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不稳定性的案例研究
2015-11-16傅建东吴燕华
□傅建东 吴燕华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不稳定性的案例研究
□傅建东吴燕华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不稳定性是业界担忧的问题之一,对此应有一个客观认识。笔者在对S学校顶岗实习调研结果的分析中,发现了一些与实习稳定性相关的因素,而有些因素却并没有像人们以为的那样具有相关性。从调研结果分析中得到启示,对顶岗实习的不稳定性要包容,要改进实习管理,需抓住与稳定性相关的因素。
顶岗实习;不稳定性;案例研究
一、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稳定性界定
对顶岗实习人们理解可能并不完全相同,在此我们采用教育部“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试行)”的定义[1],顶岗实习指“职业学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安排,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的实习”。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原则上安排在最后半年进行,也就是说时间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实习必须是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且在完成校内理论和实践教学后进行的。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有助于促进学生就业。
对学生顶岗实习稳定性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理论上顶岗实习是学校根据教学计划组织进行的,学生应该完全按照计划进行,不应该有变动,至少变动不应该很大。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常常会更换实习单位,造成不稳定性。稳定率在多少范围内能算是合适的并没有规定,在这方面也缺少研究。但从文献资料中会发现,学者、教师和管理者努力控制各种影响学生实习稳定性的因素,以使实习稳定率达到最大化,因而,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稳定率就成了业界经常讨论的话题。
学校和企业都希望学生顶岗实习可以保持一个非常稳定的状态,而实际情况却很难达到,不稳定性似乎成了一种常态。有学者和教师对此做过不少研究,影响顶岗实习稳定性的因素,大致可分为四类,一类是学生自身因素:对顶岗实习意义认识不够、吃苦能力不足、环境适应力差、眼高手低、注重报酬、自理能力差、企业选择盲目以及借实习名义到别处游玩等,第二类是家庭因素,主要表现为家长溺爱,不支持学生实习,尤其是当孩子受苦、受累、受委屈时,更是如此;第三类是学校和教师的因素:企业选择不当,师资配备不足,学生得不到恰当的辅导,实习考核流于形式等。第四类是企业因素:对学生教育不够细致,不安排轮岗,学生权益得不到保障等。
在业界探讨如何提高学生毕业顶岗实习的稳定率的时候,大家有一种默认的前提:稳定率不高是一个问题,需要加以解决,甚至于只要有不稳定现象,就必须加以纠正。然而,我们对顶岗实习不稳定性应有一个客观的认识,避免先入为主的印象影响我们对顶岗实习的管理工作。笔者对2014年S学校学生顶岗实习做了一个调研,虽然此次调研并不是针对实习稳定性的,但在对调研结果的分析中,却发现不少因素影响到了学生实习的稳定性,也有一些因素在我们的印象中可能造成学生实习的不稳定性,但从调研结果中却看不出有明显的相关性。
二、毕业生顶岗实习调研情况介绍
本次调研本是针对S学校学生2014届毕业生毕业实习情况做的一个基本情况调研,但在对结果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影响毕业实习稳定性的因素。学生顶岗实习问卷调查采用问卷(企业版)网络调查的形式,全部匿名作答,以保证调研的信度。时间从2014年4月11日至4月30日共20天时间,通过邮件将网页链接和手机二维码发至各教学单位顶岗实习工作负责人,由他们通过辅导员发至学生,由学生自由答题。
为了保证调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问卷设置了密码,只有获得密码才可以答题,并且为防止有学生重复答题,对答题设置了同一设备只能答题一次的条件。934名学生中有506人参与答卷,占比为54.2%,在506有效答卷中,来自独立IP的答卷有435份,答卷来源中363人通过网络链接进行答题,占 71.74%,143人通过手机提交答卷,占28.26%。从答题的地理位置分析,绝大多数学生在上海实习,共413人,占81.62%。
本次调研涉及的学生主要是财经大类专业,其中国际商务和会计专业人数最多,分别为111人和161人,分别占21.94%和31.82%,其他人数相对较多的专业还有金融服务与管理、物流管理、商务英语等。在问卷设计中,虽然对实习单位变动情况有调研,但对稳定性的分析,主要还是利用问卷星中的交叉分析功能进行,从而发现实习稳定率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稳定性调研结果
(一)学生顶岗实习的稳定性不高
学生上一年的11月份课程结束后陆续到企业参与顶岗实习,到四月份仍然在原实习单位工作的学生有280人,占55.34%。虽然寻找顶岗实习工作并不容易,但从顶岗实习单位变动情况表(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变动率还是比较高,有44.56%的学生已经换过单位,有2.57%的同学已经换了3次以上了。
表1 顶岗实习单位变动情况表
(二)学生专业对口率与实习稳定率基本一致
将实习单位的变动情况与顶岗实习专业对口率做一比较,发现两者之间有很大的一致性。专业对口与专业基本对口的总人数为 266人,占52.56%,与学生在单位实习的稳定率较为接近,没有变动单位的学生占比55.34%。
做一个专业对口率和顶岗实习单位变动情况表之间的交叉比较(如图1所示),发现专业对口、基本对口、有一定联系和完全不对口四种情况的学生都有单位变动的情况存在,但是专业对口的学生仍在第一个单位工作的比例达65.18%,明显高于其他分类,在四个分类中专业相关度降低则使得单位变动率提高。
图1 学生专业对口率与实习单位变动之间的关系
(三)性别对实习稳定性的影响
将学生性别与学生实习单位变动情况做一交叉分析(如图2所示),发现男生变动的概率大于女生,女生相对来说更趋于稳定。女生中有56.69%的同学仍在第一个单位工作,男生仍在第一个单位工作的比例是51.2%,变换工作在两次或以上的,男生占比为10.4%,而女生只有4.19%。
图2 学生性别与实习单位变动之间的关系
(四)专业与实习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不同专业的市场需求不同,学生受到的专业教育有差异,因而在实习单位的稳定性也可能有一定的差异性,将专业与学生在实习单位的稳定率做一个交叉分析(如表2所示),剔除答题数在50以下的专业,发现会计专业的学生稳定率较高,未变动过单位的学生占比63.06%,其他几个专业都在50%以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表2 专业与实习单位稳定率之间的关系
(五)学生落实实习单位的方式与实习稳定率之间的关系
落实学生实习单位的方式也许影响着学生在实习单位的稳定性,将学生落实实习单位的方式与实习稳定率之间做一交叉分析(如表3所示),发现通过学校安排落实实习单位的学生没有变动单位的占74.19%,通过学校组织的招聘会等途径落实实习单位的学生没有变动工作单位的占56.25%,实习稳定率较高,而自己寻找或通过家人和亲戚朋友介绍而落实实习单位的同学一半以上都已经变换工作单位了。这一现象可能折射出学校实习就业工作的专业性,学校工作人员对就业单位的性质、学生的专业、需求等的理解程度较高,因而在学生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匹配度较高,而学生自己和家人及亲戚朋友等在选择单位时可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或缺少专业性。
表3 实习单位落实方式与实习稳定率之间的关系
(六)学生实习稳定性与教师下企业的频次以及与学生联系的方式等的关系
学生实习稳定率与教师到企业的频次之间是否存在正相关关系呢?原以为教师经常到企业,与学生见面,关心学生可能会增加学生实习稳定率,但从交叉分析的结果(如表4所示)看,两者之间似乎没有必然联系。对教师与学生联系的方式与学生实习稳定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面谈、电话、邮件、短信或微信等方式进行联系的与实习稳定率之间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表4 老师到企业次数与学生实习稳定率之间的关系
(七)学生实习稳定性与薪酬之间的关系
平时工作中经常听说学生会比较在意薪酬待遇,但将薪酬待遇与学生变换单位情况进行交叉分析(如表5所示),发现薪酬待遇并没有明显影响到学生实习稳定率,从表五中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四个薪酬段的实习工作中,都有50%以上的学生没有变换过工作,且稳定性与薪酬高低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表5 实习待遇与学生实习稳定率之间的关系
(八)学生对单位和行业的认可度与实习稳定性与之间的关系
对单位或行业的认可度是否影响到学生的实习稳定率呢?通过实习,将来就业单位最好是在现在单位工作、在相同行业其它单位工作以及另寻其他行业工作这三个选项,每个选项的人数都较多,并且每个选项中都有一半以上的人没有变换过工作,且没有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对实习单位和行业的认可度与实习稳定率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明显(如表6所示)。
表6 对实习单位和行业认可度与实习稳定率之间的关系
(九)实习协议签订与实习稳定率之间的关系
实习学生对在企业实习是否签订协议书的状态并不完全清楚,学生与企业签订实习合同与否对实习稳定率有一定的影响(如表7所示),签订协议书的学生中,仍在第一家单位工作的占56.19%,高于没有签订协议或不清楚是否签订了协议的学生。虽然有不少学生即使签订实习合同,仍然会更换单位,但是实习合同签订与否确实影响到了实习稳定率,反映出现在大学生还是有比较强的法律意识的。这也部分解释了那些不打算在同单位工作、甚至于不打算在同行业工作的学生仍然没有变换实习单位的原因。
表7 签订协议书与实习稳定率之间的关系
(十)实习的顶岗状态与实习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学生实习稳定率与企业行为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的关系呢?分别将实习稳定率与企业是否指定带教师傅、是否有定期培训等进行交叉分析,没有发现明显的正相关或负相关的关系。
在将学生在企业的顶岗状况与稳定率之间进行交叉分析时,发现两者之间有较为明显的相关性(如表8所示),到调查时为止,顶岗工作的学生总数为221人,占总人数的43.7%,按单位变动情况看,在第一个单位、第二个单位、第三个单位到第四个或以上单位工作的学生里面顶岗工作分别占比46.79%、40.10%、37.50%和38.46%。将顶岗工作和顶岗为主,观摩为辅两个选项相加,则分别占比78.2%、75.1%、75%、69.2%都呈递减状态,能否顶岗实习与学生实习的稳定性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学生对工作本身状态是较为关注的,他们注重工作本身的价值。
表8 学生顶岗状态与实习稳定率之间的关系
从上述调研结果分析中看以看出,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着不稳定性,而学生的实习稳定性与学生的性别、专业、落实实习单位的方式、专业对口率、实习协议签订与否、以及顶岗实习的状态等因素有关。本次调研没有发现学生实习的稳定性与薪资待遇、学生对实习单位和行业的认可度、与教师下企业的频次和与学生的联系方式、以及企业是否安排师傅带教和企业培训等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或负相关的关系。本次调研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1)本次调研仅选一所学校,覆盖面不广,仅能作为一个案例。(2)本次调研没有直接询问学生变动或不变动实习单位的原因,因而仅是从相关数据中做出分析,尚不能判断直接导致实习变动的原因。
四、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调研的启示
(一)包容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不稳定性
学生顶岗实习不稳定状态是客观存在的,这种不稳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其合理性,甚至可以说这种不稳定性是顶岗实习的内在价值之一。学生实习的稳定性受到学生期望、企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期间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自身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异以及学生对这种差异的调适与平衡。学校和家庭的影响往往都需要通过学生才能起作用,而企业一般不会在实习期内去解聘实习学生,除非这个学生违犯了企业的重要规定。
顶岗实习本身是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一个过程,是学生认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虽然在此之前,学生也曾有到企业进行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的过程,但时间相对较短,更多地是以学生身份进行的。到了顶岗实习阶段,企业则更多地将学生当做企业员工去看待。同期还进行了一项针对企业的调研,122个企业有效答卷中,将顶岗实习学生与员工同等对待的占61.48%,认为他们是准员工的占24.59%,认为他们是来学习的学生的只占11.48%,认为他们是不久将会离开的临时工作人员的占2.46%。虽然还是学生,但已经被当成企业员工了,这种身份和角色的变换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立即适应的。
学生顶岗实习是一个并不完全依赖学校的教学过程,学校在这个过程中起的作用非常有限,主要是落实实习单位和跟踪管理。即使是在落实实习企业的过程中,不少学生是依靠自己或家庭关系落实实习单位的。无论哪种落实方式,都存在着错配的可能。无论这种错配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变更实习单位是解决错配的重要方法。学生实习不稳定性本身是对实习安排错配的自我校正。
学生因不能适应或不能满足自身需求而更换实习单位,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或许应该是顶岗实习的目的之一。也许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学生的离职增加了企业人员调整的负担,从学校的角度来说,也增加了为学生寻找实习岗位的负担,但是如果学生能从实习单位的变换过程中,寻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单位,无疑是有利于对其自身发展的。对学校来说,毕业生如果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单位,应该是乐见其成的。而对企业来说,在学生实习阶段发现有不能适应本企业工作要求的,做一些变换,将岗位空出来给别的同学实习,虽然增加了工作负担,但对企业寻找合适员工,减少将来正式签约后的离职率,无疑又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找准相关性,改进顶岗实习管理
虽然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不稳定性有其合理因素和内在价值,但是这种不稳定性的确也增加了企业和学校的工作负担,对学生自身来说,也增加了其找寻恰当工作的成本。因而,实习稳定率的提高,无论对企业、学校还是对学生和家庭,都是有利的。这也是很多教师和学者努力寻找提高学生实习稳定率的原因。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因素与学生实习稳定性具有相关性,学校在改进实习管理过程中,应将与实习稳定性相关的因素作为重点,而不是把精力花在那些似是而非的因素上面[2]。
首先,学校应加强与企业联系,提高校企合作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寻找行业中相对生产力较为先进的企业给学生实习,提高顶岗实习的专业对口率,并且努力与企业商讨以落实学生在实际岗位上工作,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顶岗实习。从调研结果分析来看,学生最在乎的还是与工作直接相关的内容。专业对口,顶岗工作,并且能在行业领先的企业中工作,会最大程度满足学生工作需求,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实习稳定率。
其次,切实签订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实习协议。协议签订不仅可以保障学生的权利,同时也对学生的离职形成了约束,并且可以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意识,有利于将学生成为合格的职业人。
第三,改进实习管理工作,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联系和沟通。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提供咨询,帮助化解学生的心中的困惑,至少可以避免因细小问题导致学生离职现象。同时,教师在与企业和学生有效沟通的过程中,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工作状况,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介入,加以化解,防范学生被动离职的现象出现。
[1]教育部.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试行). [EB/OL].[2015-03-28].http://www.moe.edu.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97/201211/ 144557.html.
[2]李树金.响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稳定性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2(10):25-26.
责任编辑吴学仕
傅建东(1966-),男,安徽肥东人,上海商学院高等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吴燕华(1979-),女,浙江兰溪人,丽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学生管理。
上海商学院2013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机制的改革与探索”(编号:A-0201-00-031361),主持人:傅建东。
G710
A
1001-7518(2015)21-008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