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
——关于绝句创作的一种技巧

2015-11-14宁源声

心潮诗词评论 2015年5期
关键词:猿声江陵七绝

宁源声

“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

——关于绝句创作的一种技巧

宁源声

绝句主要特点是字少而意多,言近而旨远。千百年来,诗家喜为,而读者乐见。时至今日,绝句在不少诗人笔下,依然充满生机和活力。故此,对绝句的创作技巧作一些探讨,是很有意义的。

一般而论,说起、结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大体不错。但像方东树所谓:“诗文以起为最难,妙处全在此,精神全在此”(《昭昧詹言》);像姜夔所谓:“一篇全在结尾”(《白石道人诗说》),将诗作的成败完全归之于起、结,则未免有些武断、偏颇。事实上,除了起、结之外,还要有转折、顿挫与之搭配,才能使诗作获得成功与完美。律诗是这样,绝句更是这样。绝句的第三句,就承担着转折的功能。对此,历代不少诗论家都有精辟的论述。如元代杨载指出:“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清代田雯也说过:“工夫转换之妙,全在第三句,若第三句用力则末句易工。”李白、王昌龄是我国古代绝句(特别是七绝)创作领域中水平最高、成就最大的诗人,他们在绝句作品中精心经营第三句的实践经验,具有典范性的意义。

李白的七绝《早发白帝城》,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第三句转折生情的佳例,赢得了后世诗论家的广泛赞誉。清代施补华说:“‘千里江陵一日还’,如此迅速,则轻舟之过万重山不待言矣,中间却用‘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垫之;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仍缓。可悟用笔之妙。”对此诗第三句“宛转变化”之妙,当代学者孙绍振的解读尤为精彩。他说:“前面两句,‘白帝’、‘彩云’、‘千里江陵’都是画面,都是视觉形象;第三句超越了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这种变化是感觉的交替。此为第一层次。听觉中之猿声,从悲转变为美,显示高度凝神,以致因听之声而忽略视之景,由五官感觉深化为凝神观照的美感。此为第二层次。第三句的听觉凝神,特点是持续性(啼不住),到第四句转化为突然终结,美妙的听觉变为发现已到江陵的欣喜,转入感情深处获得解脱的安宁,安宁中有欢欣。此为第三层次。猿啼是有声的,而欣喜是默默的;舟行是动的,视听是应接不暇的;安宁是静的,欢欣是持续不断的;到达江陵是突然发现的,构成的张力是多重的。此为第四层次。这才深入到李白此时感情纵深的最底层。古典诗话注意到了李白此诗写舟之迅捷,但却忽略了感觉和情感的层次的深化。迅捷、安全只是表层感觉,其深层中隐藏着无声的喜悦。这种无声的喜悦是诗人从有声的凝神反衬出来的。通篇无一喜字,喜悦之情却尽在感知、情绪的多重而凝聚于瞬间的动态结构之中。”

王昌龄的七绝,也特别注重第三句的妙转变化,以形成曲折顿挫之势。如《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它以春色动人心为喻,喜剧式地描写少妇对自己丈夫的思念,涵括了复杂而深刻的心理内容,展示了爱情比功名更具价值的题旨。这首诗之所以传诵千古,历久常新,主要得力于全诗后半部分的转折。此外,如“洛阳亲友如相问”(《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忆君遥在潇湘月”(《送魏二》)、“玉颜不及寒鸦色”(《长信秋词五首》其三)、“斜抱云和深见月”(《西宫春怨》)、“但使龙城飞将在”(《出塞二首》其一)等等,这些都是诗中突转变化、抒写其他的第三句。这些第三句分别使全诗在结构上起伏跌宕、张驰有致,以形成内在的律动和张力,产生鼓荡、郁勃的气感;而阅读者也会在阅读惯性突止后感到意绪流转、神完气足,获得忽入新境之审美愉悦。唐代其他著名诗人在绝句中,也非常注重第三句的运用,此处不再一一备举。

当然,绝句诗是一个整体,强调“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决不意味着其他句子就无足轻重,不必精心结撰。

(作者系著名诗评人)

猜你喜欢

猿声江陵七绝
趣味闯关
猿声
江陵东周楚墓出土青铜兵器中的吴越文化因素分析
丁酉岁暮感怀
庆夺金
七绝·春雪
赵学敏书法作品:二十四节气诗之《七绝?秋分》《七绝?冬至》
赵学敏书法作品《七绝·观潮》
梁季江陵政治骈文的文学书写
从江陵“金堤”的变迁看宋代以降江汉平原人地关系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