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锡剧《一盅缘》随感及参演体会

2015-11-16夏敏莹

剧影月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锡剧剧种唱腔

■夏敏莹

锡剧《一盅缘》随感及参演体会

■夏敏莹

锡剧作为苏锡常一带的地方剧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不少专业剧团基本上都只是在移植搬演一些本剧种的经典传统剧目,很少有自己的新创剧目问世。如:《珍珠塔》《双珠凤》《玉蜻蜓》《双推磨》《拔兰花》《庵堂相会》等传统剧目均被锡剧院团反复移植搬演到舞台,经久不衰。虽然这些经典传统剧目确实是深受观众喜欢,可谓“百看不厌”,但久而久之,还是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更无法吸引年轻观众。作为我们江苏最大的地方剧种之一——锡剧,它具有江南独特的艺术魅力,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继承和发展,突破与创新就成为我们年轻一代锡剧人义不容辞的职责与使命。要知道衡量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文艺成就,最终还是要看有没有精品、有没有代表作,锡剧要发展同样如此。因此,我们锡剧事业要继承,必须要发展,要传承,要弘扬,但更要创新,我们要想与时俱进,保留并拓展演出市场,就不能满足于吃“别人嚼过的馍”,而应通过在一些原创剧目中独立完成的艺术形象,来磨炼自身的艺术创造力与辨识力,使得自身的业务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同时,也为丰富、发展地方戏——锡剧的艺术特色,作出一份独到的贡献。

近年来,由张家港市艺术中心创排的大型原创锡剧《一盅缘》可谓是锡剧界崛起的一颗耀眼明珠,从第六届江苏省戏剧节到江苏省舞台精品工程到省首届文华大奖,从白玉兰奖到梅花奖乃至全国文华剧目奖,这一项项赛事、一个个喜讯、一封封捷报,累积的是全体演职人员,主创班子的辛勤付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最基层的县级剧团,一个最基层的地方戏剧种,绽放出了灿烂的花朵,收获了累累硕果,小剧团也会有大作为的事实也得到了最好的验证,而创造这些奇迹源于我们创作了一部艺术精品:大型新编锡剧《一盅缘》取材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阳山歌的代表作《赵圣关还魂》。一方面是因为她是山歌中的精髓,其中三个凄美的民间故事具有深厚的观众基础;另一方面是这出故事所具有的文化底蕴与丰满的人物形象。编剧使原先的故事情节更为集中,留给演员的二度创作空间更为广阔,她把四世之说改为三世之缘,用一盅酒、一盅茶、一盅药、一盅孟婆汤贯穿全剧,融入两项非遗代表作联手嫁接打造的原创锡剧 《一盅缘》阐述了一个民间凄美的爱情故事。爱情是永恒的主题,是最深入人心的,并且故事起源于民间,就更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从而达到舞台上下的和谐与共鸣。

大家都知道,锡剧和沪剧等姐妹剧种一样,都属于滩簧类剧种,具有一定的“草根”特色:它们以反映乡村的平民生活见长;它们的唱腔,多源自民间小调,易学易唱;它们的表演,贴近生活、淳朴自然。锡剧曲调有簧调、老簧调、大陆调、新大陆调、玲玲调、紫竹调、三角板等,大多柔和和轻快,朗朗上口,富有江南水乡民间音乐的特色。因而,这类剧种,往往均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征、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给人以亲切朴实的审美感受。新编锡剧《一盅缘》创作的成功,则在于它在保持这些剧种基本特色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从原创剧目《一盅缘》的舞台呈现中,我们看到了锡剧艺术创新的一面,我们看到了舞台表演“戏曲舞蹈化”的元素,导演在编排上吸取了大量舞蹈语汇,与戏曲的形体程式化相结合,大大丰富了锡剧比较单一的形体表现手段,提升了演员的表现力,当然,这是要求演员具备一定的艺术功底,也对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该剧的唱腔和音乐,也都注重在保持锡剧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内容,使得唱腔和音乐的感觉在不失人物形象基调的情况下,更饱含了一种美得享受,让观众看到,整个舞台表演的唱、做、念、表得到有机兼容,达到了和谐统一,这种舞台综合艺术(编、导、音、舞、美)的有机结合,也更完美体现了戏剧艺术是时间、空间的艺术,舞台表演节奏是运动的规律,是从“紧张”到“松弛”的交替循环过程,《一盅缘》创作现象确实让人兴奋不已,让人体味了作为文艺工作者的艺术价值。可以说,大型新编锡剧《一盅缘》将原本简约朴实的山歌赋予优雅和精美,原本简单平实的故事情节赋予灵魂和才华。用独特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激活了传统,犹如剧中所谈及的“洞庭春”一样醇香无比。

进团二十多年来,我很庆幸自己能在这样的基层剧团不断的锻炼、不断的成长。同时更让我明白,文艺作品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文艺创作要致力于将生活中最温暖的东西、将情感中最珍贵的东西发掘出来,用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呈现给时代和观众。作为一名演员,必须非常注重生活的积累,观察生活中各种人物的语言、动作,揣摩他们在各种不同场合下的心理活动特点,有了生活的体验,有了生活的积累,表演时才能根据剧中人物的要求,根据导演的提示,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才能在演出时掌握火候,做到恰到好处。原创锡剧《一盅缘》中我饰演的是男主人公赵圣关的母亲——宰相夫人,虽然是个配角,戏份不是很重,但可喜的是,在上海、济南、成都等地的各大赛事中都让观众记住了我,并得到了专家的肯定,这让我对塑造角色有了更高的追求,小角色同样可以出彩,小角色也是烘托主人公的重要网络,小角色也有特定的艺术价值,这里也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体会。《一盅缘》中的赵母位居相国夫人,是一位有身份、有地位但却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典型妇女形象,剧中集中体现了她对丈夫敬畏、对儿子疼爱、对六娘漠然而自己却又束手无策等等这些矛盾复杂的心情,因此我在表演这个人物时,既要以传统老旦表演为基础,又要注重人物身份的体现,把导演赋予的东西结合到自身的表演手法上来,由此产生形似与神似的交融,达到人物角色的塑造要求,并得到观众的认可。首先,我想到的就是声——先声夺人,我的第一次出场是倒板唱腔,这是个重要出场,更是关键声腔,梅腔是我锡剧入门的基本功,她的唱腔特点是绚丽多彩,转腔圆润,花腔迭起,我根据唱腔设计融入了梅腔的婉转,使夫人的声,华贵中不失女主人之声;其次,剧中需要塑造一位权威善良、细腻多变的爱子母亲,所以在声音上的处理尤为关键,必须刚而不直,柔而不温,因此在高亢婉转的一声“白发扶杖出内堂”倒板之后的唱腔中,我采纳了梅腔清亮中鼻腔音及装饰音的运用,为短短的八句唱腔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也真正达到了唱腔为人物服务的推动作用,更让我体味到了梅腔在人物塑造中腔随神异,板随情变,曲随时新的神奇魅力。再者就是表演,俗话说的“台风”很重要,即舞台人物的气质,要求演员塑造的角色,就必须在把握住人物基调的基础上,重视创造能深刻体现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的动作,把规定情景下特定的人物关系,表达的淋漓尽致。赵母——相国夫人,单从行当来分,无疑是老旦的表演,我注重了“稳”和“端”,表现的人物就显得有身份、有资格;直至赵圣关生命垂危,一句撕心裂肺的“儿啊”饱含爱子之情,又体现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慈母情怀,让观众产生共鸣。就像老艺人常说:“心得身不得不行,身得心不得也不行”,指的就是必须身心一致、内外统一,才能演什么像什么,舞台表演才能恰到好处。

长期的舞台实践告诉我,只有在积累生活体验、具备深厚文化修养的基础上,对剧本进行具体分析,仔细揣摩,才能塑造出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人物形象来。“千人一面”要不得,“一人千面”才是我的不懈追求,多年来的艺术实践给了我创造与想象的空间,也提供了我展示的机遇和平台,而我也终究明白了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锡剧要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传承,还需要不断的创新,我们期待能创作出更多的“一盅缘”,从而将来也能像《珍珠塔》等经典剧目一样具备留存的文化价值,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性的艺术精品。

猜你喜欢

锡剧剧种唱腔
关于云南四大少数民族剧种传承及发展探析
从音乐唱腔角度谈越剧跨性别扮演艺术的历史发展
建构学校锡剧文化品牌的思考与实践
小剧种大舞台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普及教育对锡剧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二胡在锡剧伴奏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倪同芳唱腔集首发新闻发布会暨收徒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