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华创作语录

2015-11-14

青年文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王华语录内心

王华创作语录

⊙文学永远是为了解救人的内心,既是为了解救作家的内心,也是为了解救读者的内心。

⊙文学或许不一定是读者的需要,但一定是作家的需要。作家之所以需要文学,是因为他总是被孤独感逼得几近疯狂。别人解决孤独感的办法有多种多样,作家则只有写作一种。

⊙除了作家,别人都在大谈特谈文学的各种功能,却唯有作家清楚,其实文学最大的功能不过是为了满足一个作家内心的需要。它很像一朵花,它开,是因为它渴望开,开得很美,是因为它开得开心,开得幸福。至于它是不是美丽了环境,是不是陶冶了人心,那还是不要太在意才好。

⊙一个利益至上,人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时代,注定了人必将要丢失掉很多东西,但如果我们丢掉的是人性,那就太可怕了。人对黑夜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因为黑夜隐蔽着很多未知,而未知又隐蔽着很多危险,因此,光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确实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对比我们困难的人们充满了同情,也非常愿意去关怀,但事实上我们肤浅了,我们认为物质的支援就足够了。我们沉醉于施舍(这个词用得尖刻了)带来的内心的满足,却忽略了对方的内心。

⊙很多人都在探讨小说中的孤独感,但是他们却统一地犯着或大或小的错误,很大一部分认为孤独感是由环境创造的,是心理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产物,是人跟社会对峙、跟文化对峙、跟生存环境对峙的产物。但是,这些或许只是诱因而已。事实上,孤独感并不仅仅存在于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也不仅仅存在于一无所有的时候,抑或求之不得的时候,缺少什么的时候……它可以在你大笑的时候,可以在你跟爱人做爱的时候,可以在你跟家人欢聚的时候,甚至可以在你接受鲜花和掌声的时候。它与生俱来。它来源于人对生的无奈和死的恐惧。它跟“意识”是双胞胎。自从人类有了意识,就有了孤独感。文学因为是人学,而小说又着力于关怀人的内心,因此孤独感便成了小说永远的主题。一部小说成功与否,往往就看其中的人物的孤独感是不是表现得足够。孤独感是人的影子,是小说的灵魂,是人物命运的经络,隐藏于他们的皮肤和肌肉之间,但懂得解剖学的读者一定能准确地触摸到它。

⊙在我还无法把小说写得长一点的时候,总是无知地认为自己写出来的那些轻薄的东西叫短篇小说,但事实上并不是。当慢慢知道什么叫短篇小说了,也才跟着明白了它对一个作家的挑战性。由于它必须具备“短”的特征,针对其他文体而言,它就只能是空间创作,在一个有限的长度内去表现“自我”。小说无非就是想把“自我”带出日常生活,带出一种无限的重复性,带到一个虚构的世界里,让内心得到区别于他人的展示。而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又迫使小说必须高于生活,否则小说就真成了“小说”,一种被生活嘲笑的弱智的垃圾排放物。但当“自我”被带进一个虚构的世界,作家又必须面对“自我”的复杂性,人的内心远比物质的世界要大得多,作家如何才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完成最丰富的展示?一般情况下,我们习惯于把叙述拉长,增加平面空间。我们常常习惯性地认为,长篇小说表现出来的就深厚,因为它看起来那么长,那么厚,有几条线纵横交错,形式上很复杂很宏大。但事实上并不一定,一个失败的长篇和一个成功的短篇比起来,可能这个短篇反而更深厚一些。

猜你喜欢

王华语录内心
旅游目的地全面关系流管理研究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老妈的高招
老妈的高招
从时尚摄影师到新农民,15年走了一条回归路
语录
语录
内心不能碰的按钮
一块生锈的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