我为此愤愤不平,于是再度撰写发表了《李连玉职务免低就高令问责制再遭拷问》这篇评论。我在文中指出,尽管李连玉的工作问题发生在邳州市委书记岗位上,与兼任的徐州市副市长一职无关,但这里仍然引出一个极有探讨意义的话题:一个人在下级岗位犯了事,他是否可以不受影响继续就任原来担任的上一级职位?这种免低就高的处理方式令社会哗然,它使我国建立不久的领导干部问责制度,无论从理论还是在实践上,又遭受一次严峻拷问。
这里有个需要说明的事情是,那几年关注李连玉的并不仅仅是我这种个体研究人,自从返乡事件发生后,包括人民网、中国新闻社等国家主流媒体在内,新闻报道数量之多几乎无法统计。当时,“红地毯书记”是媒体送给李连玉的一个“雅号”,而他似乎也不在意,不仅仍然吸引着媒体眼光,还依然大张旗鼓地拆迁,最后导致人员死伤继续发生。2010年4月,《领导科学》也刊发《从“邳州现象”看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困境与出路》参与讨论。该文指出,经济快速发展与暴力拆迁血案,“这两种‘现象’先后定义在一个城市和地区,值得我们去深思和研究”。
就这样,喜欢舆论的李连玉在舆论中走向辉煌,在舆论中走向争议,而后,在短暂沉寂后获得提拔,没料到却被巡视组发现了案底。从2007年发生“红地毯事件”到中纪委宣布他“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刚好七年,“七年之痒”一语成谶。
追问:七年之痒“痒”在哪里?
“七年之痒”是个舶来词,本义指婚姻到第七年时,人们可能对婚后生活的平淡感到无聊乏味,从而会经历一系列考验。这个考验是感情中的转折点,一旦成功,感情便能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反之则可能导致感情破裂甚至婚姻解体。
李连玉从2007年参加十七大后高调返乡进入舆论视野,到2010年在他主政的邳州发生征地血案,再到2014年被中纪委宣布违纪违法,这七年是他一生中大起大落的时期,也是他政治生涯发生“痛痒”的时期。七年之痒一语成谶绝不是偶然巧合,因为反观李连玉从众人仰慕到万人唾弃的从政经历可以发现,他的七年之痒,有其内在的“发病机理”。
李连玉的七年之痒,“痒”在作风跋扈、唯我独尊的强势做派上。李连玉素来以说一不二的严厉著称,强势是其最显著的工作特征。因为强势,他曾与该省另两位领导一起,被民间戏称“铁腕书记”;因为强势,他要求机关干部每天工作16 个小时,完不成交办的任务立刻换人,致使当地官员几乎每隔半年就要调换一次;因为强势,他热衷于推动“大手笔”项目,完成了许多在别人看来无法完成的城建工程;更因为强势,当地接连发生多起被国土部通报批评的违法占地案,其中,河湾村征地血案还惊动了党中央国务院……
在学理意义上,强势领导是一个历来存有争议的话题。强势总是与严酷蛮横、不通人情相联系,它凸显的是个人说了算,是人治思维作祟,这与法治要求格格不入,与科学领导也相距甚远。一个人过于强势,长此以往势必唯我独尊,容易形成工作上的霸道与性格上的扭曲。而科学领导讲究有限度的威权应用,讲究恩威并重、情感转化、和谐共处,讲究非权力性影响力。当今,不少领导者把强势视为有效领导的主要方式,以为温良恭俭会导致领导威信丧失与权力旁落,这实在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李连玉早年工作在煤矿,仕途起步于基层,个人经历中看不到书香熏陶,出生于草根的“野性”培养了他敢打敢拼的个性。这种野蛮拼搏在狭小的基层领导中可能奏效,但在领导对象扩展到较大区域以后就难以显灵。李连玉的悲剧在于放大了他个人在领导活动中的作用,久而久之,一言九鼎,出问题正常,不出问题实属万幸。
李连玉的七年之痒,“痒”在急于求成、竭泽而渔的“能人主政”上。邳州地处苏鲁豫皖交界地区,是江苏省徐州市下属的一个县级市,有陇海铁路和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地理优势虽然明显,但经济发展在苏北曾长期处于落后位置。李连玉2000年底到邳州上任,先是担任市委副书记、代市长,2002年任市委书记,在那里工作接近10年。实事求是地说,在邳州供职期间,李连玉为当地发展动过不少脑筋,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在江苏省的排位连年攀升,综合实力不仅跃入苏北前列,还获得过全国百强县的称号,“邳州模式”也由此而生。
或许是荣誉和成就感刺激了李连玉,此后,他对邳州的发展要求越来越大气派、大手笔,比如被当地人津津乐道也屡遭批评的“十大政绩工程”就是最好例证。这其中,耗资7000 万元建设的如意大道虽只有958 米长,汉白玉浮雕就有518 米,加上围绕一周的9999 朵莲花瓣,汉白玉浮雕大道在世界上独此一景。还有2008年投入使用、占地600余亩、有邳州“中南海”之称的行政中心,内有办公大楼、食堂、接待中心等10多座汉风建筑,中间还单独开挖了100多亩的人工湖为其添景,奢华程度让不少省市级机关大院都黯然失色。另外耗巨资建成的“九龙喷泉”、沙沟湖农业示范园、激光水幕电影等等,它们无不展现出李连玉穷奢极欲、不惜血本大搞形象工程的野心。
超常规的大跃进发展至少会衍生出两个问题,其一,表面看改变了城市形象,深层次则是违背经济规律,寅吃卯粮,给后任留下发展的乱摊子和巨大债务。其二,滋生腐败,上了工程,肥了自己。李连玉作为项目推动者,能否有效抵御投资商的诱惑,的确不是光喊几句廉政口号就能解决的事情。事后证明,让李连玉栽倒的,其中就有这两个问题。事实再次说明,“能人”并不是胆大敢作敢当,也不是刚愎自用随心所欲,能人是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制度规定前提下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李连玉的七年之痒,“痒”在功过不分、偏袒有加的特殊关照上。事实上,返乡事件出现以后,李连玉强硬的执政风格、热衷力推大工程的做法在社会就广受批评,当地群众对他的评价也呈现两极化,有人说他对干部要求严格,认为邳州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他。同时对他的负面评价也很多,比如爱搞政绩工程、政府负债累累、违法征地、个人行贿受贿等。但这些对李连玉似乎都没有造成实质性影响。2013年8月,在徐州市副市长位置上工作三年后,他被任命为伊犁州党委常委、江苏省对口支援伊犁州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兼党委书记,行政级别在这年年底还被明确为正厅,相当于提拔了一级。
李连玉在征地血案发生后职务免低就高,实质上是没做组织处理,三年后提拔为正厅级,更是对他的工作表示肯定。这里就出现另一件值得讨论的事情:如果不是中央巡视组对李连玉的问题高度重视并一查到底,他在当地是不是还要继续红下去?与此相关的是,几年来当地民众对李连玉的举报持续不断,我至今就还保留有一份2011年6月来自网络的材料,上面涉及18 个举报事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十分详尽,据说有的与目前已掌握的他违法违纪事实基本一致,比如违规提拔干部、安排亲属插手建设工程牟利等等,这些线索当地以前为什么不去核查?如果进行过核查,是什么原因没能认定?
一个对征地血案负有领导责任、工作充满争议、网上多有举报的人不断得到重用提拔,这实在是需要组织部门反思的一件事情!“李连玉事件”警示我们,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中,我们一些党政组织对主政一方的所谓能人强人总是偏爱有加,认为是开拓型干部,因而对他们总是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对出现在他们身上的问题要么将功补过,要么暗中袒护,这种做法最终是毁了干部本人,害了组织形象,误了党的工作。
问题官员李连玉由“小痒”酿成“大疾”的案例,直接反映出我国当今选用干部的弊端,揭示了我们在用人思想、领导方式、领导理论等重要问题上,需要警醒、需要纠正、需要研究的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