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汉翻译中的理解与表达
2015-11-17单雅波
单雅波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在词语、构句、段落、行文风格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翻译时务求准确的理解才能进入表达过程。我们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特定语境下词语或短语的含义、意向、情态意义等,表达连贯通顺,自然,符合逻辑,构句及句子铺排符合汉语的行文风格。
[关键词]翻译;理解;语境;表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5-0153-02
一、引言
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新形势下,专科教育英语课程也应该培养专科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满足他们成才的需要。
在各项英语应用能力之中,翻译无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专科学生未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特定语境下词语的含义、意向等,构句及句子铺排不符合汉语的行文风格,表达不够连贯通顺,自然,有些甚至不符合逻辑。下面用实例分析他们的英译汉能力,探讨他们出现的问题,目的是提高他们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
二、准确理解原文
翻译过程是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大体可分为理解、表达和校对三个阶段。理解是整个翻译过程的基础,是表达的前提。理解是翻译的核心任务,这项任务包括对原文意义和意向的整体把握,以及对原语文本表现法的感应。理解文本是翻译过程的最初阶段,译者必须准确确定原文所传达的含义。在英汉翻译的实际操作中,意义转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或任务。意义无时无刻不受语境的制约,孤立的词是没有固定意义的。理解的过程必须要结合原文的上下文,因为一篇文章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意义上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文章的意蕴、文体、风格都体现在上下文语境之中。
(一)短语、习语、固定表达等的准确理解
原文:In the end,1 was offered a position as a police dispatcher.I wasnt exactly a policewoman,but the funny thing was。it didnt matter anymore.What mattered was that I had gone for my dreams in the face of tremendous odds.
下面列举学生给出的最后一句话的译文:
译文一:问题是我完成了我的梦想在面对巨大的差距的时候。
译文二:在巨大的怪异下我已经完成了我的梦想。
译文三:这个事情让我去追寻我的梦想从而增加了在现实中实现的几率。
译文四:真正重要的是我已经为我的梦想面对巨大的可能性。
显而易见,语段中最后一句90%以上的学生理解错误,未能透彻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译文逻辑混乱,可读性很差,不通顺。
首先是“What mattered was that….”的理解和翻译。据统计,56%的同学没有进行翻译,22%的学生翻译成“问题”,11%的学生翻译成“不管怎样”或“无论如何”。查阅《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matter”作名词,是指事情,问题;物质;作动词,是指“[尤指对某人自己或对发生之事]重要,要紧,有关系”,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是他们不清楚“What mattered”是一个主语从句,“mattered”是谓语动词,意思是“重要,要紧,有关系”,并不是名词,所以不能译成“问题”或“事情”,“What mattered”译成“重要的是”或者“要紧的是”。上一句亦是如此,“but thefunny thing was,it didnt matter anymore”译作“可有趣的是,这已经没有关系了”,然而61%的同学把“matter”译成“问题”或者“事情”。
其次是短语“go for”的翻译。“go for”有很多的含义,结合上下文,此处应该是“争取得到,争取赢得(to try to get or win something)”。然而44%的学生将“go for my dreams”译成“完成了我的梦想”,结合语境可知,虽然“我”从小就想当警察,但最后,“我”并未真正当上警察,这里译为“追求我的梦想”更恰当。
(二)特定语境下词语的意义、意向的理解
原文:Since that time,I have let myself dream freely and pursue the dreams that really move me.
译文一:从那时起,我便让自己自由地追求梦想,做真正的自己。
译文二:从那时起,我让自己的梦想自由并去追求它,以致现在在我身边,从未远离过我。
译文三:从那时起,我开始朝我的梦想努力,梦想推动着我前进。
译文四:自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让我的梦想更自由并致力于我的梦想,那真的改变了我。
据统计,只有33%的学生将“move”翻译成“感动”或“打动”。英语词义比较灵活,词的含义范围比较广,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大。“move”一词多义,这里仅列举几个重要含义,第一个含义是“使改变位置,使移动,搬动”,第二个含义是“改变看法”,第三个含义是“进展,前进”,第四个含义是“打动,使感动”。可以看出,译文一并未译出“move”的含义,译文二倾向于将“move”译成“移动”,译文三将“move”理解成“前进”,译文四将“move”理解成“改变”,这些译文都没有准确理解和把握特定语境下词语的含义、意向。“语境”在翻译学中涵义比较广泛,小至词语搭配,大至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其中搭配、上下文、段落、文本为“微观语境”,没有语境的词即孤立的词是没有固定意义的,在翻译时只能参照,不能照搬词典中的义项,词典只是罗列所有可能符合“特定语境”中的义项,只能备而待用。结合语境,此句中“move”的含义是“打动,使感动”,因此,此句可译为“自那以后,我就不再为自己的梦想设限(放飞梦想),大胆追逐那些真正令我心动的美梦”。endprint
由此可见,理解在整个翻译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对原文透彻的理解是翻译的关键。然而大多数学生仅仅满足于对原文话题和内容的大概了解,缺乏对文本的仔细推敲,根本谈不上透彻的理解。在翻译时,我们一定要弄清词语或短语的概念意义和引申意义,还要把握语句、段落的结构关系和具体的语境。
三、表达要符合汉语的行文风格
理解是表达的基础,正确理解原文之后接下来就是表达了。
原文:Whenever I saw a cop,I felt the old thrill and the same longing I had as a child.
译文一:无论何时我看见他,我感到十分激动,并且有着同样的渴望像我小时候那样。
译文二:无论何时我看到一个警察,我感到那种以前的兴奋感和相同的渴望在我儿童时期的。
译文三:无论什么时候我看到一个警察,我感到青年是兴奋的并且同样的感觉我做为一个孩子。
可以看出,以上三个译文在处理定语从句“I had as a child”欠妥当,生硬地按照原文的顺序进行翻译,不符合汉语的语序。如果一个定语从句在句中的作用是修饰和限定名词,那么通常就采取译为前置定语的方法。英语句子的重点信息常置于句尾,而汉语趋向于靠前。翻译时我们应按照汉语的习惯,把表示时间的状语放在句首。因此,此句可译成“啥时见到警察,孩提时那由来已久的兴奋和矢志不渝的热望便油然而生”,这样既不影响原文所表达的意思,整个句子表达还显得言简意赅、连贯通顺,语气较强,符合汉语行文的需要和逻辑关系方面的考虑。
原文:What mattered was that I had gone for mv dreams in the face of tremendous odds,I had broken every boundary Id held about what I could do and not do.
译文一:我已经打破了每一个界限我所计划的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译文二:我打破了每个能与不能的界限。
译文三:我打破了我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的分界线。
参考译文:我曾经自己设限,这能做,那不能做,如今,每条设限都被我打破了。
根据上下文,这段话是作者对所做职业的描述和对自己追梦过程的感慨。最后她当上了警察调度员,没真正当上警察。可有趣的是,这已经没关系了,重要的是她排除万难追求她的梦想。这一段最后一句的参考译文明显优于以上三个译文,注重从句子、段落层面进行分析,将隐含的信息补译出来,利于整体语篇内涵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参考译文中的构句符合汉语的行文风格:流散、长短相间。英译汉语段翻译的要领是以分切为主要手段,化集为散,因为汉语语段讲求意合,注重内在联系,不求句子结构形式整齐。语流疏放、流洒、欣畅。
四、结语
理解与表达是翻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短语、习语、固定表达等,以便在翻译时能准确而迅速地提取出正确地道的语言预制模块,获得正确的理解,进而给出恰当的表达。对原文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语境来进行,不能仅限于字典中所列的含义,而要领会其深层含义,词义的理解与选择应该与该词的字典意义以及所在句子、段落及篇章结合起来,才能找出它的确切意义。我们要了解和掌握英汉词语、构句、段落、行文风格等方面差异,洞悉它们的构句和行文特点,英语语段讲求形合,重形式规范,句子结构形式整齐,组织严谨,而汉语讲语段求意合,语流流畅自然,只有这样汉语译文才能更加通顺,自然,符合逻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