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音启蒙谚解》中“咧”“否咧”的研究
2015-11-12李玫莹
李玫莹
摘 要:“咧”的用法之一是作句尾语气词,现代汉语中六个基本语气词“的、了、吧、呢、啊、吗”的用法“咧”都具备。“咧”的用法之二是作完成体动态助词,可用在动词、形容词、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面,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实现。“否咧”是一个凝固形式,用否定的反问表肯定的含义,可解释为“(难道)不是吗”。
关键词:华音启蒙谚解;咧;否咧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177-02
《华音启蒙》是朝鲜朝后期的一种汉语会话课本[1],其语言口语色彩浓厚,主要反映了清光绪前后的汉语语言面貌。此书是研究早期现代汉语的重要资料,一些语言现象很有研究价值,其中“咧”“否咧”的用法很有特色。
一、“咧”的研究
“咧”在全书中共有162例(不含“否咧”中的“咧”),分为两种用法:
(一)用作语气词,放在句尾,相当于“了”、“呢”、“啊”。这种用法有141例,约占87%。《汉语大字典》释“咧”:“语气词,相当于‘了、‘啦、‘哩等。”[2]《近代汉语大词典》(许少峰编)释“咧”:“语气词,用于词尾,相当于‘哩、‘啦。”[3]“语气词大多数都是标音的字,虽然其中一部分的写法已经固定,也还有一部分的写法不十分固定,造成语气词的写法五花八门,基本的语气词只有‘了、‘的、‘么、‘呢、‘吧、‘啊6个,其余的都是从这些变化出来的。”[4]下面我们以6个基本语气词为参照分析全书中“咧”的语气词用法(见下表)。
语气词“咧”主要相当于“了”、“呢”的用法,全书占了88.65%的比例。相当于“了”的用例最多,但它的用法并不复杂,用陈述语气表示已经实现或预测即将实现。相当于“呢”的用法较复杂,表陈述语气和疑问语气,主要有以下语法意义:(1)表谦虚,常与“不过”连用。(2)指明事实不容置疑。(3)表示转折的意思或出乎意料。(4)表夸张。(5)表疑问。此外,语气词“咧”还可以与其他语气词连用,连用的形式有的咧、来咧、罢咧。全书共13例,占9.22%。其中“的咧”有10例,占连用式的大多数;“来咧”有2例;罢咧有1例。“连用的语气词,仍然保留各自表达的语气。不过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5]。“咧”的连用式中,“咧”都是出现在最后,因此其连用式中的具体用法与上面的分析一致。
(二)用作动态助词,放在句中,相当于“了”。这种用法有21例,约占13%(具体用法见下表)。“在完成体助词‘了的产生时间上,学者们看法不一。潘允中、舒化龙认为产生于南北朝时期;王力、太田辰夫、潘维桂、杨天戈、蒋绍愚、吴福祥等认为是晚唐五代;曹广顺、吴福祥认为‘了作为典型的完成体助词宋代才可以见到”[6]。蒋绍愚先生认为唐代“动+宾+了”结构中“了”还不是词尾,“动+了+宾”结构中“了”是词尾,“动+了”结构中“了”则难以判断[7]。《华音启蒙谚解》反映的是清代的语言面貌,因此判断“咧”相当于“了”的这种用法。全书句中“咧”的句法结构主要有5种:动+咧+宾、动+咧+补、形+咧+动+宾、动+补+咧+补、动+宾+咧+补。“咧”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已完成虚化过程。
二、“否咧”的研究
汪维辉先生在《华音启蒙谚解解题》中说:“有一种语言现象值得注意,如其中常用的一个句尾助词‘否咧,不知作何解释。”[1]《近代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等均未收录此用法。“否咧”在《华音启蒙谚解》中共出现11次。汪先生虽然没有解释其具体用法,但从他的点校本中,我们可以总结其两个要点:一是把“否咧”看成是一个句尾助词;二是根据文中所采用的逗号可知他把“否咧”看成是表叙述性语气的词。我们先来分析“否咧”在文中到底是否用作一个词。“否咧”用作一个词的形式我们在其他文献中基本没见过[8],但“否”与“咧”两个词的单独用法却不少见。如果把“咧”看成是一个词,其用法在上文进行了探讨,这里放在句尾,按照全书的语言体系,应该是语气词,但其具体用法是否有特别之处还有待于“否”的进一步研究。《汉语大字典》释“否”:(1)表示否定,和肯定词对举时,其谓语常省略。(2)用于应对,常独立使用。(3)用在疑问句末,构成是非问句。《近代汉语词典》释“否”:询问词,一般都用来加强所问话的语气。“咧”是一个表语气的成分,因此,从结构看,“否”的用法与句末询问词的用法相似,而且这种用法在古汉语中较常见。因此,《华音启蒙谚解》中的“否咧”句,如果把“否”与“咧”分别看成是两个词,那么“否”就是一个句末询问词,构成反复问句,“咧”则是一个表一般疑问的语气词。这种“否”的主要用法看起来与“否咧”中的“否”一致,但其实却与书中用法不符:一方面,古汉语中“否”放在疑问句末是省略了谓语成分,表达的是一般疑问语气。如“卿可除此否”句,“否”后省略了“除此”成分,意思是:你可以除去他不(可以除去他)?其他用例均与此同。而“否咧”中的“否”如依此说,上下文句义則解释不通。所以书中的“否”不是省略了谓语成分表一般疑问语气。另一方面,书中也出现了表一般疑问的反复问句,采用“没有”的省略式,但却不使用“否咧”,共有3例:(1)贡物都装车咧没有(装车)啊?(2)你呢去过一遭咧没有(去过)啊?(3)有人要过咧没有(要过)?可见,“否咧”不是古汉语疑问句末询问词“否”加上表疑问语气词“咧”的用法。因此我们赞同汪先生的观点把“否咧”看成是一个词,而不是两个词。“否咧”句除了是一个凝固结构之外,还表现出一个特点,即表示“毫无疑问的、勿庸置疑的”确定含义,前面通常有“那里的话”“怎么说呢”来提示,后面通常有肯定的陈述句或反问句进一步强调确定无疑的含义。“你们离这里有二千多里地否咧”意思就是确定你们离这里有二千多里地,所以后文紧接着说“几天的工夫何能到得么”。汪先生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否咧”句后用了逗号,表肯定陈述之义。但接下来要解释词义时却碰到了问题,因为“咧”好解释,就当成是一个表确定的语气,前文也有此用法,但“否”的意思却是表否定的含义,这与句义完全矛盾,所以不知作何解。其实,表示确定含义的句子,除了肯定陈述句之外,还有一种常见的句类就是无疑而问的反问句。书中的“否咧”正是一个凝固的结构,表反问。其理由主要有四:(1)“否咧”不是简单的“否”与“咧”用法的相加,而是表达一个整体的确定含义。(2)反问句比一般陈述句表达的确定意思更强烈,恰好与“那里的话”“怎么说呢”等提示句相承,与后面的肯定句或反问句贯连。(3)“咧”的用法也呈现出完整性。前文分析的“咧”的用法很灵活,相当于其他五个基本语气词“的、了、吧、呢、啊”的用法都有用例,只有“吗”语气词没有。“否咧”中的“咧”刚好相当于“吗”的用法,表疑问的语气。(4)“否”的含义也是其常见意思,即解释为“不是”,而且使前后句义通顺连贯。所以,《华音启蒙谚解》中的“否咧”是一个凝固形式,用否定的反问表肯定的含义,意思是“(难道)不是吗”,同时汪维辉先生点校本中的标点符号应将逗号改为疑问号。
《华音启蒙谚解》中的“咧”的用法灵活多样,这也正显示了它的不稳定性。从汉语发展史的角度看,“咧”在清以前的文献中基本未出现,即使是汪维辉编的《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中的其他书籍中也是如此。清代文献中除了本书外,《红楼梦》用了35例。“咧”、“否咧”的用法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地域性[12]。这同时又反映了“咧”这个词的短暂性与不成熟性。所以在现代汉语里,句末语气词“咧”就被6种基本语气词替代,部分用法保留在一些方言中,动态助词“咧”被“了”取代,“否咧”这个词消失,其用法由某些词及反问句式共同来表达。
参考文献:
〔1〕汪维辉.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湖北辞书出版社,1995.
〔3〕许少峰.近代汉语大词典[Z].北京:中化书局,2008.
〔4〕吕叔湘.语法学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85—86.
〔5〕郭锡良,唐作藩.古代汉语(修订本)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55.
〔6〕林新平.《祖堂集》的动态助词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6.38.
〔7〕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98-205.
〔8〕方一新.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44-325.
〔9〕李素英.论中古汉语“是×不(否)”式中“不(否)”的词性[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10〕许威汉.古汉语语法精讲[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193-194.
〔11〕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649-650.
〔12〕汪维辉.汉语词汇史新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7-58.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