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小时代》:伤风败俗?还是移风易俗?

2015-11-16曹敬辉姜庆丽

剧影月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拜金主义拜金金钱

■曹敬辉 姜庆丽

电影《小时代》:伤风败俗?还是移风易俗?

■曹敬辉 姜庆丽

2013年和2014年的暑期档,连续刮起了两年的“小时代风”。影片上映之后,更是引发了电影学者和粉丝之间的大辩论。在这场声势浩大的争论中,观众俨然分成了两派,他们在对《小时代》的评价上持截然相反的意见。随着《小时代》愈演愈烈的争论、骂战和持续飙高的票房,也引发除粉丝之外其他观众的注意力,《小时代》现象,也成为近两年来华语电影中一个绕不过去的文化事件。

一.《小时代》的价值观争辩

2013年的暑期档,《小时代》1和2连番轰炸内地电影圈,引发了电影界学者和粉丝的一场大讨论,尤以《小时代》中宣扬的拜金主义为争论焦点。2014年暑期档《小时代3.0》再度归来,又一次掀起了观众的争论大潮。电影圈的大部分学者坚持认为:《小时代》宣扬的主题有待商议,影片中褒扬的拜金主义更是伤风败俗。而《小时代》的粉丝们则认为:《小时代》中对青春的描写给他们带来了不同于现实的期盼和幻想。他们可以从影片中看到别样的生活图景,像友情、梦想、爱情等字眼儿被披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外衣,这些东西像带着魔力一样吸引着他们的目光。

从根本上说,这场大讨论争辩的真正中心是: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电影学者从《小时代》中看到的是相对形而上的精神层面,而粉丝观众关注的则是相对实在的影像层面。正是因为两者的关注重心和立场不同,所以才造成两派截然不同的对峙局面。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更好、更富裕的生活,这是人类的本性,而拜金主义则是人类此种本性的极端反映。《小时代》里面的男女主人公大都生活在极度奢华的环境中,穿戴名牌服装、包包,参加各种高档聚会,就连工作的场所都设在豪华的办公大楼。他们不是在拜金,就是在追求拜金的路上。《人民日报》评论说:“《小时代》如果仅仅停留在物质创造和物质拥有的层面,把物质本身作为人生追逐的目标,奉消费主义为圭臬,是‘小’了时代,窄了格局,矮了思想……而放任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引导社会思潮,小时代、小世界、小格局遮蔽甚至替代大时代、大世界、大格局,个人或者小团体的资本运作或许成功了,但是一个时代的人文建设和传播却失控了。”①

在追求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时代,每个人都渴望金钱带来的享受和尊严,只不过在对待金钱的态度上,我们要把握好尺度。更何况,《小时代》中的男女主人公并没有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去赢得更好的生活,而是继承了家族的财产而进行肆意挥霍。影片《小时代》里出现的拜金现象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是存在的,但相较于普通的芸芸众生,这类人只占少数,并不能带来太大影响。但把拜金行为和现象搬到大银幕,去影响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意义则大不相同了。由于电影可以在无形中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所以,堂而皇之地在电影中宣扬这种拜金主义,是有违大众主流价值观的。一旦有一天,当赤裸裸的物质诱惑出现在那群年轻人面前时,他们便急切追求奢靡灿烂的象牙塔生活,从而会义无反顾的奔向它们,成为拜金主义的一员。《小时代》的创作者在抛出这样一个话题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年轻观众的接受能力。电影学者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去评判片中主角的拜金行为,但对青少年观影群体来说,就会出现一些价值观被误导的现象。而影片的创作人员是否可以在银幕上直白地表现这种物质主义而不加任何指导,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承载《小时代》的时空元素

影片《小时代》的时空元素,定位相对准确。时间设置在新时期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此一时期,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都相对稳定。而空间则定位在上海,这个中国数一数二的国际化大都会,承载了许多淘金人对金钱、梦想的渴求。时空元素,不仅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也为人物性格的发展和情节的展开做了有效地铺垫。

《小时代》把故事的环境设置在了上海,作为中国较早开放的城市,上海这个大都会无形中就承载了这样一个主题——拜金。承载片中男女主人公最大的一个角色便是上海,这个国际化的大都会,中国未来的金融中心,没有上海,也就没有《小时代》。关于《小时代》里面城市的选择,不是因为拜金主义才选择在现代化的上海,而是因为选择在金色的上海才能理所当然的呈现这种拜金主义现象。上海作为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际化城市,它成为繁衍金钱的沃土,长久以来它没有受太多传统文化的限制和束缚,它的发展本身就与金钱二字息息相关。上世纪八十代初上海作为第二批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成为一个汇聚各国资本的金融城市,它的现代化步伐逐渐超过了国内的其他城市。因此,《小时代》里最大的一个角色非上海莫属,它成为整部影片的最核心的要素,离开它,片中的人物和情节则会逊色和黯淡很多。不是《小时代》选择在了上海,而是上海这个城市诞生了《小时代》。

《小时代》里面描述的中国社会处在一个相对平稳的时代,没有大变革,没有激流勇进的思想变动,普通的人失去了在战争和动乱时期一瞬间成为英雄的机会。在这样的“小时代”里,每个人都挣扎在金钱的漩涡中,试图用财富去证明自己的价值,个体在时代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唯一能寻求内心平衡的就是享受物质生活带来的满足感和优越感。影片中描写的友情和爱情多是金钱掩盖下的衍生物,金钱凌驾于感情之上。《小时代》里面,从始至终一直未逃离观众视线的就是感情与物质的博弈,而结局是前者必定溃败而逃,最终屈服于物质的泥淖中无法自拔。在《小时代3.0》中,南湘、林萧和唐宛如试图逃出女王顾里让人感觉窒息和卑微的豪宅,但在她们刚刚踏出大门时,却又被峰回路转的友谊拯救大战所带回。一切又向着她们原来的生活方向驶去,依旧是在金钱牢笼下卑微地活着。

三.关于《小时代》电影性的探讨

很多人把 《小时代》归纳为景观化电影或是粉丝电影,这里所谓的景观就是现代社会所看到的、呈现出来的风貌、风俗,甚至包括场景,都带有很强的“装置性”,是一种意识形态对现实的扭曲,或是“颠倒”性的反映。②片中人物工作的场景,住宅以及房间内部的装饰极目望去满是奢华,角色的服装、包包更是动辄万元以上,满足了普通观众对奢侈品的视觉感受。在上海这个寸金寸土的城市,顾里的住处单看面积就让观众唏嘘不已,巨大的衣帽间、豪华的客厅、红酒人生以及轻而易举得到的罗马之行,影片展现的一切都是我们可遇而不可求的理想生活。

《小时代》通过这些装置性的场景带给观众的感觉是,金钱能带来无尽的物质享受,而这一切无需靠奋斗,依附权贵即可。而粉丝电影是针对郭敬明的大批读者和片中主角的追随者,他们并不是完全是出于对电影《小时代》本身的迷恋,而是对影片创作人员的倾慕和喜爱。正是这批观众组成了《小时代》的强大粉丝团,对影片的票房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批粉丝多为20岁左右的年轻人,尤其是高中生,在价值观还不明确的年纪,极易被影片中的拜金主义和虚荣心所诱惑。从受众范围来看,影片的价值取向对这批粉丝有极大的消极作用。绚烂光彩的大学生活、懵懂感伤的爱情、坚实不摧的友情以及体面时尚的工作,所有这些都成为青少年内心的幻想。影片恰恰迎合了这批观众的心理想象,让他们在影院中获得空前的满足感,成为《小时代》矢志不渝的追随者,从而促成了《小时代》续集的票房奇迹。正是因为这些奢华的景观展现和粉丝拥趸,才成就了《小时代》的高票房收入。

《小时代》中,影片的叙事和剪辑也备受诟病。在《小时代3.0》能不能称之为电影的讨论中,很多学者指出影片的叙事手法非常值得怀疑,混乱的逻辑和破碎的情节,与电影的叙事逻辑完全相悖。故事性被削弱到像是一片散文,人物的对白、独白及出场成为影片的叙事线索,故事情节混乱且毫无新意。郭敬明甚至说,观众喜欢看哪个演员,那么,我就给哪个演员加戏。这种完全以讨好观众为目的的拍摄,直接导致电影成为了一种商业性的玩意儿,而不是艺术。从根本上来说,对于作家出身的郭敬明导演,他对镜头的剪辑谈不上创新,只能被称为乱剪。更有人总结说,《小时代》的前两部是斥巨资制作的MV,而《小时代3.0》则直接演变成PPT。场景连接的不一致,空洞的对白,矫揉造作的煽情,纯粹是一场视觉的游戏盛宴。《小时代3.0》这部被成为电影的电影,在电影这条路上真的是越走越远。

四.结语

无论怎样,《小时代》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出现,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大时代里面,我们需要正视这类影片的存在,不仅关注它的商业价值,也要注重对艺术价值的追求和探讨。毕竟,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它还具备一定的宣传、引导功能。

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中说:“如今我们身陷一种处境,即观众往往喜欢商业垃圾甚于伯格曼的《野草莓》,或是安东尼奥尼的《蚀》。电影业者无奈之余,都预测:严肃、有意义的作品将不受一般观众喜爱。”③可是,就现在的电影来说,严肃和商业这两者并不排斥,创作者完全有能力选择第三条路让中国电影发展得更好。

(作者单位:江苏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文献参考:

① 刘琼:《小时代和大时代》.人民日报.2013年7月15日24版

②房伟:《大时代还是小时代?》.影视镜像.2013年12月下

③塔可夫斯基:《雕刻时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猜你喜欢

拜金主义拜金金钱
二则(金钱下的木偶)
语丝画痕
二则
拜金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当代拜金主义思潮对微商文化的影响研究
时代漩涡中的罪与罚
当代青年的拜金主义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女性拜金主义择偶观研究
拜金胜手
金钱的人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