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严凤英与南京甘氏的情缘

2015-11-16李晓旭

剧影月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黄梅戏昆曲南京

■李晓旭

黄梅戏是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每当人们谈起黄梅戏那丰富多彩、委婉清丽、具有荡气回肠艺术魅力的声腔,无不十分自然地与严凤英联系在一起。在她短暂的三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她的艺术才华闪耀着夺目的光芒。她所塑造的时代各异、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至今仍不时出现在银幕上;她那甜美的声音,仍在长空中回响;她的音容笑貌,犹时浮现在广大观众的记忆里。长期以来,她已成为中青年演员学习的楷模,其经典代表作《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脍炙人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至今被广大听众所传唱……黄梅戏在解放前是以职业班社的形式在城市、乡村进行演出,后来经过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的艰辛努力,无论从唱腔伴奏、角色行当还是演出形式,都取得长足进步与发展。鲜为人知的是,严凤英曾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与南京甘氏家族幸运地结缘,并系统学习了京昆艺术,为她以后的黄梅艺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严凤英在南京的早期生活

严凤英(1930—1968),中国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乳名鸿六儿,本名黛峰,艺名凤英,安徽桐城罗家岭人。她12岁学艺,13岁从师严云高学戏,之后又得到著名老艺人丁永泉指点。1947年曾随胡金涛、刘凤云学唱京剧,1949年拜北昆著名演员白云生为师。1953年参加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工小旦、花旦、闺门旦,兼演老旦。她以诚实、热忱、执着、勤奋与严谨的艺术追求和创造,在舞台和银幕上极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令世人难忘的艺术形象,为黄梅戏艺术表演的发展升华和艺术品位的确立提高以及中国戏剧文化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严黛峰12岁时拜桐城人严云高学唱黄梅戏,不久便在业余班社里登台唱戏,但为族人、家庭所不容,后离家出走正式搭班,改艺名为凤英,唱红桐城、怀宁两县。1946年,她到了安庆,先在“草屋”(群乐剧场)演出,《小辞店》《游春》两出戏轰动了当地,每晚赶三个剧场才能满足观众的要求。旧时艺人往往盛名时也容易招致灾祸。1948年下半年,当时已颇有一定名气的她,其所在戏班在安徽凤阳演出,因不堪当地县保安大队长凌辱,不满二十岁的她只身逃出,于1949年初辗转来宁。迫于生计,在上乘庵米高梅舞厅唱曲谋生,由于她嗓音甜美,在该厅逐渐走红。

二.严凤英与甘家结缘

南京甘家,乃是金陵望族,为三国东吴大将甘宁、晋朝于湖侯甘卓之后。明朝中晚期,甘氏家族迁入南京;清嘉庆年间建成占地数万平方米的私宅,家中曾建收藏了宋、元、明、清历代古籍善本多达10万余卷的津逮楼,为金陵第一藏书名家;道光年间,甘家出了一位著名学者、藏书家、方志学家甘熙。近代以来,甘家虽仍以经商为主业,甘氏后人甘仲琴老先生就曾担任多年的南京商会会长,但终究不失文化世家的地位。甘南轩、甘律之兄弟及其父甘贡三老先生是南京著名京昆票友,于诗词书画、戏曲音律无一不精。南京解放不久,甘南轩、甘律之兄弟与几位名票在市军管会文艺处领导下创办“友艺集”京剧茶座。因“友艺集”在当地颇有名气,严凤英常与舞厅同伴前往聆听,偶尔登台唱上一段《甘露寺》《淮河营》等马派唱段,虽水平不高,却引起了观众注意。1950年4月,“友艺集”在中华剧场首场公演,散场后,经人介绍,严凤英认识了甘律之。从此严凤英常单独赴“友艺集”,并参加“友艺集”的基本功训练班。在此期间,严凤英和甘律之有了进一步的接触,了解到甘律之的为人、家庭,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并定下了百首之盟。甘贡三先生考虑到儿媳(甘律之的原配陈秀珍)去世,又见凤英与律之兴趣相投,且言行举止谦恭有礼,就让凤英在甘家大院居住下来。严凤英从此结束了多年坎坷艰辛的生活,而她能够在戏曲艺术方面结缘于甘家,这与甘贡三老先生的开明与照顾是密不可分的。

三.甘氏族人对严凤英的精心培养

甘贡三老先生早年就读于中央法政大学经济科,学的是经济,但他却醉心于戏剧,酷爱昆曲。他精通诗词书画、戏曲音乐,尤娴音律,弹拨乐器中擅长三弦、琵琶,民乐方面精于笙、箫、笛,人称“江南笛王”。甘贡三为京昆剧的研究、传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1934年,南京的一些国民党军政要人以及社会名流在长江路香铺营组织了规模较大的票房“公余联欢社”,该社名家荟萃,设有戏曲部,下设京剧、昆曲、话剧三个组,甘贡三为昆曲组组长。为解决青年人不识公尺谱的问题,他花费数年时间,将百余出戏的工尺谱翻成简谱。抗战胜利后,甘贡三在“江宁师范学校”任昆曲教师,在南捕厅私宅内,每月都举行“同期”。当时不少文艺界的名人曾到甘家跟着甘贡三学昆曲,如吕恩、罗慧兰、顾铁华等都曾得到甘贡三的亲授。和甘律之先生喜结连理的凤英,先后认识了汪剑耘(甘律之姐夫、梅派弟子)等知名京剧演员,得到他们的帮助与指导,并经常出入甘家听戏学戏,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的曲艺天赋被甘贡三老先生所发现。

有一次严凤英在甘家哼唱昆曲,引起甘贡三的注意,老先生就吹起笛子让她试唱。没想到一出《游园惊梦》,从唱腔到身段,竟被她这个不起眼的旁观者“偷”学得八、九不离,乐得甘老先生捋着长须哈哈大笑,连呼:“好!好!好!”从此以后,她也加入了甘家弟子学习京、昆曲的行列。还有一次,在“友艺集”筹备的一场大反串的堂会时,《黄鹤楼》一出戏中的张飞一角一时找不出合适人选,此时,严凤英笑盈盈地走进屋来并自荐演张飞。戏一开场,随着紧张的“急急风”锣鼓点,严凤英快步出场,一声“哇呀呀”,赢得全场观众热烈的喝彩。接着那铿锵有力、节奏鲜明的快板唱腔和干净利落的“扑蝴蝶”,把个憨厚爽直、是非分明但又不无鲁莽、急燥的翼德将军的性格演得淋漓尽致。事后,甘老先生以及甘家的名票们都十分认可严凤英的艺术天赋和才华,认为她前途无量。在甘宅,严凤英学会了昆曲《游园惊梦》《春香闹学》《琴挑》,京剧《大登殿》《御碑亭》《玉堂春》等。这段时间对京、昆艺术的刻苦钻研,为她后来在黄梅戏里的精湛演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严凤英取得的艺术成就

严凤英在甘家生活期间,为人诚恳,操持家务也是能手,深得甘家上下喜爱,甘贡三对她关心备至,每次她排戏,甘贡三必亲临指点,严凤英在甘家这段时间,生活得幸福愉快。1951年,严凤英在安庆黄梅戏剧团的邀请下,征得了甘律之的支持(甘律之为她购置“行头”),回到家乡,重登黄梅戏舞台,不久就蜚声剧坛。同年她在安庆的 “群乐剧场”演出 (后改名为 “胜利剧场”);1952年,应邀到上海演出,她在传统小戏《打猪草》《蓝桥会》和现代戏《柳树井》中所塑造的角色,情感真挚,性格鲜明,唱腔优美动人,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1953年她被调入了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54年,再度赴上海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天仙配》《砂子岗》《打猪草》三出戏,再次获得成功,并获得了一等奖。

1954年,严凤英顶着各方压力和干扰,毅然来宁和甘律之正式结婚。喜宴设在大三元酒家,文化界诸多名人、甘氏族人和南京票友均前往祝贺,可惜后因历史原因夫妻离异。但可以肯定地说严凤英在艺术上的成就,与她和南京甘家的情缘是分不开。

严风英是第四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全国妇女联合会委员、第三届中国文艺家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从1953年被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至1966年的13年间,严凤英演出了50多个大小剧目,如《天仙配》《女驸马》《红色宣传员》《刘三姐》《牛郎织女》《党的女儿》以及《江姐》等。尤其在《天仙配》《女驸马》中塑造的七仙女、冯素贞的艺术形象,已成了她的代表作,也是黄梅戏中的珍品。她主演的《天仙配》《女驸马》《夫妻观灯》《牛郎织女》,被拍摄成了黄梅戏电影艺术片。她主演的《天仙配》荣获文化部“金质奖章”。严风英的唱腔亮丽沙甜,委婉动听,韵味浓郁,吸收京剧、越剧、评剧、评弹、民歌等唱腔之长,将它们融会贯通,自成一家,誉为“严派”,广为流传,并被后人作为“精品”来唱。她是公认的黄梅戏一代宗师。

五.结语

严凤英作为当代一名伟大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她早年在南京的经历虽坎坷不平,但其个人生活、学艺生涯、事业发展等各方面都得到甘氏族人的关怀与帮助,与甘氏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同时我们可以进一步感受到甘家大院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和艺术氛围。正因如此,不仅深深影响到甘氏后人,促进了他们处事之道、优良学风的形成,更造就了一代黄梅表演艺术家。

注释:

1.徐高生选编.严凤英黄梅戏唱腔选集[M].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

2.甘氏后人甘梵先生口述.

3.马麟,杨英.甘熙宅第史话[M].南京出版社,2008.

4.甘氏后人汪小丹女士口述.

猜你喜欢

黄梅戏昆曲南京
文化创意视角下黄梅戏的产业化发展研究
昆曲史中流脉问题的学术检讨——以北方昆曲的名实为例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南京不会忘记”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南京大闯关
浅谈安庆地域文化与黄梅戏传承发展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