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河东盐业的产业集聚效应研究

2015-11-12卫再学刘建生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盐池河东运城

卫再学,刘建生

(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太原030006)

“一个特定的产业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区域,是历史和偶然因素的影响、累积循环的自我实现机制或预期的作用。历史和偶然要素是产业区位的源头,而循环累积过程有滚雪球般的效果,导致产业长时期地锁定在某个区域。”[1]产业集聚现象的产生及其强化既受历史的偶然因素的支配,又受发展中新出现的一系列诸如成本优势、区位优势等制约,并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因此产业集聚效应可以很好地解释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山西河东盐区享有的资源优势是其出现产业集聚现象并产生集聚效应的源头。对于河东盐区的产业集聚效应,本文首先从理论上解释其产业集聚的形成及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分析其产业集聚效应,并论述盐业集聚对产业发展的动因和盐业集聚效应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明清河东盐区产业集聚的形成

盐课或盐利是中国历代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税。河东盐课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地位举足轻重,唐代河东盐收入约占全国盐收入的四分之一,占全国财政收入约八分之一。河东池盐与两淮、长芦盐场相比优势明显,不需煎煮和耗费柴炭,只靠天日晒盐便可实现丰产。河东池盐业在全国盐业的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理、资源和产业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区域经济。对于被称为“盐业专城”的运城,其发展轨迹亦不同于一般文化行政类市镇或者商品集散性市镇,产业集聚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潞盐已然渗入到了河东地区经济、管理和文化的发展中,河东盐业的兴衰深刻影响着其他产业的发展。

(一)河东盐区产业集聚形成的波特理论解释

河东盐池是河东地区独特的资源禀赋,河东盐区历史地享有的这种资源优势是其发展并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的源头,是该地区产业集聚形成和演进的内生性动力。波特的“钻石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河东地区盐业的兴起。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由四个因素决定,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的表现及企业的战略与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2]此外,也不能忽视政府与机会这两个外部环境要素:机会具有不确定性;产业生存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管制之下更无法摆脱政府政策的影响力。

波特将生产要素做了初级与先进或者高级之分。初级的生产要素主要是气候、自然资源、地理位置、非技术性工人、资金等,先进的生产要素则是指交通、信息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知识性人才等。初级生产因素对农业和以天然产品为主的产业是非常重要的,更多的依赖于天然禀赋。先进的生产要素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其获得需要企业在人力和资本上大量和持续的投资,而且很难从外部获得,一般依赖自身投资创造。根据波特的“钻石理论”,池盐业在河东的形成和发展源于当地天然的盐池资源。资源型产业往往选择布局在资源富集的地方,具有原料指向性,以节约运输成本。产业发展需要的人口要素不断向这些区域集聚,逐渐形成资源型城市。盐池资源作为初级生产要素对盐业无疑至关重要,因此对于盐池的保护和维护历代格外重视。此外,随着河东盐业的发展,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将逐渐加大。此时,生产工艺的改进和盐场内部经营管理的日趋完备作为高级生产要素投入是提高池盐产销数量和效率的关键。高级生产要素是政府和盐商自发地投入人力物力创造的。

一个优势产业不可能单独存在,它必定要与区域内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河东盐业的发展,离不开保护盐丁与盐商利益的社会慈善救济行业、交通、工具制造行业、商业百货、饮食旅店等的发展。以盐利聚人,聚人成邑,城市逐见规模。明代“商贾之愚迁,羁人之旅食与夫工执业、民赴役者,纷纷然都皆都于路村。”①②见雍正《敕修河东盐法志》,(清)朱一凤纂,清雍正五年(1727)刻本,卷八记载“池之北浒曰路村”。另有,山西省运城地区博物馆1981年6月出版的《运城地区沿革考》第5页记载:“(运城)唐以后又称‘路村’”或‘路村城’”,传唐大历中于县(运城县)西南三十里盐治筑城,因其处有路姓人聚居村落,即称为“路村”。到清代,运城已是“商通三省,人集五万”③见乾隆《解州安邑县运城志》,(清)言如泗修,(清)熊名相纂,序。、“商民辐揍,烟火万家”④见雍正《敕修河东盐法志》,(清)朱一凤纂,清雍正五年(1727)刻本,卷八,运城。的城市。商品经济和集市贸易随着人口的汇聚越发繁盛。运城起初于东西北设立三关为市,定期开集贸易,十日一轮。后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改为四关轮集,各十天一轮。前人曾用“地濒鹾海,五方杂处,富商大贾,游客山人,骄肩接踵,阔阖之夫率趋盐利,握算佣工,不务本业,至安邑给绅,运城居半。或以科第奋迹,或以资郎起家,是亦晋省第一都会也。”⑤见乾隆《解州安邑县运城志》,卷二,风俗。来描述运城商业的发展。繁荣的商品经济产生资金和资金调度的需求,运城在清代就有4家山西票号前来开立。在运城设有分号的山西票号主要是蔚丰厚、天成亨、乾盛亨、志成信4家。[3]票号入驻运城也更加便利了运城的盐业经济和其他商业的发展。由于道光三十年(1850)邮政代办所由英殖民者在运城的创立和之后民信局“同泰和”的成立,运城也早于晋南其他州县开启了邮政业的现代化。随着盐业经济的繁荣,运城城内各种公共设施也相继建立,城市功能也更加完善。运城城内商品百货、餐饮旅店、手工制造业、盐栈、票号、邮局等纷纷兴起,使运城俨然成为一个以食盐生产、运销为优势产业的集商业、手工业、服务业、金融业为一体的经济体系和繁荣的市场。“运治之在河东,初不过弹丸一乡镇耳。自城设而裕赋通商遂为河东名区”⑥见乾隆《河东盐法备览》,(清)蒋兆奎撰,清乾隆五十五年刻本,卷二,运治。,如是印证。

机会能影响生产要素、相关产业等因素发生变化。对企业发展而言,波特指出,形成机会的可能性大致有几种:基础科技的发明创造、传统技术出现断层、外因导致生产成本突然提高、金融市场或汇率的重大变化、市场需求的剧增、政府的重大决策、战争。机会其实是双向的,它往往在新的竞争者获得优势的同时,使原有的竞争者优势丧失,只有能满足新需求的厂商才能有发展“机遇”。[2]对于河东盐业,唐代新的生产技术垦畦浇晒法的出现改变了河东盐业的发展历史。战争的洗劫破坏了盐业机构设施,造成盐丁逃离,也摧残了盐业的正常生产。“畦归商种”和“课归地丁”新的盐法改革,调动了池盐生产运销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盐业发展的恢复。

然而,波特理论假设企业是产业竞争的主体,是创造竞争优势的源泉,而非政府。不论政府组织如何完善,政府工作人员如何优秀,也无法代替市场和企业判断各个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景,也无法为企业积累竞争优势。政府不能解决市场所能解决的问题,它只能是提供企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创造有利发展的外部环境,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和开发多元化的资本渠道、提高信息整合能力等。然而,河东盐业是由政府控制的产业,其发展更多地取决于政府的决策。河东盐池的生产和运销一直是政府垄断或控制的。战国时,齐国管仲把盐政视为强国富民之第一要务。秦汉之前大体不征盐税,但有盐贡。《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汉武帝刘彻为了增加中央财政收入,采纳大盐商东郭咸阳、大铁商孔仅的建议,把制铁、煮盐、酿酒等重要行业收归政府垄断经营,在盐铁产地任命大盐铁商担任盐官、铁官。元狩猎四年(公元前122年)制定盐法,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此为中国专卖之始。以后历代盐池都控制在政府手中,只在政府经营不济的时候有过“畦归商种”和“课归地丁”作为产权上一定程度的放开。

因河东盐业的国家垄断性质,政府是主导河东盐区形成产业集聚的推动力。政府集中劳动力、资金、商人,制定管理规范机制,以政府利润最大化发展河东盐业。因此,河东盐业是政府利用其本地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服务于政府而形成的产业集聚区。这可以体现在招商、盐业管理机构和盐官设置,以及为维护盐丁和盐商的稳定而开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机构上。纵观政府对河东盐区的盐务官吏与官署设置①见(清乾隆)蒋兆奎:《河东盐法备览》卷二,运治。,运城盐务官吏的设置从元至清逐渐完备,政府对河东地区盐业发展的重视可见一斑。

(二)河东盐区产业集聚形成的熊彼特产业创新理论解释

熊彼特主要是从创新角度来解释产业集聚的。熊彼特认为产业集聚有助于创新,同时创新则有赖于产业集聚。创新并不是企业的孤立行为,它需要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和竞争,需要企业集聚才得以实现。[4]河东池盐生产中技术的革新跟盐业经济的繁荣也是分不开的。技术革新需要河东盐业经济给予资金支持和动力诱导,反过来技术的创新增加了产业发展竞争力,进而又促进了盐业经济继续发展。可见,产业集聚有助于创新,创新有赖于产业集聚。河东池盐生产技术的革新过程如下:天然结晶,集工捞采→垦畦浇晒→雇工捞采;招商经营,坐商、运商分化→滹沱河卤井设备。

唐代以前,运城池盐的生产属于天日晒盐,自然结晶,集工捞采。这对自然条件的要求非常苛刻,只有温湿度与盐水浓度都达到特定的要求加上一定的风力才能天然结晶成盐。这种条件下盐的产量和质量都得不到保证。唐代出现垦畦浇晒法,极大地改变了潞盐的生产方式,增加了盐产量,提高了盐品质。按照熊彼特的产业创新理论,这种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是唐代盛世手工技艺的提高,产业有了一定的聚集,唐代盐产量猛增。而且,当时由于实行雇佣工人代替劳役性质的盐丁,盐丁的收入和捞采量挂钩,刺激工人进行技术革新以提高收入。另一方面,垦畦浇晒的出现大幅度提高了潞盐的产量和效率,更促进了产业的集聚。

二、河东盐区产业集聚产生的城市化效应

产业的集聚对城市化或城镇化的影响体现在:其一,在一个区域内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因集聚而造成的分离导致城乡分开。其二,一个国家内制造业或服务业在某特定地域范畴的集聚导致产业地方化。其三,在国际范围内,某种制造业或服务业在某一个或几个国家内集聚导致国际专业化。[5]河东盐区的盐业集聚体现在前两个层次上。元明清年间的池盐业在河东地区集聚,导致河东地区成为全国独有的潞盐产地,池盐业在河东地区的集聚最终促进了运城的兴建与繁盛。

在第一个层次上,河东地区的农业与池盐生产、运销以及商品百货、餐饮旅栈等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二、三产业因集聚而造成的分离导致城乡分开。集聚和离散是分不开的,要素在一个地方的集聚便意味着该要素在另一个地方的离散。运城盐业的产业集聚便影响了附近村镇的自然经济。元末明初,运城只是河东地区的封建盐政中心,负责管理附近州县盐丁的徭役性劳动。但到了明中叶,特别是清前期,运城不再只是政治色彩浓郁的盐务专城。随着盐池生产经营形式的改变,盐户编籍制度的裁革以及雇佣劳动制度的实行,运城附近乡村涌现了“遂今此间人,不省重农桑,以盐为世业,以盐充储儋”②见(清)江人镜,张文鼎:《增修河东盐法备览》,清光绪刻本,卷八。的场景。“(过去)穷人无所归,皆食力于农,今大半为商所夺,而农事不问”①见康熙《解州志》,盐池。,要么经营商品百货等服务业,要么成为专门出卖劳动力的盐工、车夫等,为雇佣劳动制度在河东盐池区的发展提供了土壤,也加速了其乡村自然经济的分化和瓦解。随着运城的兴起,解州、安邑等运城附近的州县日渐衰落,这便是产业集聚产生的分离现象。《安邑县志》记载:“清季因运城盐客丛集,市民繁居,本(安)邑渐形零落,仅成为县政中心,商肆居民不见增益,游观省或谓为荒堡”②见民国《安邑县志》卷二,城邑考。。在盐业的带动下,运城城内商品百货、餐饮旅店、手工制造业、盐栈、票号、邮局等纷纷兴起,使运城俨然成为一个以食盐生产、运销为优势产业的集商业、手工业、服务业、金融业为一体的经济体系和市场。可见,清代前期的运城,已不仅是秦晋豫三省的池盐集散地,而且是河东地区的经济中心,晋省之都会,在山西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第二个层次上,因为封建盐政的需要,河东盐利历来是封建政府的重要财政入项,所以河东地区在全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历代治榷皆设官司,以为经理”③见雍正《敕修河东盐法志》,(清)朱一凤纂,清雍正五年(1727)刻本,卷六,官职。,运城更是成为全国唯一的盐务专城。

运城,既非政治文化中心,又不是商品聚散之地,而是凭借盐业这种特殊的生产行业发展起来的,所谓的盐兴城镇。“地效灵,天挺秀,爰有育宝之区;前创始,后增修,斯有凤城之建。运治非盐池不立,盐池非运治莫统也。”④见乾隆《河东盐法备览》,(清)蒋兆奎撰,清乾隆五十五年刻本,卷二,运治。汉代在全国28个郡设置盐官,河东盐官称为河东均输长,驻节运城,当时名为司盐城。此时的司盐城仅是个小村镇而已。元政府为征收盐课,筹建了庞大的盐政官僚机构,即河东都转运盐使司,专门管理河东盐政。盐务繁杂,而解州城小且偏远,不利于政府的治理,便迁移盐运司于路村,此即运城建司之始。到元末,盐运司再迁圣惠镇,“筑凤凰城以资保障,而运治始立”,并定名为运城。与其他城市建制不同,运城的建立是适应盐务发展的需要,建城以后多是盐务官署驻节于此,运城内并不设立地方行政的衙门,所以运城享有“盐务专城”的称谓。

城镇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集中点。城镇集中了一个地区密集的人口和与之对应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功能。城镇依据各自具有的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然物产、交通运输、社会文化等条件形成了不同的类型。比如说以政治文化为重点的所谓中心城镇、以商品集散而形成的商业城镇,而运城的形成,既非政治文化中心,又不是商品聚散之地,而是凭借盐业这种特殊的生产行业发展起来的。所谓的盐兴城镇,就是与食盐的生产、运销有极大关系的城镇。城镇是分工的结果,城镇专业化功能的深化加强了某些优势产业的发展,因此具有盐业发展客观条件的河东地区会优先形成盐业集聚区。而城镇特有的集聚经济效应不仅会促进盐业本身的发展,还会吸引更多的技术、劳动力和资金,形成多种产业,盐业的集聚经济效应与城镇社会网络融合共生,共同发展。

三、河东盐业集聚效应产生的统计分析

集聚效应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对于元明清时期主要生产单一产品潞盐的河东盐业,其范围经济效益不予考虑,而主要体现在规模经济效应、网络集聚效应和创新效益上。首先,其规模经济效益可以从各年份潞盐生产的产量、生产者和运营者数量中体现出来(见表1、表2)。

盐池在某些年份会因灾荒或者战争而减产。宋哲宗元符元年,盐池遭水患,生产受挫,官府仅在女盐池(西池)和六小池晒盐,仅得1782700斤。宋徽宗崇宁年间修复盐池,并大规模开垦了一些畦地,达到2400余畦。宋南迁之后,黄河中游处于战争状态,特别是宋嘉定四年到元至元十六年间,运城经历了拉锯式的战争,盐池因负担庞大军费开支,困顿不堪,经营管理失调,生产凋敝。从表2中可以看出,除了部分年份因盐池遭受水灾或者战争而毁畦减产外,盐池产量增长迅速,庆历八年盐产量几乎是至道二年的两倍。

表1 宋至清若干年份的盐丁数量

表2 唐至清几个年份的潞盐产量

同样,盐池也会因为稳定环境下技术的革新而产生创新效益从而增加产量,正如前文产业集聚的波特理论和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的解释。唐代河东盐业生产出现了垦畦浇晒法,宋代得以完善,乾隆四十二年和光绪六、七年间产生的滹沱河卤井技术设备以应对黑河的淹没,而且劳动力中开始采用雇佣工人,技术的改善和工人自发的积极性可以极大地提高盐的产量、质量。经营模式和利润分配模式的创新也会提高经济收益,畦归商种和课归地丁在河东盐区的实施,政府在特殊形势下的放松管制、让利于民,也提高了潞盐产量。

从对相关产业的集聚效应来看,也有规模经济效益。一方面,从制造业前向联系上看,制造业中有上下游关联的产业若发生产业集聚,将减少许多损耗和成本,例如运输成本和中间投入品的在途损耗。这种厂商节约成本的内在冲动力量引致的空间集聚,以及分工协作的产业集聚效应为“价格效应”或“制造业前向联系”。另一方面,从制造业后向联系上看,厂商生产、运营环节的集聚促进大规模产业集群的形成,吸引劳动力密集和专业化分工,使集聚区产品种类增多、市场规模扩大,从而降低产品成本,这一集聚力量称为“市场规模效应”或“制造业后向联系”。

此外,河东盐业集聚效应体现在对其他产业的网络经济效应上。运城内由盐业经济带动的一系列产业的集聚和发展,把运城变成了一个各种产业竞相发展的态势。整理清代社会慈善救济各个机构出现的时间、种类和数量①见(清)江人镜,张文鼎.《增修河东盐法备览》清光绪刻本,卷一,运治门·恤政。,可见盐业和其他产业的出现与发展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进而说明盐业集聚效应与城市发展的相关性。运城里的慈善救济事业在清中期特别是晚期机构设置门类很多,多是地方行政首脑兼盐务官吏倡导和开办的,盐商在财力、物力上多有资助,因此运城的慈善救济事业是和盐务有着直接联系的,是产生于盐务并服务于盐务的部门。

四、结论

池盐业的集聚效应不仅体现在潞盐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国家盐课中突出的地位,还体现在盐业对运城城市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和引导作用。从产业集聚的角度分析河东盐区的综合经济发展,可以启发我们思考当前形势下资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

清朝已降,随着海盐开采技术的进步和海盐产量的大宗以及便利的交通优势,河东池盐的生产、运销丧失了天然的优势。然而,勘测表明,河东盐池不仅有8374万吨不同种类的固体矿藏,而且盐池还蕴藏有相当数量的稀有元素,种类丰富,有溴、钙、碘、钾、硼、锂、铯、锶、镓、铷等 10 多种。除这些现有的矿藏以外,每年还从盐池周围汇入盐池盐类矿物10余万吨。根据产业集聚的理论,河东盐区应多样化生产,逐渐放弃原先的支柱产业,转而注重发展盐化工业和多种服务业,由过去单一的潞盐生产运销,变为生产多种化工产品和特色服务,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和影响力,开创新的竞争优势,探索新的产业集聚力量,以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区。

[1]梁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89.

[3]张巩德.山西票号综览[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4]胡建绩.产业发展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5]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猜你喜欢

盐池河东运城
运城面粉、运城苹果、运城蔬菜 “三个运城农业品牌”打造运城新名片
庆丰收 感党恩 农之源 韵河东
点赞!李克强总理山西运城赶年集
运城清廉地图
国博开展“河东之光”,展出酒务头遗址出土文物
山西运城:冬日盐湖色彩斑斓
映像畜牧业
西夏《天盛律令》里的“盐池”初探
河东美呔呔
河东民歌现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