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改革中幼专学校立德树人路径探析
2015-11-17梁彩霞
梁彩霞
[摘要]自党的十八以后,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也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原则,这为各级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幼专学校可以通过学科教学、主题班会、社团实践、人文环境和完善评价体系等途径,有效转变幼专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划一、忽略个性、注重说教、实效性不强的现状。
[关键词]幼专学校;立德树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5-0041-03
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也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原则,这为各级职业院校的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工作者要牢固树立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
中国历来重视对人的教育,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说法。我国对人的教育不仅立足于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注重德行的培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他还断言,“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立德树人高度重视道德的培养,坚持德育为先,主张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合格幼师毕业生。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面对一个个纯真稚嫩的生命,不仅是传道授业的教师,更是孩子生命的养护者和精神的引路人。因此,幼专学校“立德”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出思想坚定、道德优良、师德高尚的合格幼儿教师。只有这样,才是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当前幼专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幼专学校立德树人的现状
幼师学校历来重视立德树人,常规管理严谨规范,习惯养成卓有成效。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教师培养由三级向二级过渡,各地幼师纷纷升格为幼专,原有的德育模式存在着改善空间,具体表现在:
1.目标划一忽略个性差异
作为培养幼儿园教师的师范院校,幼专学校普遍比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习惯养成,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还将做人、做事作为培养目标,强调“明日教师,今日做起”,强化“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甚至将一日学习和生活细化为学习、纪律、内务、劳动、礼仪和新闻、团课、社团活动、志愿者、心理等两大板块,分别归学生科和校团委量化管理,在学生习惯养成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学生管理方面也存在管理目标要求整齐划一,缺乏对不同学段尤其是不同类型学生(五专生和三专生)的区别考量,更缺乏灵活性和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不利于针对性管理和因材施教。
2.注重说教实效性不强
幼专学校立德树人的工作主要由校团委、学生科和思政教学部三个部门协同推进,主要方式有党团课、主题班会和学科教学。党课主要通过业余党校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史和党章培训,帮助学生了解党的宗旨和发展历史,从而清醒和坚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学生科主要通过年级学生会和班主任通过主题班会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现常规管理。学科教学则利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师德修养》等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渗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但是,这些方式普遍存在一个弊端,就是说教性强,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学生的认同感差,践行的力度更是微乎其微。
(二)影响幼专学校立德树人的原因分析
1.学校本位下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多样性
长期以来,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本着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忽略人的个性发展,过度强调学校的教育管理功能,而忽略了学校和教师的服务学生发展的功能。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是核心,各级各类学校也相继提出以学生为本。但在实践中依然多从便于学校管理的角度出发,制定种种规章制度,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甚至连主题班会的内容和形式都经常由学校统一安排,严重脱离学生实际和需求,这是当前幼专学校立德树人工作实效性不强的原因之一。
2.对德育概念的误读与执行偏差
中国传统道德强调家国一体、家国天下,强调为了家庭、社会和国家,个人要无私奉献甚至做出牺牲,并以此作为评判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的标准。在这样的传统道德舆论氛围下,学校德育也长期沿用了利他主义的道德标准,对学生提出了脱离现实利益基础和契合人性的道德要求。改革开放后,社会上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盛行,虽然学校在道德层面依然执行着利他主义的德育目标,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正如社会上流传的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充分说明学校德育的千般说教抵不上学生走出校门后的现实感受。
3.德育方法单一与评价体系的缺位
传统的德育无论是党团课还是学科教学,都是立足于社会和学校的需要确立德育目标,以说教为主要的方法,欠缺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和尊重,无法达到让学生入脑入心。即便是社会实践环节,也多流于形式缺乏触动学生内心的实质内容。幼专学生由于其专业性和职业需求,社会实践活动多立足于到幼儿园见实习,考核评价偏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除了纪律要求几乎没有德育方面的评价要求,致使不少学生觉得德育可有可无。不少老师虽然觉得德育尤其是教师职业道德很重要,但是缺乏评价机制或者是评价机制的操作性不强,长此以往也逐渐丧失了积极性。endprint
4.全球化和信息化形势下价值多元化的外部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的发展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而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情形下,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联系越来越紧密,信息传递几乎达到了即时化和无障碍化。处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社会,价值多元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也是导致学校单一说教式德育不断受到冲击,教育效果日益衰微的原因之一。
三、幼专学校立德树人的途径建构
《礼记·学记》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矣”,教师明白学校德育效果不佳的原因,为建构立德树人的途径、改善德育效果奠定了基础。
(一)学科教学——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也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大力推进学科德育有助于引导学科教学回归育人的本质,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形成多学科通力合作、全体教职员工共育幼教师资的局面。
推进学科德育,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科学育人的理念下充分挖掘学科内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此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式方法,促使学生知识、能力提升的同时,思想道德、人格亦得到滋养。如历史学习中的《春秋和战国》,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和讲授“城门立木”、“管鲍之交”等历史小故事,深化学生对“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认可,以及取信于民是商鞅变法成功前提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做人做事要以信为本。再如,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中,长征的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的领导,在解决什么是“左倾”错误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分析当前社会的需求,从而制订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
(二)主题班会——实现自我教育和管理
主题班会是班级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每周周日由辅导员引导学生干部围绕召开的时间和班级情况灵活设计主题活动,在澄清是非、提高学生认识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为避免灌输式、说教式的现象发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根据节假日、每周的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等让学生自己思考、独立设计,通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展示问题、集体探讨提高认识,实现自我教育和管理。
实施以来,学生们根据寝室失窃的情况设计了“我安全、我快乐”主题班会,不仅展示了失窃者的沮丧失落,引导大家总结出校园内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容易丢失财物,而且还请安全委员向大家介绍如何提高防范意识和能力,大大提高了安全意识;宿管委员根据寝室熄灯后说话现象严重的情况,自发设计了“熄灯后,我为什么想说话”的谈话活动,大家畅所欲言,纷纷吐露心声,认识到熄灯后说话不仅不利于第二天的学习,也会伤及班集体的荣誉,得不偿失;学生还根据“国际儿童日”、“法制宣传日”、母亲节、清明节、感恩节等重要节点设计活动,拓展视野的同时进行法制教育和感恩教育。
(三)社团实践——强化学生自信和创新
美国有句谚语,“我听过的会忘记,我看到的会记住,我做过的会理解”,毛泽东也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充分说明学以致用、注重实践的必要性。
社团活动是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学生众多,加之是学生自主发起和规划,其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服饰社团一年一度组织的环保服饰大赛,不仅让将学生所学的绘画、色彩、服饰设计、语言、舞蹈、编剧、化妆等专业知识娴熟运用和发挥,而且调动了全体成员的积极性,他们分工合作,有效配合,在短短的两三个星期就呈现了一台台绚丽多姿的舞台剧,既锻炼了能力,又融洽了关系、强化了合作意识,最重要的是张扬了青春和自信。
(四)人文环境——渗透全员全景全程
教育无小事,处处皆育人。作为一所师范院校,应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把墙壁、报栏、路标、楼牌等板块利用起来,如以“德”命名教育场所,如把办公楼和教学楼命名为厚德楼、裕德楼,把校园凉亭、长廊、道路、人工湖等命名为润德亭、浴德廊、正德路、曜德湖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熏陶;还可以在学校的路标和墙壁等处悬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经典文句,让学生行走校园就时刻沐浴传统德行的光辉。
值得一提的是,幼专学校的环境育人不仅体现在物化的环境中,更体现在全体教职员工的人文关怀上。学校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量化管理制度,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搭建平台引导学生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强化教辅人员的服务意识:建立中层以上干部深入学生和帮扶学生机制,每个中层担任兼职辅导员,帮扶一名困难学生,让学生沐浴师爱、感受温馨;工勤人员主动走近学生教学场所发现桌椅门窗、电教设备等出现的问题并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敬业,享受高质量的后勤服务;宿管人员帮助学生干部管理学生、解决问题,还常常不辞辛苦深夜陪学生到校外就医,处处留心、以情感人。通过学校各个层级、各个部门人员的全身心投入,将立德树人渗透全员全景全程,从而实现环境育人、全员育人。
(五)完善评价——构筑体系以评促学
从阶段来看,评价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从性质上讲,评价有定性与定量之分,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都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评什么”、“怎么评”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选择和价值观。幼专学校大多脱胎于幼师,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德育虽有要求但评价机制不健全。结合幼师学校历来注重过程性评价和量化考核的传统,拓展原有的德育量化考核范畴,在寝室内务、纪律卫生等常规量化的基础上,依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这门课,把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道德修养,如为人师表(仪容仪表)、终身学习(学习态度)、团结协作(参与活动)、关爱学生(乐于助人)等元素加入其中,构筑一个相对全面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意识与实践。
评价由总评(平时成绩)和期评(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都采用百分制,运用“总评×50%+期评×50%=总分”的方程式计算出本门课的最终成绩,其中的总评采取过程性评价,一周一算,每周“内务”、“卫生”、“纪律”“礼仪”分别按80分起步,根据个人表现情况进行加减分得出个人每项的成绩,以各占25%的比例算出每周的分值,再加上学生参加班级、学校或社团活动的加减分,即为个人每周的成绩,期末算出各周的平均分即为该生的总评;期评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一部分,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为人处世和学业成绩的评价,由生生互评、教师评价和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前两项以定性评价的方式为基础进行量化,确立占班级20%的人为优秀等级,分值区间为86-100,良好等级占班级人数的40%,分值区间为71-85分,中等即合格,占到班级人数的30%,分值区间为60-70,其余10%为差。学生的具体分数可以按照所在等级的位次依次递减,最终以“期评成绩=学生互评×30%+教师评价×30%+考试成绩×40%”得出学生的期评成绩。
总之,立德树人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的是学校各个层级、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明确立德树人的目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主动与学校育人机制有机结合,利用原有优势和现有资源,团结党支部、校团委、学生处和教务处等有生力量,架构起包括学科教学、主题班会、社团实践、人文环境和评价体系要素在内的育人机制,一定能有效转变幼专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划、忽略个性、注重说教、实效性不强的现状,有效推动幼专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