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户外体育人口概念及特征探析

2015-11-16钱俊伟刘传海

四川体育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户外运动探险人口

钱俊伟,刘传海



户外体育人口概念及特征探析

钱俊伟1,刘传海2

体育人口概念的提出和争论在我国体育界从未停息过,而户外体育人口作为体育人口的亚类,其概念及特征也必定存在争议,因此,怎样更好地界定体育人口及户外体育人口,并对户外体育人口特征进行深入的探讨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及专家访谈法,通过归纳分析体育人口、户外运动等领域的异同点,以此探析户外体育人口的概念和特征,从而为更好地指导全民健身运动,丰富体育人口理论和户外运动理论提供参考。

体育人口;户外运动;户外体育人口

党的十八大为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树立了风向标,这次报告在体育工作开展方面提出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的口号,可见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将把发展群众体育、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以及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作为体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户外运动作为体育总局、各地方政府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切入点及主推项目,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喜爱,但大众对户外运动的认识上,还普遍存在一定的误区,尤其是在界定它的主要特征方面,是探险极限挑战还是休闲健身,尚存争议。

目前在论述“户外体育人口”方面的文献资料较为缺乏,相关研究较少,笔者试图从交叉学科的领域里建构并提炼出户外体育人口的新概念,深入探讨户外体育人口特征,并对体育人口及户外体育人口的概念及特征进行整合论述,以此来更好地指导和研究人们的体育健身行为,丰富体育人口理论和户外运动理论。

1 研究对象

以“体育人口”概念的界定为研究起点,重点对户外体育人口概念及特征进行综合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内容的需要,检索NoteFirst3.2期刊文献有关“体育人口”367条,检索CNKI 期刊数据库1998-2014年篇名有关“户外运动”477条,以时间为变量,对刊物级别进行分类整理,结合研究内容二次分层,并针对性研读与参考文献40余篇,并登陆“绿野户外网”、“http://www.outdoors.org/”等国内外知名官方网站,查阅相关数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参考。

2.2 专家访谈法

针对“体育人口”概念争议及“户外体育人口”定义真伪访谈国内社会体育学专家、户外运动专家,征求意见和建议,获得第一手的资料。

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文研究内容的需要,对“户外体育人口”概念及特征所涉及的动态定量判定及定性辨别问题,设计调查问卷,在正式发放问卷前,聘请16位有关方面专家对问卷的效度进行检验,并参考专家意见对问卷进行修订和完善,同时在小范围户外群体中采用重测法检验问卷信度,从而保证问卷的真实有效性及稳定性。

3 体育人口的再认识

3.1 体育与人口关系

人口是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人口学同时也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参数指标。目前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人口结构老龄化、国家移民、生育政策的变化,人口的分布、数量、质量、年龄结构等也随之动态变化,这些因素从不同角度对体育的发展产生影响[1]。由于体育的本质是对人的关照,同样体育人口也反映着体育的现代化水平,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体育人口”范畴的内涵与外延也在变化,因此,对体育人口的再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

3.2 体育人口的界定

“体育人口”一词源起于日本学界,1965年日本学者管原礼在《体育社会学——体育人口的构造》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该理论[2]。我国对“体育人口”理论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80初期,经过近30论界概念之争,该理论不断完善,目前“体育人口”已是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中的一项主要指标。关于“体育人口”理论仍然争议在于:它作为反映群众体育的一项指标时统计的范围;泛竞技论,与运动训练与提高成绩相关联;体育人口体育活动与日常生活、生产活动界定,如骑自行车群体;体育界定义的概念是否经过了社会学界、运动医学界的严格验证。

为了便于“户外体育人口”的定义及特征研究,笔者参考了有关文献,目前比较赞同2观点:(1)人口更多地体现在一种“结构”状态,而不是人口的多少,体育人口数量的多少是很难确定的[3];(2)国际上认定的“体育人口”概念仅仅是理论上的参照,许多学者更多的是采用“经常参加体育休闲活动的人口”来取而代之,即“有意识地参与体育休闲娱乐活动的群体[4]”。参照国内外众多关于体育人口的研究,笔者认为,体育人口是指在总人口中以促进身心健康、休闲娱乐和以追求改善生活方式为目的,有意识的经常参加身体活动和观赏、关心体育与消费体育产品的一种社会群体。定义突出了体育人口的社会属性,即“目的性、有意识、经常性”,为“体育人口”概念提供了定性范式。体育人口作为人口的亚类,它区分于其他亚类的显著特征是以身心健康、休闲娱乐和追求改善生活方式为目的。以此行为目的作为延展,又可分细分为三类不同目的的群体:以直接参加身体活动为目的,以观赏、关心体育运动为目的以及以消费体育产品为目的。

3.3 体育人口判定的主要参照要素

众多学者在体育人口判定标准的开拓性研究为体育人口统计标准的规范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对体育人口统计可操作化提供了依据。参照国内的关于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关于体育人口的争议主要集中在评价和参照标准的不一致问题,目前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年龄统计标准不统一、统计对象不一致和统计条件不同,尤其是统计条件。

目前,国内主要采用的是卢元镇先生在《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发展》中的界定“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 min以上,身体活动强度在中等程度以上”。其中的三个“以上”体现了体育人口判定的动态性[5],即所谓的三元动态定量判定标准,使用这一判定标准的国家有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仇军[6]的研究也赞同三元判定标准,他从人口学理论出发论证了该标准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至此,许多关于体育人口的统计抽样方面的研究多数是基于该标准而确立的,标准也获得了国内大部分学者的肯定。

但是,该判定标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标准仅从体育理论单方面提出来的,缺乏说服力。一个科学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应该像“人口”概念那样,从多视角考虑判定标准的合理性。有学者认为该标准“未经过运动医学专家、健康促进专家认定,也没有相应的社会组织的认定”,因此并不完善。鉴于此,在统计体育人口时,要把采取何种统计标准明确标注出来,以防读者产生误读。比如每周一次的徒步、骑行、郊游登山等,虽健身效果显著,但也不符合体育人口的统计范围[7]。因此统计方法同时应该考虑定性研究,而不仅仅是定量的研究,并且这种体育人口的参照标准,不应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判定”,更应该是一种“参照”。另外,尽管标准是动态的,但是也要注意这部分社会群体行为是否具有目的性、有健身意识及经常性,即体育人口的定性判定。

3.4 体育人口的发展路径

全面健身和群众体育发展的良好局面,众多的潜在体育人口,非参与性体育人口,逐渐转变为主动参与型,并最终养成体育健身习惯的人群,目前我国的体育人口不及总人口的30%。想要成为体育大国,一个全民健身红火发展的体育国度,分析研究参与型体育人口的行程路径尤为重要。从体育人口的分层分类作为切入点,体育人口的分类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使体育人口沿着这样的逻辑顺序发展:即主(被)动媒体观赏型/主(被)动消费体育产品型→被动现场观赏型→现场观战型→被动参加型→主动参加型→自发参加型→组织参加型→最终成为终身参加体育人口。

4 户外运动再认识

4.1 户外运动兴起与繁荣的内在机制

户外运动源于18世纪末的阿尔卑斯山脉的登山探险运动,在上个世纪风靡于世界,在欧美国家,人们把户外运动当做一种生活方式。户外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最早是由登山探险运动开始的,从80年代的漂流探险热潮后,中国的民间探险运动逐渐步入了发展期[8]。当前整体的户外人口规模庞大,形式多样,目前呈百花齐放的局面,户外运动兴起与繁荣的内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使人口的分布趋于集中,人们从乡村田野走进了城市的钢筋混凝土“森林”,生活的空间变得拥挤,工作节奏繁忙,产生了很多社会心理问题,患上了“现代文明病”。人与人的关系日益矛盾化,城市的工作环境竞争激烈,到处充斥着频繁的经济交往,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造成了精神世界的空虚,人与人的信任度下降,都市白领们为了放松自己、减缓压力、锻炼身体,很多人渴望“回归自然”,参与到户外运动中去。(2)城市生存环境日益恶劣,污染加重。水污染、噪声污染、雾霾、汽车尾气等情况加剧,迫使人们在工作闲暇之余走向大自然,去领略大自然白天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绿色的树木和原野。(3)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后,人们开始追求更好的身心享受,整个社会生活理念逐渐改变,而普通的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户外运动正符合了人们这种愿望。随着人民群众追求绿色、健康、低碳、环保生活理念的形成,使户外运动演化为一种新都市文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一种新的、崇尚健康与回归自然的都市文化,引领社会潮流,户外运动成为一种“绿色体育”。

4.2 户外运动的概念

户外运动通常是包含了人、自然和体育三个重要元素。通常是指在野外或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一系列与城市生活相对应的生活方式,而不仅是探险和挑战自我。比如徒步、攀冰、攀岩、爬山、山地穿越、露营、岩降、独木舟等。广义的户外运动就是室外运动,指所有在室外进行的运动。这个定义几乎涵盖了所有运动[9]。如果使用广义的涵义,“户外运动”一词几乎等同于“运动”,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欧洲体育完全宪章》(欧洲理事会,1980)认为,户外运动是指为了探索通过某个特殊的地形(在本文中指开放的乡村、山林区域、水域或空域)的户外活动,采用有挑战性的通过方式,以及要不断根据选择的特殊地形和主要风力、气候条件来调整和修改的挑战活动。我国国家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对户外运动下的定义:户外运动是一组以自然环境为场地(非专用场地)开展的带有探险性质或体验探险的体育项目群[10]。“户外运动”一词来源于国外的“outdoor sport”,但是随着户外运动由少数人的登山运动,发展成为大众化的休闲行为,我国文献中引用最多的国外学者所提出的户外运动的定义是:户外运动是一种与城市生活相对应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探险和挑战自我。

综上所述,户外运动是一组以自然环境(非专用场地)或模拟自然环境为场地开展的带有探险、体验探险或体验休闲健康性质的体育项目群。比如公路自行车就是在非专用运动场地的城市道路进行的,速度攀岩就是在模拟自然环境而建造的人工岩壁上进行比赛,而此运动场地就属于专用场地,因此在界定概念时,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不断的户外项目走向竞技化,媒体化,现代化,专业化,相应的界定也发生了改变,因此,在我们界定是既要考虑现状,发展趋势,也要追溯和传承历史起源,比如攀岩就是源于登山,尽管它的场地专业化了,形式竞技化了,但是它应该仍然属于户外运动中一项的。

4.3 户外运动的分类

目前在我国开展的主要户外运动有登山、攀岩、蹦极、冲浪、漂流、滑水、滑翔、穿越、攀冰、远足、定向、滑雪、滑草、潜水、越野山地车、高山速降自行车、热气球、拓展、溯溪、飞行滑索等项目群。因此,对户外运动进行合理的分类是非常重要的[11]。户外运动是一个庞大的项目群,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分类将会有很大的不同。

通常按照项目开展场地可分为:陆地、水上、空中和综合。

从户外运动发展趋势上来讲,参照户外运动功能和参与目的,可分为2大类:休闲户外,以休闲健身,放松身心,体验自然为主的群众性户外活动,即大户外、泛户外;探险户外,以体现户外的探索、探险特征,以实现冒险和自我价值实现为主要目的,少部分户外专业爱好者为主,即专业户外、极限户外,如攀登雪山、徒步沙漠等。

4.4 户外运动的特点

4.4.1 户外运动是一个庞大的项目群 户外运动具有层次多样、形式丰富,运动形式不尽相同的身体活动方式。不同项目对于运动技术、体能和心理素质要求截然不同,通常分为驾驭自己身体的活动形式,比如徒步、攀岩;驾驭器械、装备的运动形式,比如皮划艇、自行车等。无论哪种运动项目都需要参与者具有基本知识和技能、装备、体能和运动技能等。

4.4.2 户外运动重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户外运动区别于其它运动项目的显著特征是,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更多的时候是通过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来实现运动形式的开展,而其它类更多侧重于与人的关系。因此户外运动淡化与人的竞技,注重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与高度融合。这与自然环境的多变博深有关系,运动发生的场所不可控因素多,为了关注安全,要将如何与自然环境处理关系放在第一位,除技术和运动形式外,还包括如何保护环境,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4.4.3 户外运动具有探险性或模拟探险性 活动环境的不确定性、变化性、离奇性和不可控性促使户外运动是一种独特的探险体验活动。人们潜意识都有追求一些生活所缺少的环境体验,通过远离熟悉环境,产生一种遁世体验、与日常生活相对应的户外自然生活体验,本身就是一种探险和探索体验,尽管形式上是休闲的或者极限探险。

4.5 户外运动认识的误区

4.5.1 户外运动的场地的自然属性 户外运动通常是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开展,比如徒步、登山等;也有一些是在模拟的自然环境中开展,比如攀岩、拓展、激流回旋皮划艇;也有的是在非自然,人工建造的雪场、公路、城市环路开展,比如鸟巢的冬季滑雪、海南岛的公路自行车等。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户外运动开展的场地和形式会出项更多的形式,采用传统的概念是很难全面界定和涵盖的。但是都会遵循一些最基本的规律,强调参与者与场地环境的关系,场地和竞赛规则的具有开放性等。

4.5.2 户外运动的探险性 户外运动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多数带有探险性,属于极限和亚极限运动,有很大的挑战性和刺激性。正如社会学家Clayne R·Jensen曾表示,“我们并不提倡不必要的、无意义的冒险,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人们最大的需求从来都不是追求彻底安全。合理的有成功机会的冒险和挑战,总是胜过这些需求[12]。”但是随着户外运动的发展,更多的人们希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参与到户外活动中。当户外运动由少众的运动向大多数人发展时,户外活动探险性也会逐渐减弱,休闲性得到更多体现。

当人们暂时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到陌生的环境、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健身休闲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探险行为。不是所有的探险都是要惊心动魄,因此要正确理解户外运动中不同层次的探险行为和探险心理和情感体验。

4.5.3 户外运动的贵族化 由于受到显性户外探险的影响,人们通常认为户外运动需要花费昂贵的资金来购置装备、衣物和器材才能参与户外运动,因此很多人成了户外装备控。这是一种户外运动被妖魔化的表现。只有进行极限挑战和高端探险的少数项目是昂贵的。其实户外运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作为以促进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的普及性运动,它的门槛要低于其他运动项目。比如,徒步穿越、自行车等,并且是可以上规模的运动项目,每年全国性徒步大会有20多个,有国家体育总局直接批准的,各地方的徒步赛事更多,其中总局举办的最大徒步大会是2012年甘肃张掖10万人参加。因此户外运动是门槛最低的平民化的运动项目。

5 户外体育人口的提出

5.1 户外体育人口的概念界定

摒弃“体育人口”的概念争议,立足笔者对“体育人口”概念的理解,认为广义的户外体育人口是指在总人口中以促进身心健康、休闲娱乐和以追求改善生活方式为目的,有意识的经常参加户外身体活动和观赏、关心户外体育和消费户外体育产品的一种社会群体。这部分社会群体所参加、观赏、关心的户外运动应当是一组以自然环境(非专用场地)或模拟自然环境为场地开展的带有探险、体验探险或体验休闲健康性质的体育项目群,并为此而成为户外体育产品的潜在消费者。他们的行为应当带有明显的目的性、有意识和经常性,不应当是随意的、无意识、偶尔的行为。

狭义户外体育人口是指以身心健康、休闲娱乐和以追求运动成绩为目的,直接参加户外运动的社会群体[13]。

5.2 户外体育人口的分层分类

参照国内外关于体育人口的分类,户外体育人口也可分为3类。

(1)人参与户外运动,根据人的不同身体状况、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参加不同形式的户外运动;(2)人关注户外运动,主要包括主动关注户外运动事件、户外资讯或者是在媒体引导下关注户外运动事件;(3)人进行户外用品的消费,满足人们的某种时尚、运动和交往需要而购买户外商品。当然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因此,户外体育人口应当包括三方面的人群,户外体育参与人口、户外体育关注人口与户外体育消费人口。所以,户外体育人口可以看成是一切参加户外活动,关注户外运动形式与政策,进行户外体育消费的人群总和。

通常,后两者被称为潜在户外体育人口,前者属于显性户外体育人口,显性户外体育人口,也正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对象。根据访谈国内资深的户外从业人员,通常将户外体育人口根据参与活动的频度、强度和难度等分为户外休闲活动者、户外爱好者、户外骨干爱好者(驴友)、户外痴迷者和专业户外从业者,另外还有以户外活动形式为基础开展广泛的摄影、环保等主题的户外色友、户外环保卫士等。

5.3 户外体育人口的统计标准

参照体育人口的统计学三元判定标准“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 min以上,身体活动强度在中等程度以上”,结合户外运动的专属特性,我们通过调研不同户外运动参与者的情况,分析不同水平的户外体育人口在参加户外的频率、时间、强度和总运动量,得出户外体育人口的统计学参照标准:每月参加户外运动频度1次以上,每次户外运动时间3h以上,身体活动强度为适宜强度(中低或中等以上),每次消耗热量2 000千卡以上的户外爱好者为户外体育人口。但是这仅作为一种定量的参考值,同时考虑到三元动态定量判定标准的缺陷,笔者在调查统计时,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界定这部分体育人口以“次/月”为频率,其行为必须有计划目的性,有改善生活方式的意识,而且是一种经常性行为,这三方面的要求则是一种定性的界定,只有定量、定性综合分析,才能判定这些群体是否是真正的户外体育人口。

6 户外体育人口的特征

6.1 户外体育人口的“三元”特征分析

调查发现户外体育人口通常是体育爱好者,多数群体每月进行户外运动超过2次以上,而且每次活动时间超过3h,运动强度不是很大,但是每次运动量超过2 000千卡的运动总量,因此户外体育人口也是真正的体育人口,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表2)。

表1 常见能量消耗表

注:表中数据单位为千卡/min。

表2 不同水平的户外体育人口的统计调查表

6.2 户外体育人口的结构分析

自然结构,如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等,通过访谈和调查发现,男女性别无显著差异,年龄结构,从6—65岁均有,具体年龄段分析尚未完成。

经济结构,如职业结构、收入结构、消费结构等,调查发现高中以上学历者居多,并且高学历人群为主,此类人群有稳定的工作,能够有双休日,保证了足够的时间参加户外活动。以绿野网提供给笔者的资料显示,收入5 000元以上的用户占80.64%,收入8 000元以上的用户占42.74%(图1)。

图1 户外体育人群的收入情况

6.3 户外体育人口的活动时间和季节分析

户外运动受季节的影响较大,尤其在北方,通常是夏、秋季人数最多,活动最多,春季其次,冬季最少(图2)。

图2 户外运动的季节和月份选择

6.4 户外体育人口的活动场地研究

户外运动中,人们喜欢到陌生的远近郊区或异地参加活动,调查发现,80%以上的人喜欢到郊区自然环境中健身(图3)。

图3 户外运动区域选择

6.5 户外体育人口的活动项目分析

户外是有一系列的项目组成,人们参与的主要目的主要为了健身,交友和减压,因此参与者更多选择的都是休闲型,健身性的户外活动(图4),有近70%的人选择此类型活动。

图4 户外运动的项目选择

7 结论与建议

(1)本论文综述了体育人口和户外运动两个领域的最新理论,在问卷调查、访谈、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了户外体育人口的概念和统计学参照标准。广义的户外体育人口是指在总人口中以促进身心健康、休闲娱乐和以追求改善生活方式为目的,有意识的经常参加户外身体活动和观赏、关心户外体育和消费户外体育产品的一种社会群体。户外体育人口统计应当参照动态的“三元判定标准”,同时应当对户外体育人口进行必要的“目的性、有(健身)意识、经常性”行为的定性界定。

(2)户外体育人口的特征:户外体育人口通常是体育爱好者,多数群体每月进行户外运动超过2次以上,而且每次活动时间超过3h,运动强度不是很大,但是每次运动量超过2000千卡的运动总量;群体中男女性别无显著差异,并且高学历、有稳定工作人群为主;户外体育人口受季节影响较大;调查发现,80%以上的人喜欢到郊区自然环境中健身,参与者有近70%的人选择休闲型、健身性的户外活动。

(3)由于时间和访谈对象量不够大等原因,关于户外体育人口的众多特征没有得到有力的论证,例如户外体育人口年龄结构分段分析尚未完成,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不仅要从体育人口的角度研究户外运动,更要参照旅游和经济学等角度进行深度分析。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9~90.

[2] 管原礼.体育社会学——体育人口构造[M].大修书馆,1965.

[3] 张 磊,夏成前.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中“体育人口”指标合理性论证[J].体育与科学,2014,35(4):74~79.

[4] 黄 卓,王秋人,周美芳,等.伦敦大众体育人口空间发展的路径特征及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4):22~26.

[5] 何建文.体育人口理论研究评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1617~1619.

[6] 仇 军,高 峰,体育人口概念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9,19(2):15~18.

[7] 张 宁,韩军生.对我国体育人口概念的再辨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5,27(5):1~2.

[8] 甘志娟,程晓娟,李慧,等.户外运动的界定综述[J].现代商业,2011,6:278~279.

[9] 张 雨.我国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组织理论与实践研究[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10] 杨 汉,董 范.高校体育课程——对北京户外运动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6):789~791.

[11] 李红艳.户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17~25.

[12] Krucoff C. Popular, low-cost pedometers:10,000 steps to a better health. The Seattle Times,1999 Dec 5.

[13] 江崇民,张一民,张彦峰,等.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程度评价的辨识[J].体育科学,2009,29(5):24~30.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and Features of Outdoor Sports Population

QIAN Jun-wei1, LIU Chuan-hai2

The presenting and debating of the concept "sports population" have never been stopped in the sports circle of China. "Outdoor sports population", as a sub-category of "sports population", has certainly controversial concepts and features. Therefore, it has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to better define "sports population" and "outdoor sports population", and to discuss and analyze their features in depth. In this paper,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areas, such as sports population and outdoor sports, are concluded by summing up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s and expert interviews, thus to analyze the concept and features of "outdoor sports population",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guiding national fitness campaign and enriching theories of sports population and outdoor sports.

Sports population; Outdoor sports; Outdoor sports population

G895

A

2014-12-04

1.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北京,100871;

2.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天津,301830。

1.Peking University Sports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Beijing 100871, China;

2. Tianjin College,Bei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anjin, 301830, China.

1007―6891(2015)01―0006―06

10.13932/j.cnki.sctykx.2015.01.02

猜你喜欢

户外运动探险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一场关于书的探险
冬季户外运动
去探险
探险之旅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新西兰皇后镇的户外运动
数说户外运动行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