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职业技能“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5-11-17殷志坚
□刘 琦 殷志坚
普通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职业技能“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刘 琦 殷志坚
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双证书”制度发展的现状,结合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双证书”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研究,阐述了普通高等学校搭建“双证书”培养平台所取得的经验与成果,提出了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系列改革措施,探讨了解决的办法和途径。
“双证书”;人才培养;职业资格
“双证书”是指学生在学校专业培养与学习之后,在毕业时可以拿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资格证书[1]。在高等教育阶段实行“双证书”制度,使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内容上并重互通,这是对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坚持“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也是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手段和措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但要求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从事电子信息信号系统和仪器设备的研究与开发、维修等工作。随着信息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对此类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势必提高,在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中实施“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能缩小毕业生与社会的距离,具有较强的岗位竞争力。
目前,我国各高校实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双证书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改革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加强师资队伍,让学生掌握专业课理论知识,二是结合各高校实际,进行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研判分析问题能力,设计综合实验和开发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最终使该专业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国内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双证书模式的实施现状
欧美国家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体制与观念上大多都倡导多元的证书体制。美国社区学院提倡的新职业能力观、新课程结构与新教学模式有效促进了相关领域的学位教育与专业证书的认证能力[2]。在德国,学生则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实现就业,提倡以企业培训为主,学校教育为辅的原则,为社会企业提供高素质应用型实践人才。在德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也在相关企业单位进行实践技能实训。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得学生在通过长期的实习和严格的考核,最终成为熟练的劳动者,达到社会所需职业岗位的标准。
在我国已经有许多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行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 “双证书”制度,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事实证明“双证书”制度确实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施“双证书”式培养,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生产实践技能培训并重,这是一种很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岗位竞争力,已被社会和企业广泛认可[3]。但相关高校实施双证书模式过程中,由于实施“双证书”模式时间较短,在“双证书”制度实施的经验相对缺乏,配套的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内容与“双证书”培养模式没有做好充分的衔接,教学方式和教学实践与职业能力培养的既定目标还存在差距。此外“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自身还不能达到和社会需求相一致,与实际有一定的差距,大学生对“双证书”的认识不够等问题,这些都是制约“双证书”制度进一步推广的瓶颈。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双证书”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品牌专业,一直把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把培养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主线,在近三十多年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注重教学改革与创新,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迄今为止已培养毕业生八千多人。为进一步提高理工科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该院把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中推行“双证书”制度作为一项重要措施,近年来,通过在该专业学生中实施“双证书”制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使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双证书”培养模式,使得学生能顺利通过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取得“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改变毕业生低就业率,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大胆进行了改革:
(一)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双证书”制度教学模式
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办学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作为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把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规定中与专业相适应的职业技能要求纳入到教学计划内,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职教特色[4]。通过对主干学科、社会需求预测,结合学院实际,紧跟市场需求,在突出专业特色、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上狠下功夫,制定与职业资格鉴定相适应的教学计划,调整与职业资格鉴定标准、规范、大纲相衔接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紧跟市场发展趋势,制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以“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融通模式来设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对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强化,对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把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所要求掌握的应知内容和应会技能融入到课程体系中,丰富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巧、应用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经过相应工种的高级工技能训练,获得相关领域电子中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使学生毕业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也获得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表1是我们开设的集中实训课程。
表1 课程设计和技能实训模块安排表
(二)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加强“双证书“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双证书“制的顺利实施
创设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建立起完整的职业教育教学制度。建立一支“双师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这是实施“双证书”制度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不但要求具备良好的专业理论功底吗,而且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生产第一线解决技术疑难问题的能力,而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技术指导和教育学生,从而能够有效解决职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但要能指导学生掌握技能,还要具备科技研发、技术攻关以及从事科研、技术服务的能力。作为高校,不仅要注重提高校内“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还要聘请行业企业的一线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由具有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主要讲授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机制。可以通过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专业教师参加进修与培训,同时要把校企合作办学作为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突破口,促使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同时也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采取一定激励措施,鼓励专业骨干特别是中青年教师自主进修培训,激发其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三)加大实验实训基地投入、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坚持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大力建设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是“双证书”人才培养的前提保障;在专业学习中必须不断强化实践教学模块设置,增强职业技能训练,这是实施双证书教育的基础条件。通过探索“双证书”下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方法、新途径,使实验教学从基础性、综合性到效用性、应用性的模式推进,这样可以使电子信息专业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更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
1.积极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必须突出专业实力和人才培养特色,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进行专业实训的便利,不但能有效缓解校内相对紧张的教学实训环节安排上的压力,而且能够逐步实现专业实训与技能实训的社会沟通,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如同置身于现实工作场景中,通过在专业技能实训中建立模拟就业环境,实现预就业制。该院在实施“双证书”过程中,为加强校企合作以及加深学校和行业领域的联系,将企业的行业标准融合进学校的教育标准中,企业通过在设立助学金、奖学金、提供实验设备、建设科研平台等方式,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持,为学子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科研平台。
2.搭建了三级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出以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专业实训三大模块为基本框架的实践教学体系,把基础实验+技能实训作为基础,提高学生电路分析与检测能力;以专业实验加创新实训为主要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电路系统设计能力,三大模块有机结合,形成了四年不间断实践教学。为积极配合三大模块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见图1),将电工电子省级实验示范中心,校企合作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实验室,光电子省重点实验室和电子创新实验室分别作为培训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基地,从而搭建起了三级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同时,开设了模块化教学实训课程,使教程实验、见习实训、综合设计、创新研究有效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
图1 电子信息类专业三大实践教学模块
3.建立起“双证书”培养模式下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质体系.加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考试重要举措之一,没有实践的培养,学生不可能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同时也是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双证书”模式下实践课程与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队伍、实验教学环境和管理体制有很大出入,该院以“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积极探索“双证书”模式下的实践课程建设,以满足现代实验教学以人为本、知识传授、实践培养、创新能力、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构建“双证书”培养模式下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注重本专业技术的最新发展及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发展趋势,注重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专业理论教学与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密切联系,形成各个实践环节优化组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模块化集成教学思想和分层次渐进式自主实践理念[5]。
4.根据职业技能要求建立了试题库,开展了技能理论与操作培训。职业技能资格鉴定考核是国家推广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环节,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在相关的电子技术行业中选择了无线电调试、计算机维修、电工维修三个工种提供给学生选择,以适应行业的需求[6]。学生要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就要通过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理论考核是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技能考核则以实际操作考核为主,主要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组织校企双方专家共同研讨,优势互补,共同熟悉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教学要求,根据职业技能要求建立了试题库。并着力改善“理论考核有余,技能训练不足”的现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小学期开设了职业技能类课程,并针对无线电调试工、维修电工、计算机维修工三大行业开展了技能理论与操作培训,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省职业技能考核,学生在通过相关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后,掌握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职业技术,并取得相关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5.学生工程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就业率逐年攀升。在第二、四、六学期设置实践训练课程,通过开设计算机检测与维修技能实训、电气控制技能实训、电器维修技能实训等不同层次的技能实训,使学生考核后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在经过电气控制技能实训后,组织学生参加江西省劳动厅组织的电工职业资格证考核,通过电器维修技能实训后,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劳动部职业鉴定中心组织的电子产品维修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近年来学生取得资格证书的拿证率2008级为63%;2009级为82%;2010级分别为88%,实现了“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双证式培养模式,学生实践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得到了提高。
图2 近三年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
近年来,一些国内知名电子企业如华为、中兴、美的、格兰仕等,每年都来学院选聘一批应届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攀升:2008级94%、2009级94.6%、2010级95%,并连年评为学校就业先进集体。
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本科高校转型的核心[7]。只有充分地实现产业与人才培养相结合,这样高校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课题组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实施的“双证书”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制定适宜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验实训基地的投入,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以就业为导向,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又提升了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竞争力。针对社会需要,按照“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才会是被社会所认可的专业
[1]伊萍.“双证书”制度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职业时空,2013(6):41-43.
[2]伊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职教论坛,2011(9):141-142.
[3]李桂云,沈晓斌.基于数控技术专业的“双证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6):67-70.
[4]程素君.电气信息类高职学生实施“双证书”的探索[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4):15-16.
[5]曾旭日.培养理科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6(1):97-99.
[6]熊国庆.深化改革.创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新模式[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9):69-72.
[7]朱虹.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4):3-8
责任编辑 蔡久评
刘琦(1978-),女,江西安福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通信与电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子通信;殷志坚(1968-),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通信与电子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通信。
江西省高等学校教育改革课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JXJG-13-40-1),主持人:殷志坚。
G710
A
1001-7518(2015)33-008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