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艺术
2015-11-10焦新威
焦新威
【关键词】 情境创设;有效性 ;应用意识;求知欲望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9—0099—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学的实践证明,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积极思维常常取决于问题的刺激程度,笔者结合实践对小学数学情境创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创设趣味情境—开启学生的乐学大门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力求认识和接触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教学实践也说明: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新知识、新问题、新事物充满着好奇,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总是积极主动的,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并且乐此不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新课伊始就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情境的创设不仅仅为学生兴趣而创设,否则会造成场面热热闹闹,学生学什么都不清楚。所以在情境创设时学生学习兴趣要与学习内容相结合,兴趣要为学习内容服务,有效促进新知的探索。
比赛情境的创设,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鼓舞学生,促使其进入新知探索的最佳状态,使他们的思维置于新知的前沿,处于兴奋的状态,这时小学生去探究其中的过程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能活跃课堂气氛。
二、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1.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例如:在教“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从学生生活中熟悉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搜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三、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所以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设计可以触发情感的环境,使学生被这种愉快和谐的特殊气氛所陶冶、感染、激励,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对数学知识真挚而深厚的情感。
悬念是触发激情和热情的情境之一。若悬念设于课始,则能尽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望,使人产生非知不可之感。古人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积极状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创设情境,引发出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制造悬念,创设质疑情境,激起学生好奇的心理状态,可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自主学习。
四、创设问题情境—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思维的发展都是经历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这样三个阶段。一二年级学生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具体形象思维逐步上升;到三四年级,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开始为主;到五六年级,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相互补充和渗透。
问题情境,如果用在小学一年级“认识物体”的教学中,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和想一想的体验,使学生初步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简单特点,是符合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阶段性特点的,无论是在探索知识规律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都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滥用这样直观性的问题情境,将会抑制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创设问题情境的直观性程度应依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不同难易程度的学习材料来确定,决不能搞一刀切。创设问题情境力求做到直观性和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活动相结合,力求保证学生的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处理好直观性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阶段性的关系。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若能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各种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了。
由上而知,创设有效而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要遵循这样三个原则:一是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二是既妙趣横生,又内涵丰富;三是既鲜活生动,又科学合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数学活动的学习。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