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徐州武术文化研究
2015-11-12卢闪闪王洪懿陈威
卢闪闪 王洪懿 陈威
摘 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通过搜集大量的关于徐州武术相关的文献史料,最后归纳与整理了关于古徐州武术相关文化。本文主要从彭祖养生文化、军事武术文化现象、汉画像石、文学著作四个方面研究了古徐州武术文化,为以后徐州武术文化的研究提供借鉴,也为徐州武术的发展提高借鉴。
关键词:古徐州;武术文化;养生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070-02
武术作为一种具有完整的、稳定的内涵结构和价值结构的文化系统,它必然地不容置疑地浸透和蕴涵着它本身所赖以产生、形成和发展的那个特定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全部基因和成分。换句话说,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我们将武术视为在某一特定历史需要、动机和价值取向支配和趋动下各种历史文化因素的总和,是一种文化的合力和选择[1]。
徐州古称彭城,本文中的古“徐州”中所谓的“古”就是指从彭城开始建立以来到徐州近代以前的部分历史文化迹象论述古“徐州”武术文化。本文主要研究彭祖养生武术文化、軍事武术文化、汉画像石、文学著作来论述古“徐州”相关武术文化,以便为徐州武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彭祖养生的武术文化
彭城是中华武术发祥地之一,彭祖首开武术文化的先河。有资料显示:“徐州武术运动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夏殷时期。”[2]从大量的文献资料来看,武术的最早形态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周伟良的《中国武术史》指出,先秦时期,一般是指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的夏、商、周三代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这段时间。在这18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大致经历了夏、商、西周三代及春秋战国几个历史时期。因此把这个时期称为武术活动的“初始形态”[3]。彭祖发明的导引术也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养生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彭祖养生文化是徐州历史文化发展上最精彩的一页,彭祖发明的中国最早的健身气功——导引术,具有健身祛病、延年益寿的功效。《史记·楚世家》记载:“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彭祖精于养生,不恤世务,不营名誉,不饰车服。在尧帝时得到重用,也得益于此。”[4]庄子的《刻意篇》记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受考者之所好也。”导气令和,引体令柔。”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记载彭祖以“导引行气”开我国气功先河的文字资料。庄子以形象的语言描述了彭祖气功导引术。彭祖的养生文化流传至今,正是由于彭祖的导引术开启,为后世的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硬气功等武术功法奠定了基础。这种健身气功广为流传,至今被人们所采用。
二、军事武术文化
徐州古称彭城,是兵家必争之地,乃“北国锁阴,南国门户”。徐州在2000多年的建城史上,发生较大规模的战争有四百多次,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二百多次[5]。徐州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争历史悠久、战争频繁、规模宏大、程度大影响较大。“彭城之得失,辄关南北之兴衰”[6]。从古至今,每次的历朝换代,徐州便成各国的必争之地,徐州的得失也成为最终胜利的标志。《汉书·高祖本纪》:“夜行途中,有大蛇当径,拔剑斩蛇。”[2]这段记载说明刘邦精通剑术与武技。《史记·项羽本纪》:“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4]不难看出项庄是练过武术的高手。“樊哙带剑用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可以看出樊哙的力量之大与练武有关。正是这些名将把古“徐州”武术推向了高潮。
由于长期受到儒、道、释的影响,中国武术只注重武术套路的表演与修身,缺乏真打实斗经验,对于这一弊端,自古以来就多有批评者。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就反对那些受民间武术影响的花拳绣腿在军队中流行。他说:“凡比较武艺,务要俱照示学习实敌本事,真可对搏打者。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开大阵,对大敌”不同于“场中较艺,擒捕小贼”,“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刀砍来……,焉能容得或进或退”[7]。武术就是在无数次战争与冷兵器战火的熏陶下发展起来的,这样造就了徐州武术实战性强的特点,当然也是符合战争要求的。徐州武术“去花架,重实用,练为战”的战场武术风范[5],造就了徐州民众粗狂豪爽、重情重义、顽强拼搏、坚持到底的武术精神。
三、汉画像石的武术文化
汉画像石是徐州的汉朝文化最具有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的文化现象,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占主流的思想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墓葬制度与习俗方面的文化,是汉代社会景象的再现。徐州的汉画像石题材丰富,击剑比武的图像也占据很重要的一部分。徐州汉画像石中有大量的描述武术动作的图像,有手搏、击刺、武舞、剑舞、刀舞等画面,可以看出当时武术发展的程度,是后人研究汉代的武术文化珍贵的文化史料。
汉代壁画、画像石和砖上关于拿着器械兵器的人物形象非常的多。例如,在徐州市铜山区石墓出土的一块汉画像石上,上面刻了两个执兵器相斗的人,左边一人左手举钩镶,右手舞剑,右边一人左手扬剑,右手执盾,作相互交打架式。可见,当时的武术在民间是非常流行的。1995年9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的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了戈勺戟、矛、钱、剑等大量兵器,表明古徐州是战事频繁之地,这在客观上推动了古代徐州武术的发展。
四、史学著作中的武术文化
司马迁《史记》也有对古都彭城的记载。继《史记》之后,被称为古代“全史”的历代纪传体正史共有26种,其中《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魏书》、《周书》、《北史》、《隋书》、《新唐书》、《旧唐书》、《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宋史》,以及《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等[8]都有关于古都彭城历史文化记载。《汉书·高祖本纪》提到刘邦精通剑术,在得天下以后,招揽的人才,皆为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士。《中国通史的分期》、《太平御览.州郡部》、《帝王世纪》、《明史·兵志》对徐州武术文化多有涉及。刘向子刘歆继承父业,总校群书,完成了有名的著作《七略》,此著作包括兵书略,从这可以看出来古徐州的武术在当时的重要性。这些文学著作不仅为以后徐州的武术理论研究提供借鉴,从大的方面说也为中国武术文化理论研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这些历史武术文化迹象可以看出,武术在古徐州根深蒂固。彭祖养生文化为以后徐州的养生术、太极拳、养生文化等奠定了基础;军事武术文化养成了徐州热爱武术、习武防身的习俗。对古徐州武术相关文化应从全方位去考察,在前人积累史料的基础上进行挖掘与整理,才能使徐州的武术文化向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去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力.武术与武术文化[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7-8.
〔2〕于学强.彭城武林[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
〔3〕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1.
〔4〕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7.
〔5〕张广华.徐州打造国际武术名城之历史渊源与途径[J].武术文化研究,2012,(8):17-18.
〔6〕董献吉.徐州市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4.5.
〔7〕戚继光.纪效新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20-31.
〔8〕田海军.漠南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3,(14):4.
〔9〕张惠.论徐州汉画像石的文化传承与发展[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0):119-120.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