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园诗,且写且珍惜
——首届孟浩然田园诗词大赛述评

2015-11-14巴晓芳

心潮诗词评论 2015年5期
关键词:山水诗田园诗孟浩然

巴晓芳

论·坛·述·评

田园诗,且写且珍惜

——首届孟浩然田园诗词大赛述评

巴晓芳

在7月20日举行的首届“孟浩然田园诗词大赛”颁奖仪式上,吉林作者何鹤、安徽作者吴华山、湖北作者王崇庆、孙宇璋及北京作者刘能英分别获得创作奖、评论奖和新秀奖。大赛还评出了优秀作品奖94名。至此,首届“孟浩然田园诗词大赛”圆满落下帷幕。

“孟浩然田园诗词大赛”(下称“孟赛”)的设立,旨在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中华诗词的传承,推动田园诗词的发展,鼓励当代诗词评论,致力于推出新人。大赛由中国孟浩然诗词研究会、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襄阳市作家协会、襄阳市诗词学会、《心潮诗词评论》编辑部、《东坡赤壁诗词》杂志社、湖北文理学院“唐诗与襄阳”研究所等单位共同举办。大赛设立孟浩然田园诗词成就奖一名,创作奖二名、评论奖二名,新秀奖一名。孟浩然田园诗词成就奖此次空缺。本次大赛得到了国内诗词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

笔者参与了此次诗词大赛的作品评审工作,阅读了全部入围作品,兹就此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规定与超越

先请读者看看下面几首诗词。

例一:《故乡行》:“家住小桥头,清溪日夜流。映门波荡漾,绕屋鸟清幽。燕逐耕烟犊,农听唤雨鸠。捣衣声碎月,能不记乡愁。”

例二:《天净沙》:“青藤绿叶黄花;葫芦扁豆丝瓜;小院灰墙碧瓦。情难作罢。春心缠绕篱笆。蜂儿飞过墙东;蝶儿追到园中;一片花儿争宠。难留春梦,可怜数点残红。”

例三:《秋山漫兴》:“又是梧桐叶半黄,登高岂止觅文章。横塘开罢花千朵,旷野飞来雁一行。乌桕贿风狂染色,露萤怀月细流光。十年诗事成陈迹,我欲归耕鬓已霜。”

笔者大胆揣测,恐怕绝大多数读者不知道上述三首诗词的作者是谁,可能也看不出写于什么时代。因为,这样的故乡情怀,几乎铭刻在数以亿计的国人心中;这样的农家小院,遍布大江南北;这样的登临心绪,撞击着无数诗人的心扉。从古至今,莫不如此。这三首诗词,没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更没有特殊的个性标签,人们很难猜到作者是谁。即使置于古人诗词之林,亦能浑然一体。

下面再看几首。

例四:《故乡行》:“霞抹绿参差,小舟撑出诗。村分溪两岸,门绕竹千枝。细雨沾衣湿,新秧出水齐。鹭知人摄影,站立候多时。”

例五:《浣溪沙》:“诗意渐从温室浓,无须泥土亦葱茏,枝头约梦嫁东风。春色移情新蕾上,阳光漫步大棚中。小词沾上草莓红。”

例六:《八声甘州》:“正麦逢小满艾香飘,露月泽青茅。听柴门半启,鸡声犬应,人试镰刀。割罢三行四垅,揩汗带伸腰。始觉东方白,日上林梢。屈望行车走马,为进村入户,官与民聊。便老翁拂凳、新妇把茶烧。说泸溪,拆窑平矿,汲沅江,复垦种青椒。宜农策,这回不是,痒隔靴搔。”

这三首,尽管读者也不知道作者是谁,但可以一眼看出是当代诗作,因为这里有明显的新农村时代印记。这三首同前面三首均摘自首届“孟赛”获奖者的参赛诗作。例一、例四作者为吴华山;例二、例五作者为何鹤;例三、例六作者为刘能英。

同一个作者的作品,甚至是参加有着鲜明的同一主题的赛事,有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刻下了时代的痕迹、题材的标记,如照相机、温室、蔬菜大棚、干部下乡、惠农政策。有的作品却可以挣脱时代的束缚,如小桥流水、蜂飞蝶舞;如乡愁、春梦、秋思,这些常见的田园景观和普遍的人文情怀,几乎是历代诗人创作的永恒主题,具有一定的超越性,自然不会离开诗人田园写作的笔端,当然就会大量出现于此次“孟赛”作品中。这种规定性与超越性并存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此次赛事的内容构成格局,从而也引申出一个问题:田园诗词应该写什么?怎么写?

传统与变化

田园诗词应该写什么?从“孟赛”参赛作品中,主要表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幅美丽的当代农村画卷

当代农村田园风光,这几乎是所有参赛作品的主打内容。毫无疑问,这是赛事名称所决定的规定动作。翻开每一位作者的诗稿,描写田园风光的作品俯拾即是。这里的田园风光,既有田畴屋宇、稻麦溪流的传统描写对象,也有大棚蔬菜、机耕车运的时代田园景观:“小女下乡看外婆,村街楼宇似星罗。不知门号是多少,忙打手机问表哥。”(孙宇璋《乡下探亲》)“车入云端,渠绕篱边。喜三农、税免田园。山珍遍野,果树摇钱。看桐花放,栗花笑,柿花妍。春裁红锦,水映蓝天。驾新骑、楼矗牛闲。娃添电脑,叟返童颜。正灯明亮,歌豪迈,舞蹁跹。”(程菊仙《行香子·乡村》)

“楼宇”、“村街”、“门牌号码”、“手机”、“三农”、“免税”、“电脑”等当代称谓,典型地反映了当代农村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更反映出农村已经从自然经济的小农社会,走向了开放的现代新农村。

一群生动的当代农民形象

文学作品自然离不开人,田园诗当然也少不了田园中的人和事。“孟赛”作品中,忠实记录了田园中的人物活动,既有春种秋收:“风叶冷嗖嗖,村姑汗水流。挥镰割月色,放倒北山秋。”(何鹤《秋景》)也有渔樵夜织:“柳线穿梭日月长,村姑织网坐机旁。一镜烟波移远棹,谁家星夜正归郎?”(王琼《渔村夜织》)以及采茶采莲:“荷塘一望宽无际,红妆绿伞天然趣。一片笑声频,采莲湖上人。风翻荷叶白,半掩芳菲色。生性最多情,暗藏千缕魂。”(洪雪莲《菩萨蛮·曲岸风荷》)

有必要指出,同样是传统的农事活动,春种秋收多与汗水辛劳搭配,侧重于反映农民的辛苦;而采茶采莲,则因为有了茶园和莲塘这种天然景色做背景,则显出一种轻松与画境,作品具有一种先天的审美优势。所以在孟赛作品中,这类借助具有先天审美优势的作品远远多于描写枯燥的弯腰收割。

然而,这些人物劳作,仍然囿于传统农耕社会的农事活动,有的作品则能另出心裁,体现了时代的特点:“点亮红霞日渐升,禾场铺麦闹腾腾。几家大嫂帮新妇,一片欢情引怨声。悭吝鬼,丑男人,昨天短信好烦心:寄钱不问花销事,催我农行去转存。”(刘贵连《鹧鸪天·禾场上》)一个饶有趣味的场景跃然纸上,性格鲜明的人物呼之欲出,可惜这类优秀之作还不多见。

一种新鲜的当代农业风貌

今天的田园生活自然有今天的时代特征,楼房、电视、手机、轿车等,已成为今天农村面貌和农民消费的重要特征;打工经济、土地流转、城镇化进程以及农村政策、支农扶农举措等诸多重要变化,在作品中均有所表现,如“……干部万村根扎,凝聚力千钧。进户民情访,嘘寒送暖温。惠风轻拂稻花村。喜看扶贫,喜看共耕耘。喜看挖塘修堰,贮满万家春。(程菊仙《喝火令·赞“新三万”活动》),反映了湖北省独有的“三万”活动。

其次是生产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农业机械化、新的耕作方式成为今天农业生产的重要景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之类的田园风光,今天的诗人笔下不难再现。而机器插秧、机器收割,特别是农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变化等,反映在诗词中则有一定难度,应对这种挑战,体现了诗人的探索精神。如王崇庆的《水调歌头·一位老农话春种》:“老汉倒闲了,忙碌是公司。铁牛昼夜驰骋,怎得误农时?秧有育秧工厂,栽用插秧机器,服务价相宜。转眼绿千顷,双手哪沾泥?看电视,饮龙井,别耙犁。将田托管,我在林地养山鸡。回想当年耕种,上阵全家男女,累得脱层皮。今日多精彩,何事不新奇?”还有《喝火令·观插秧机插秧》、《蝶恋花·农民总经理》、《八声甘州·参观监利县育秧工厂》等,较好地表现了“三农”中的一些新景观。

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

在反映农村新变化、新风貌的同时,诗人对农业灾害也表现出忧虑。“尘土飞扬旱到云,禾苗心事两堪焚。可怜人定胜天笔,终向田间写祭文”(何鹤《回乡见百年不遇旱象》),反映对农村旱情的关注,以及大旱中对雨水的渴望:“久旱秋禾半欲焦,风雷忽至雨来潮。天公预酿丰收酒,争到檐前饮一瓢。”(程菊仙《雨》)

对农村管理中的不良现象也有所揭露与批评。“板车拉货到村头,两两三三进小楼。民宅敲开交易定,一张选票一壶油。”(孙宇璋《选村官前夜》)寥寥28字,典型再现了选举前夜一个村官候选人贿赂选民的场景。语言生动,批评委婉含蓄,藏而不露,于轻松谈笑间反映了农村基层选举中的问题。

相比这种婉转批评,有的批评直截了当,痛快淋漓,如洪雪莲的《减字木兰花·“土地日”赠父母官》:“为官一任,莫教农田丢一寸。寸土皆金,留与儿孙细细耕。

商招垃圾,一堵围墙圈十里,纵使高升,也是千秋戴罪人。”痛斥一些地方肆意侵占农田土地,而无实际效果的“商招垃圾”行为。批评直抒胸臆,火力十足,爱惜土地之情溢于言表。

打工经济在给农民增收、农村土屋变楼房的同时,也使农民劳动力大量外流,人口减少,农村“空心”,这种令人忧虑的现象也进入了诗人的笔端。如王琼《浣溪沙·秋访甲洲村》(之一、之二)就表现了诗人的这种忧患情怀:“秋过长河访甲洲,波回縠皱荇沉浮,穿林忽见小洋楼。一缕烟飘空寂寂,清寥谁听鸟啾啾,村庄儿女去难留。”“白水苍苍一叶舟,出村只待赶潮流,如今谁解稻粱忧。不屑能锄禾下土,只缘争羡浪中鸥,茫茫尘海自躇踌。”

这类诗作,尽管数量只占全部参赛作品中较小比例,却是不可或缺的篇章,难能可贵。如果没有这部分内容,则会造成内容的缺憾,降低参赛诗词的总体成色。

总而言之,“孟赛”田园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既有自然的景色,也有人们对大自然的人工雕刻;既有传统的春种秋收,也有新鲜的机械科技;既有令人欢欣鼓舞的农村进步变化,也有这种变化过程中的曲折、矛盾、问题。如此等等,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描摹对象,诗人抒情的载体,无所谓长短优劣。只要做到:富于诗情画意的自然题材,要写出人、写出我来;传统的农事,要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具有当代气息的新生事物,要有敏锐的发现捕捉;农村出现的生产方式的变革,要有自己的开拓,等等,这多多少少可以回答怎么写的问题。

山水与田园

“孟赛”名称虽然是“田园诗词大赛”,但是其中有不少山水诗。这里有一个名称说法如何界定的问题。

诗词要追求审美效果,当然要寻找尽量多的审美要素。山水田园诗越是接近自然,美学效果越好。如果沿着这个思路走远了,就渐渐疏离了农事劳作,离开了田野庄家,走向了纯粹的山水之间,成了纯粹的山水诗。“孟赛”作品中,就有不少纯粹的山水诗。

古今不少论者将田园诗和山水诗并称,或组为一个合成词:“山水田园诗”。如:“山水田园派的主要作家是孟浩然和王维”、“孟浩然的代表作品是山水田园诗”(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34页~35页)。袁行霈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将他们的诗作称为“山水田园诗”。人类的田园本来源于山水,严重依赖于山水,随着文明进程的脚步,田园与山水才渐行渐远。可见,田园与山水本就有不解之缘,山水诗和田园诗既可以独立门户,合并为一个诗词同类项也有天然的合理性。

然而,田园诗和山水诗毕竟是两类不同的题材。田园诗的表现对象是农村的风景、农人和农事,是“三农”。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自然山水固然同田园生活息息相关,但要精确分析,却宜于分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就将“山水诗”、“田园诗”作为两种类型分别论述:“孟浩然是唐代大量写作山水诗的第一个诗人,继谢灵运之后,开王维的山水诗的先声”、“孟浩然的田园诗……”(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二)1962年版,第354页)。由于山水田园诗往往同行旅游踪紧密相连,学者龚鹏程更将这类诗看作是山水游赏诗,同时指出“诗人游山玩水者多,归田者少”(龚鹏程《中国文学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164页~165页)。

古人将山水与田园合称为山水田园诗,还因为在农耕社会,田园作为人为的结果,对自然的山水改变不大,田园风光往往等同于自然景观。小桥茅屋,人种牛耕、渔樵桑织、春种秋收,基本依附于自然的山水草木,仰赖于自然的风雨阳光。在这种人事与自然较为和谐的状态下,山水田园诗混为一词是可以理解的,也还合适。有学者还认为“山水诗萌芽于东晋玄言诗,而田园诗在某种意义上是山水诗的分支”(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上),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3页)

然而在今天,田园里的人事活动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桥换代为钢架水泥桥;茅屋更新为楼房;耕作实现了机械化;春种秋收冬藏也被温室栽培、大棚种植打乱了季节;土地在农药和化肥的摧残下板结退化;大量湖泊被改造成了农田;修路开矿等活动引发的山体崩塌时有发生;无数水库将千百条有生命的河流截断成一段一段的死水……工业化社会里,田园离自然山水已越来越远,短短几十年的人为活动对自然的改造影响,超过以往数千年。今天,将山水与田园并称为山水田园诗,恐怕不符合实际情况,田园诗似乎也不应该包括旅游途中的山水诗。这或许是田园诗词大赛组织者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观察与思考

孟浩然留下的二百多首诗,大部分是山水诗,真正反映田园生活的田园诗只占少数。可赛事主办者偏偏取田园而弃山水,也未用“山水田园诗”的复合名称,自然有其考虑,有其创作导向。在“孟赛”《试行办法》中,大赛主办方开宗明义地指出是“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中华诗词的传承,推动田园诗词的发展”,落脚点是“推动田园诗词的发展”。而关照现实,反映当下,虽然没有写进试行办法,却是组委会主办者一贯的价值追求。推动田园诗词的发展,毫无疑问是要反映三农,表现当下的农村、农业和农民,反映今天田园的各种样态,反映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今日田园。那么,“孟赛”作品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这个目标追求呢?

正如前述,参赛作品中所呈现的农村画卷、农民画像、农业风貌,大体上表现了今日的农村田园,关照到了今日农村的现实生活,反映了这些年来发生在农村土地上的变化,具有时代风貌的新一代农民形象也多有描绘。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作品对农村社会的观察视野似乎还不够开阔,尤其是对农村社会的深层变化还谈不上全面反映;对农村的现状、发展态势缺乏高屋建瓴的总体把握。参赛作品中,桃花源式的乡村风貌、安居乐业的农民以及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占了绝对优势的大比例,甚至不少是“今天的村庄唱着过去的歌谣”。今天的农村田园,其面貌的丰富性,问题的复杂性远远超出“过去的村庄”,然而这种丰富性在诗词中表现不够,有的还是空白,如,土地流转、打工经济、耕作模式变化,即使偶有涉及,也是点到即止。农村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甚至危机,如“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耕地抛荒、水流污染、治安恶化等等,对这类消极现象,作品的观察与反映还远远不够,这是需要引起诗人重视的地方。

二是作品内容浅层描述者多,深刻表达者少;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不多,能震撼心灵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翻开参赛作品,到处莺歌燕舞,花红柳绿,小桥流水,国泰民安,桃花源几乎无处不在。这些内容当然不错,作品基调当然健康,阳光向上,这些都需要,但是仅仅停留于此,则显然将农村社会的巨大变化进行了简单化处理,失之于表面化和人云亦云。没有读懂在这个巨大变化中人们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所带来的深层意义和长远影响,低估了“农村四化”进程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而对一些严重问题或危机缺乏深切的人文关注和剖析,则是作品缺乏时代精神高度的重要原因。

今天的“三农”,有着无比丰富而复杂的话题,主要表现在农村经济转型、农业生产方式更新,新一代农民思想观念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与传统的冲突;表现在新农村建设、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冲突、矛盾和问题,都是农村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究其根源,有的是法律制度和社会管理跟不上的暂时空白,有的则是基层干部素质低下造成的恶果,这些都有待于政府管理的进一步完善,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这一持续的改革、完善过程中,诗人要有敏锐的眼光,深刻的观察,真诚地书写,努力承担应有的时代使命。

(作者系《心潮诗词评论》副主编)

猜你喜欢

山水诗田园诗孟浩然
田园诗
瞻谢公亭
春晓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一首凄婉的田园牧歌
浅析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境界
春晓
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