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市民音乐的兴起及其历史地位
2015-11-16汪普英
■汪普英
两宋时期市民音乐的兴起及其历史地位
■汪普英
在商品经济和社会生产力都得到较大提高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的发展速度也随之加快,市民阶层中产生的通俗音乐文化也就逐渐开始取代贵族的宫廷音乐而成为宋朝整个音乐文化发展中的主流。相比较于宫廷音乐,市民通俗音乐文化则更加注重其中的写实性,情感的表达也更加热情奔放,音乐内容也更为浅显直白。特别是戏曲音乐的发展,作为市民通俗音乐体裁的代表,主要表现的内容为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故事,舞台的表演形式也融合了诗、歌、舞等,受到了市民的广泛喜爱和推崇。
市民音乐;城市音乐;宋代
在宋朝的城市中,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市民阶层,也同样被分成了三个等级:上层市民、中层市民和下层市民。其中上层市民由名商大贾和食利阶层组成;中层市民由普通官吏和中小工商业者构成,而苦力、和尚、道士、尼姑等人群则成为下层市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还包含南宋时期的南迁北民,特别是西北驻军。他们不仅是组成宋代音乐欣赏活动的核心成分,也是南宋都城临安瓦舍勾栏构成的最初目的所在。
两宋时期市民音乐的兴起原因
与农民阶级比较,市民阶层则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原因有二,首先,市民阶层会通过发展工商业获利,从而来满足于日常的物质生活需求;其次,他们也会在日常的生活中主动寻求文化娱乐、刺激享受,也包含精神上满足。但是相比较于上层阶级,市民阶层不仅在地位财富储蓄上呈现弱势,就连文化修养也要远远落后,宫廷歌舞属于“深宅大院”中所特有的,是统治阶级的专属;然而,介于市民阶层又比农民的视野要更为广阔,所以民间那种存在于重大节日中的伎艺表演也就不能满足他们较高的精神需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的大量的民间艺人也开始逐渐对自己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进行转型,从简单转向精湛,服务的对象也由农民转向市民。这种通过艺术的表演来换取衣食之源的方式,是对唐代就开始出现的“艺术商品化”的一种促进发展,在大量满足市民阶层审美情趣而创作出来的全新音乐中就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东京梦华录》中就有所记载,在北宋末年汴京的瓦舍勾栏中,音乐的表演形式就已经多种多样了,包括:小唱、叫果子、杂剧、诸宫调、说诨话、影戏等等,既是对音乐体裁的一种创新,也是表现市民通俗化的一种重要表演形式。艺术体裁发展至南宋时期,其也基本保留了北宋的基本体制以及在瓦舍勾栏经常使用的器乐演奏形式。以《都城纪盛》中的“瓦舍众伎”为例,就已经详细记载了小乐器、鼓板、清乐等众多的器乐合奏形式。
市民通俗音乐文化向商品化、大众化、专业化、通俗化方向的发展还得力于宋代的“艺术商品化”发展的推动,而在众多的市民通俗音乐中,戏曲音乐的出现则最具代表意义。在隋唐得到充分发展的歌舞大曲却在宋代开始没落,并在社会主流群体及审美情趣的改变下,让位于剧曲音乐,在融合发展中成为了戏曲音乐的组成部分。歌舞大曲在中古伎乐时期是一种具有较强综合性的艺术表演,以歌、舞相结合的形式来突出其所表现的场面,主要塑造的是一种宏伟壮丽的景象,与上古“六代乐舞”的滥觞相近。虽然歌舞大曲在宋代之前就已经有一定的叙事性和故事性,但其表演仍只是注重气氛而忽略对情节的精细刻画,艺术的观赏性通常也只是适合于那些皇亲贵戚。但是到了宋代,歌舞大曲的发展情况也就伴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化。在晚唐和五代的社会动乱中,豪强庄园制的经济被瓦解、抛弃,那些专门为世家大族进行表演的歌舞伎乐也就一下子失去了衣食的来源。作为艺人,想要获得生存,其唯一的方法便是积极寻找新的合作伙伴。而当时的宋代,市民阶层是社会的基本的组成群体,收入稳定,时间富足,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精神上的奢侈品和享受愿望也十分强烈。于是,歌舞伎乐与市民阶层在各自的需求上便达到了互补作用:歌舞伎乐以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来进行戏曲的改变、创新,以满足他们的精神上的需求;同样地,当市民阶层在获得满足的基础上,歌舞伎乐的生存问题也便得到了解决。因此,歌舞大曲也慢慢由世家大族向普通民众靠近,开始注重故事性、幽默性、诙谐性的表现。歌舞大曲以不同的审美情趣为基础,由场面性向情节性变化的过程,其实也预示着戏曲音乐以繁荣为特征时代的结束和近世俗乐阶段的开始。
宋代民间音乐的存在形态
民间音乐作为宋朝音乐的杰出代表,吸取了城乡音乐中最为精华的部分,尤其是其中的瓦子型音乐、酒坊茶肆型音乐和节庆型音乐,都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百姓民生最直接的反映,也彰显出了宋代民间音乐的大众化特点。
1.瓦子音乐。从客观角度来看,北宋瓦市的发展得益于当时娱乐商品交易和活动场所的繁荣。瓦市又被成为瓦肆、瓦子和瓦舍。其最初的由来和说法颇多,在《梦梁录》中则是基于聚离的角度来对瓦市进行辨证的解释,认为瓦市自有聚散,各种商业娱乐活动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而在耐得翁的《都城纪胜》中则记述道:“瓦者,野合易散之意也”。在宋代瓦舍是大城市娱乐场所的汇集地,也是宋元戏曲的主要表演场所,人们常将这些场所称之为“勾栏”或者是“游棚”等。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都城中瓦舍众多,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含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象棚、夜叉棚等,最盛时可容纳数千人。而在南宋时期,瓦市的发展同样处于一种较为繁华的状态。在《西湖老人繁盛录》就有所记载,当时城北的瓦市最为繁荣,有勾栏十余座,还有两座勾栏是专讲史书的,吸引了诸多名士前来,“莲花棚”甚至得以进入宫廷成为御前杂剧的一种。《武林旧事》也同样对宋代瓦子音乐的繁荣进行了叙述。
2.酒肆茶坊音乐。百姓的生活习惯和民族风俗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音乐的艺术形式,而宋朝酒肆茶坊音乐的兴起和发展正是受到了这两者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繁荣的经济,另一方面则是源于当时居民饮酒喝茶习惯,这也就使得茶坊酒肆成为当时大众最常去的休闲场所,从而为酒肆茶坊音乐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东京梦华录》就曾对此进行了记述,详细地描绘了百姓对民间音乐的喜爱程度以及民间音乐所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放在现如今的生活中,酒肆也就相当于一些饮食场所,虽然称呼变了,但本质却仍是一样的,都属于经营场所,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所以,当时的酒肆经常会雇佣一些具有吸引力的歌伎在酒肆表演,以此来赢得顾客。《东京梦华录》中就曾对酒肆中的音乐表演的场景进行了叙述,充分的表现出了当时人的娱乐方式:很多年轻人在酒肆中相互饮酒、交流,观赏歌舞,有时也会散钱打赏或唱歌助兴,热闹非凡。而发展至南宋时期,饮酒之风更盛。在《梦梁录》的“诸库迎煮”中就有记载:每当清明时节官府开库煮酒时,官私歌伎都会盛装打扮,以鼓乐队伍相迎。到后来,相迎的鼓乐队伍规模不断壮大,酒的品种不断增多,为了吸引顾客,又增加了童男童女执琴来进行乐曲的演奏。而随着酒肆之间竞争的加剧,为了能够长久生存,获得更多的市场和客源,便在官私歌伎之间进行了比赛,选出“行首”,不仅吸引了顾客、获得了利益,也从侧面成功推动了酒肆音乐的发展和繁荣。在北宋时期,酒肆基本上由官方承办,到南宋时期私人酒楼才获得了认可。《武林旧事》在对“酒楼”进行介绍是就曾提及到:包括“熙春楼”和“三元楼”在内,当时比较著名的酒楼共计十八所。生意十分红火,每家基本上都有数十位歌伎进行表演,音乐娱乐种类繁多,获得了不少顾客的喜爱,在发展上甚至超越了官方酒肆。虽然“榷茶”始于我国唐代时期,但是榷茶真正得到较大发展、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却是在宋代。在宋代,我国茶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种植的规模不断扩大,饮茶也就普遍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我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在茶叶种植和制作的影响下,民间茶坊的数量颇多。在宋代,茶坊基本存在于每一条街道之中,茶坊经营者为了招揽更多的生意,也经常使用音乐表演的形式来吸引顾客。如从《梦梁录》中的“茶肆”条、《武林旧事》中的“歌馆”条以及《都城纪胜》中的“茶坊”条的记载来看,就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当时茶坊的兴盛情况、运作流程和其音乐的发展之路。
从在整体的角度上来看,可以发现宋代民间音乐之所以能够如此繁荣,主要得益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为宋代民间音乐而当大众化发展和繁荣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宋代民间音乐的发展并不是仅依靠每个人或每个团体而形成的,而是当时全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努力的成果。不论是茶坊还是酒肆,始终是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因此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才是酒肆茶坊音乐艺术得以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
3.民俗节庆音乐。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且一直延续至今,从没有出现过断裂。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受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民俗习性,这些民俗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传统民俗节日更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些传统民俗节日对我国民间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元宵节是北宋时期民间尤为看重的一个节日,是当时的大型节日之一,民间对其的庆祝很是讲究。从冬至日起,民间就用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来欢庆节日,直到正月十五达到节日欢庆的高潮。在《东京梦华录》中曾写到在宋代每到元宵佳节,人们总会以各种艺术表演形式来庆祝元宵节,包括杂耍、歌舞、戏曲表演等等,花样繁多,十分热闹,人们沉浸在一片快乐的氛围之中。经济繁荣昌盛、百姓生活富足、大众化的民间音乐,成功营造出了一个和谐快乐的氛围,让百姓能够在节日中获得更多的视觉和听觉享受,增添了百姓的幸福感。同时正是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的影响,百姓对节日的庆祝更加重视,希望有更好的表演,因此也变相的推动了民间节日欢庆音乐艺术的发展。《梦梁录》就曾对当时的元宵节欢庆的盛况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记录,其中也不乏对不同地域民俗音乐的叙述。节日期间的民俗音乐的不仅表达了人们的喜悦之情,同时这些音乐素材取之于民,与百姓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烘托出了节日热闹的氛围。且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百姓,宋代的馆员也都十分支持节日的举办,这也是宋代节日欢庆活动与众不同之处。
小结
随着民间音乐的发展,节庆活动的举办也更加顺利,有效的实现了双方的互赢。与此同时,宋代统治阶级从民间音乐的发展中也发现了更多的政治和经济效益,希望通过民俗节庆音乐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宋朝的民俗音乐文化艺术在官方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得到显著的发展。
(浙江丽水学院音乐系)
[1]王菲菲,洛秦.南宋临安音乐世俗化的文化特征[J].民族艺术.2009(02)
[2]张楠.从宋代“瓦肆”市场看我国古代商业音乐文化[J].中国音乐.2006(04)
[3]洛秦.城市音乐文化与音乐产业化[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02)
[4]赵为民.宋代市井音乐活动概观[J].音乐研究.2002(04)
[5]龙登高.南宋临安的娱乐市场[J].历史研究.2002(05)
[6]龙建国,廖美英.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文化艺术商品化[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03)
[7]黄翔鹏.中国古代音乐歌舞伎乐时期的有关新材料、新问题[J].文艺研究.1999(04)
[8]赵为民.简论宋代音乐的主要特征及其历史地位[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7(03)
[9]洪畅.论中国古代市民阶层审美文化的发生、发展及其特点[D].广西师范大学.2006
[10]王晓如.宋代音乐民间化走向研究[J].唐都学刊.2011(02)
[11]祝波.从“歌舞伎乐时代”走向“剧曲音乐时代”——论唐代散乐对宋代市民音乐的启蒙[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12]姚思陟.宋代市民文化的社会共识与社会和谐[J].求索.2010(03)
[13]胡晓旭.浅析宋代市民音乐繁荣的经济原因[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0)
[14]陈珊珊.关于宋代音乐转型的一些思考[J].沧桑.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