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杜后始有后山”——陈师道学杜略论
2015-11-14郑永晓
郑永晓
陈师道为宋诗名家,在北宋的地位仅次于欧、王、苏、黄诸人。其在宋人中的口碑甚好,无论是为人抑或诗歌创作都受到当时文坛耆宿和后代诗人的高度评价。苏轼《荐布衣陈师道状》曾赞扬他“文词高古,度越流辈,安贫守道,若将终身”。黄庭坚对陈师道亦极为推崇,黄氏《山谷别集》卷十八《与元勋不伐书》云:“今代少年能学诗者,前有王逢原,后有陈无己,两人而已。”惠洪《冷斋夜话》卷二《陈无己挽诗》载:“予问山谷:今之诗人谁为冠?曰:无出陈师道无己。”被后人视为江西诗派成员的诗人中,晁冲之自称“九岁一门生”,显然对陈师道感念甚深。被方回定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的陈与义对陈师道评价更高,据方勺《泊宅编》卷九载:“陈去非谓予曰:秦少游诗如刻就楮叶,陈无己诗如养成内丹。又曰:凡诗人古有柳子厚,今有陈无己而已。”南宋敖陶孙《臞翁诗评》则云:“后山如九皋独唳,深林孤芳,冲寂自妍,不求识赏。”凡此种种,不难看出陈师道在宋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陈师道所以具有如此高的地位,与他的学杜有关。宋人蔡宽夫在描述本朝诗风嬗变历程时说:“国初沿袭五代之余,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祥符、天禧之间,杨文公、刘中山、钱思公专喜李义山,故昆体之作,翕然一变。……景祐、庆历后,天下知尚古文,于是李太白、韦苏州诸人,始杂见于世。杜子美最为晚出,三十年来,学诗者非子美不道,虽武夫女子,皆知尊异之。李太白而下,殆莫与抗。”这个描述虽然不是很全面,但大体不差。它说明,宋人在建立具有独特面貌的宋诗过程中,显然有一个不断选择典范、学习典范的过程,而其选择的最终结果就是杜甫。
宋人学杜起于宋初。苏舜钦取字子美,应缘于他对杜甫人格及诗歌成就的推崇和敬仰,并曾收集、整理杜甫诗歌,编成《老杜别集》。王安石对于推动宋人宗杜、学杜之风的形成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苏轼才华横溢,转益多师,学杜也是他的一个重要选项。南宋叶适曾言:“庆历、嘉祐以来,天下以杜甫为师。”后被视为江西诗派宗主的黄庭坚更是将学杜的重要性提高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曾说:“老杜虽在流落颠沛,未尝一日不在本朝,故善陈时事,句律精深,超古作者,忠义之气,感发而然。”因此,自王安石、黄庭坚以后,杜甫成为宋人学习诗歌创作时无可置疑的榜样。杜诗这一典范的确立可以说是宋人集体选择的结果。
学杜本身不是问题,而能否学到杜诗的精髓才是关键所在,苏轼《次韵孔毅甫集古人句见赠五首》即曾发出“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的感叹。苏舜钦虽有学杜的意愿,但他的诗风主要与白居易相近,又不幸英年早逝,未能在学杜的征程上迈出更大的步伐。王安石学杜颇有成就,但后期受韩愈、卢仝影响颇大,时有生硬粗糙之弊。苏轼才情横溢,在个人气质方面更近于李白,晚年耽于陶诗,并非一位纯粹学杜者。在把杜诗确立为最高典范的过程中,黄庭坚所起的作用最为巨大。黄庭坚早期的诗风以生新瘦硬为主,而其晚年,则多有剥落浮华的自然浑成之作,这不能不说是学习杜诗的结果。陈师道以降,江西诗派诸人正式把杜甫奉为师祖,作为楷模,倾全力效法摹仿之,影响所及,非止一代。而在这种学杜的时代风潮中,陈师道无疑是学杜而比较能够取得杜诗精华的佼佼者。
黄庭坚曾经赞扬陈师道说:“其作诗深得老杜之句法,今之诗人不能当也。”平心而论,陈师道确有部分作品得杜诗之风神,如《送内》、《示三子》、《九日寄秦觏》、《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后湖晚坐》等诗,苍劲雅健,似淡而实腴。《寄外舅郭大夫》诗中如“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等句,酷肖杜诗,以至方回以为“学老杜,此其逼真者,枯淡瘦劲,情味深幽”。所以不仅黄庭坚认为陈师道学杜颇有成就,实际上这也是大多数宋代批评家的看法。如杨万里《诚斋诗话》云:“五言古诗,句雅淡而味深长者,陶渊明、柳子厚也。如少陵《羌村》、后山《送内》,皆有一唱三叹之声。”《鹤林玉露》丙编卷六云:“范二员外、吴十侍御访杜少陵于草堂,少陵偶出,不及见,谢以诗云:‘暂往比邻去,空闻二妙归……’。陈后山在京师,张文潜、晁无咎为馆职,联骑过之,后山偶出萧寺,二君题壁而去,后山亦谢以诗云:‘白社双林去,高轩二妙来……’。杜、陈一时之事相类,二诗酝藉风流,亦未易可优劣。”这说明在宋人眼中,就陈师道诗歌的某些作品或者就某些方面而言,确实堪与杜诗媲美。对此南宋诗人赵蕃述之最详:
学诗者莫不以杜为师,然能如师者鲜矣。句或有似之,而篇之全似者绝难。得陈后山寄外舅郭大夫:“巴蜀通归使,妻孥且定居。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此陈之全篇似杜者也。戴式之亦有思家用陈韵云:“湖海三年客,妻孥四壁居。饥寒应不免,疾病又何如。日夜思归切,平生作计疏。愁来仍酒醒,不忍读家书。”此式之全篇似陈者也。
在赵蕃看来,陈师道学杜有得,是少数学杜而且取得成功的诗人,而且影响甚大,以至于像戴复古这样的诗坛名家都模仿陈诗。
至于陈师道学杜的具体途径和学习着眼点,至少有三点值得引起注意:其一为学习杜诗应主要在立格、命意、用字等方面体会杜诗的精神,而非左规右矩,亦步亦趋地模拟杜诗,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二云:“陈无己先生语予曰:‘今人爱杜甫诗,一句之内,至切取数字以髣像之,非善学者。学诗之要在乎立格、命意、用字而已。……学者体其格,高其意、练其字,则自然有合矣,何必规规然仿像之乎?’”善学杜者,当主要学习杜诗所以为杜诗的精神,而不是表面上的相似。黄庭坚学杜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而自出新意,自成一家;陈师道深得黄庭坚的赏识,则其学杜,盖与黄庭坚如出一辙。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二云:“鲁直谓陈后山学诗如学道,此岂寻常雕章绘句者之可拟哉!客有为余言,后山诗其要在于点化杜甫语尔,杜云:‘昨夜月同行’。后山则云:‘勤勤有月与同归’……如此类甚多,岂非点化老杜之语而成者?余谓不然。后山诗格律高古,真所谓‘碌碌盆盎中,见此古罍洗’者。用语相同,乃是读少陵诗熟,不觉在其笔下,又何足以病公。”将陈师道的学杜与普通士子学杜时喜爱摹拟字句的做法区别开来。
其二是学习杜甫爱用俗语的特点。南宋庄绰注意及此,认为“杜少陵《新婚别》云:‘鸡狗亦得将’,世谓谚云‘嫁得鸡,逐鸡飞;嫁得狗,逐狗走’之语也。而陈无己诗,亦多用一时俚语。如‘昔日剜疮今补肉’,……皆世俗语。”以民间俗语入诗,是文学发展由雅文学到俗文学的必然趋势。诗歌发展到杜甫时期,已经各体皆备,语言运用也已出现定型化势头,杜甫勇于创新,以少量民间俗语入诗,为诗歌语言注入了新鲜活力。陈师道生活的宋代,诗人们包括黄庭坚等本就力倡以俗为雅,力求在俗人、俗事、俗语中发掘出美感,创作出普通庶族知识分子登上政治舞台以后与其诗歌审美需求相符合的文学作品。陈师道生活在社会下层,一生贫寒交迫,即使是在朝中供职时,家中生计亦极为艰难,以至于因无钱置办防寒棉衣,而冻馁生病而去世。他的生活经历和视野决定了他可以把大量的底层百姓所习以为常的语言融入诗歌之中。应该说,陈师道的探索还是基本成功的。
其三是学习杜甫爱用虚字的特点。虚字在脱离具体语境后虽然没有实在的意义,不像实词那样能够给作品增添具体的物象等内容,但在具体语境中运用巧妙,则能传达作者的情思、口吻、神态等,尤善于传达那种复杂微妙顿挫深曲的感觉。杜诗中即颇有一些运用虚字而使整首作品神采飞越的例子。叶梦得曾言:“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殆不可以形迹捕。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滕王亭子》‘粉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若不用‘犹’与‘自’两字,则余八言凡亭子皆可用,不必滕王也。此皆工妙至到,人力不可及,而此老独雍容闲肆,出于自然,略不见其用力处。”陈师道对这种手法心有戚戚,心摹力追,钱钟书先生《谈艺录》谓“江西派大家中后山近体用虚字多于山谷”,这种特色受到方回的赞誉,“故虚谷亦隐推后山出山谷上”。翻检陈师道的律诗作品,可证钱先生所言不虚,例如陈师道《寄无斁》诗云:“敬问晁夫子,官池几许深?已应飞鸟下,复作卧龙吟。待我中痾愈,同君把臂临。泥途无去马,夏木有来禽。”频频使用虚字,令作品具有抑扬顿挫、回环往复、余味无穷之美,同时这些虚字的使用也使得诗歌更加彰显出其质朴无华的特点,《瀛奎律髓》卷十七《寄无斁》诗批语云:“自老杜后始有后山,律诗往往精于山谷也。”即是着眼于陈师道这类作品在虚字运用方面的突出表现,所谓“老杜后始有后山”即是说陈师道是杜甫之后律诗成就最为突出的诗人。
当然,陈师道毕竟不是杜甫,时代的变迁,社会环境的不同,个人修养的差异等诸多因素,都会导致陈师道的诗歌与杜诗相比较,必然会产生若干明显的不同甚至是巨大的区别。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列“陈后山体”,注云:“后山本学杜,其语似之者但数篇,他或似而不全,又其他则本其自体耳。”意谓陈师道虽然学杜,其少数篇章也确实类似于杜诗,然从总体而言,陈师道诗具有他自己的体式,并不完全似杜,而有其独特的个性,可以单独成为“陈后山体”,言外之意则是陈师道的诗还不足以与杜诗相提并论。对于陈师道学杜的成败得失,陈模《怀古录》卷上分析得最为详赡,他说:
如“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身健何妨远,情亲不作疏。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此宛然工部之气象。……其《妾薄命》、《送内》、《送三子》、《忆幼子》、《喜三子至》等作,可与工部《石壕吏》、《无家叹》诸篇相表里,皆有补于风教。但后山不及工部者,工部笔力霈然,如天涵地负,而后山则得之之难,此其一也。如杜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所谓乾坤端倪、轩豁呈露者,后山则无之,此其二也。后山如“一夜风淜浪,中宵月晚云”,……皆可谓沉著痛快;然杜工部“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其工处直与造化相等,浑极而无迹;可见宋人力极其描摹,终不及自然之工,后山未免犹刻露,此其三也。工部诗所谓远则千里,近在目前,放去收来,无所不可;后山开阖处少,见有执着处,则不能开拓说,如前所载两诗亦可见,此其四也。后山于诗尾多喜作一联对,其体反弱,此其五也。后山虽不及工部,然却是杜之气象,其好处却有咏处可寻,故必得后山地位,然后可参工部。
在陈模看来,陈师道学杜在宋代诗人中算是比较成功的一个,从内容方面而言,陈师道的《送内》、《送三子》等诗均符合儒家教化思想,与杜诗《石壕吏》等相一致;从外在风貌而言,陈师道的部分作品宛然类杜,有杜诗气象。且其学杜有迹可寻,后人想学杜诗,最好从陈诗入手,在达到陈师道诗歌的境界后,方可熟参杜诗。则陈诗在诗史上的地位已经相当崇高。但是,陈诗毕竟不是杜诗,陈师道在学习杜诗过程中,由于自身因素和宋代整体文化架构和诗歌发展趋势的影响,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若干缺陷,与杜诗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具体而言,陈模举出五条,如陈师道没有杜甫海涵地负之才,所作诗歌出自艰难的吟咏;没有杜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那种笼罩乾坤的盛大气象;有刻露痕迹,没有杜诗的浑然无迹,自然之工;没有做到像杜诗那样收发随意、开阖自如,而有粘涩滞塞之感等。陈模的分析条理清晰,举证得当,所得出的结论也比较令人信服。
陈师道的生活经历远没有杜甫那样开阔,没有经历过像杜甫那样因为战乱而颠沛流离的生活,艺术修养和学问根柢也与杜甫有所不同,所以,以我们今天的审美眼光来看,陈师道的诗歌从总体成就来看,与杜诗相差甚远。但是,陈师道因为家境贫寒,仕途不顺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其本人孤高自负、不随同流俗的性情,加之其对诗歌创作的无比挚爱和矻矻以求的探索精神,在描写他个人的生活困境时,所发出的感叹和深切的感受在那个时代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也与杜甫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有某种共通性,同时在诗歌艺术形式的探索,陈师道追随杜甫,多有创获。所以称陈师道学习杜诗而得其精髓,是宋代诗人中学杜较为成功的一员比较符合实际。
陈师道学杜的历程说明,杜甫在后代的影响和被接受必然以不同的面貌得到呈现,学杜而能有所新变才能将杜诗的精神发扬光大。清蒋士铨云:“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变出不得已,运会实迫之。格调苟沿袭,焉用雷同词?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李杜若生晚,亦自易矩规。寄言善学者,唐宋皆吾师。”朱自清云:“诗体正变说起于宋代,唐宋分界说起于明代;其实历代诗各有胜场也各有短处,只要知道新、变,便是进步,这些争论是都不成问题的。”如果我们用这样的眼光看待陈师道的学杜,则显然会对前引严羽所言“其语似之者但数篇,他或似而不全,又其他则本其自体耳”云云持更为融通的态度。
陈师道学杜的例子说明,宋人对杜诗的继承与新变,对宋调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宋代以后,历金元明清,学习杜诗者代不乏人,各具特色。充分证明杜诗作为中国诗史上最璀璨的明珠,具有永恒的魅力。
注释:
①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795页。
②黄庭坚撰:《山谷别集》卷十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惠洪撰:《冷斋夜话》,中华书局,1985年,第8页。
④方勺撰:《泊宅编》,中华书局,1997年,第52-53页。
⑤⑪⑬魏庆之纂集,王仲闻点校:《诗人玉屑》,中华书局,2007年,第25页、377页、第618页。
⑥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44-145页。
⑦叶适:《徐斯远文集序》,《水心文集》卷十二,《四部备要》本。
⑧潘淳:《潘子真诗话》引,见郭绍虞《宋诗话辑佚》,中华书局,1980年,第310页。
⑨王云:《题后山集》,《后山诗注》卷首,《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第2页。
⑩⑲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瀛奎律髓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500页、第667页。
⑫罗大经撰:《鹤林玉露》,中华书局,1983年,第334页。
⑭张表臣撰:《珊瑚钩诗话》卷二,《百川学海》本。
⑮葛立方撰:《韵语阳秋》卷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⑯庄绰撰:《鸡肋编》卷下,中华书局,1983年,第117-118页。
⑰叶梦得撰:《石林诗话》卷中,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第420页。
⑱钱钟书撰:《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第96页。
⑳严羽撰,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第59页。
㉑转引自傅璇琮《黄庭坚和江西诗派》下卷,中华书局,1978年,第509-510页。
㉒蒋士铨撰,邵海清校,李梦生笺:《忠雅堂诗集》卷一三《辩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986页。
㉓朱自清撰:《经典常谈》,武汉出版社,2013年,第2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