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的人文内涵如何体现
2015-11-10王仁江
王仁江
【关键词】 数学教学;人文内涵;体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9—0095—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体现和反映了参与者的伦理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显然,人文内涵的彰显,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支撑下的数学课堂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那么,如何体现小学数学教学的人文内涵呢?
一、挖掘教材中有价值的人文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个体而言,发现、探索、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固然是可喜的。然而作为一个旁观者去欣赏、学习前人的探索求知成果,并不能起到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教育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树立人文理念,充分挖掘教材中有价值的人文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学习“圆周率”时,向学生介绍:早在几千年前的《周髀算经》中就有了关于圆周率的探索和认识,提出“周三径一”的说法。而一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通过精确的测量和计算,发现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一发现比欧洲类似的发现早了好几百年;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有的数学爱好者能一口气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很多位等等。让学生在了解古今中外数学发展史的过程中,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懈追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之情。
二、选择开放的思维角度,让学生的个性飞扬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着自己思想的人,他们都有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如果在学习中压抑了他们的个性,那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可能受限,更严重的是他们有可能从此对数学失去兴趣。因此,要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来解决问题,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笔者是这样做的:有意识地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渗透画示意图、画线段图、猜想验证、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证明、排除法、类推法等不同的数学思考方法,给学生在方法上一点基本的“技术指导”。此外,在正确答案出现以后还要继续问:“谁有不同的想法?”即使学生的方法比前面学生的更复杂一些,也要及时肯定。甚至有些学生只知道答案,想法并不太合逻辑,或说不出太多的道理,列不出正确的算式,笔者同样肯定他的直觉思维,因为这往往是通向创造性思维的前一站。
三、创设开放的学习空间,让数学回归社会生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还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元素,并据此创设适宜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贴近生活,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如,教学“因数和倍数”时,笔者让学生知道: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是因为在和60差不多大的数里面,60的因数是最多的。因此,把1小时规定为60分,半小时就是30分钟,一刻钟就是15分钟,这样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计算。学生听得饶有兴趣,切实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重视审美挖掘,让学生感受科学与人文的交融
数学课总是力求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事物,用最和谐的图画抽象最形象的形体,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审美价值。同时对美的追求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学美的挖掘与发现,必然能让学生在赏心悦目中与数学结下不解之缘。因此,教师要重视挖掘数学中的审美价值。
比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笔者挖掘了课堂中的审美因素。在导入部分,用录像演示了一个石子投入池塘的画面,屏幕中碧波如镜,飞石入水,波纹荡漾,产生了一个又一个同心圆。笔者从这里的圆入手,又播放了大自然中的圆:太阳、向日葵、花朵等一组组美丽的图片。学生惊叹不已,流连忘返。学生深刻感受到了圆的美,虽然新课还未展开,学生却对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数学教师不仅要关注现实生活,更要关注数学文化,在科学与文化的坐标系中找准自己的切入点。教师应该作为文化的批判性的分析者,在深入研究新旧数学文化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吸纳,将其与数学知识有效融合,使学生个体与现实、人类数学发展史相统一。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