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初探
2015-11-10王铁军
王铁军
【关键词】 数学教学;高效课堂;教学衔接;心理;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0—0058—01
在教学实践中,小学生升入初中后,由于心理特点、学习任务等各方面的不同,不仅在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等方面发生了变化,而且面临着教材内容、思维层次和教师的教学特点等方面与小学阶段的明显区别,许多学生不能很快适应中学学习,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如何衔接中小学数学教学,使学生尽快、更好地适应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切实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就成为了教育者们激烈争议的话题。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
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在学习数学时有较强的依赖性,学习中遇到问题会想到请教老师,或找类似题型模仿练习,在老师的帮助下,一般都能顺利解决问题,数学成绩会很好,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很高,自信心也较强。但小学生心理素质较差,情感表现不稳定,自控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弱,进入初中后,知识领域拓宽,学习难度加大,而中学教师不再像小学教师那样“扶着学生走”,因此,有些知识不能掌握,完成作业亦有困难,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会产生不适应以至造成心理压力。针对这一现象,对初一学生要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其全面认识并深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中学教师要多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创设良好的心理条件,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小学教师也要有意识教给六年级的小学生一些心理上调适的方法,帮助他们进入初中后能做好心理上的衔接。在初一数学教学中,应在教学要求允许的条件下,适当控制讲授的进度和深度,使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精心设计有层次的课堂提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回答;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做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享受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衔接
从小学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由于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着许多不适应,导致在小学阶段数学成绩很好的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出现滑坡现象,这就突显了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做好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衔接的重要性。例如,应用题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都是一个重点和难点。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关应用题方程的解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有两种解法,一种是算术解法,另一种是方程解法。在算术解法中,未知数处于特殊地位,解题是从问题入手,或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深入探究,最后用已知数与运算符号直接连接起来的算式表示这个未知数。初中数学里,应用题则以列方程求解为主,而列方程是用字母代替未知数,让未知数在所考虑的数量关系中与已知数处于平等地位,再根据题目中数量相等的关系建立方程。这是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一般来说,列方程解题要比列算式解题更直接、更自然,因而有更多的优越性。小学阶段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列方程比算术解法更简便的应用题对比讲解,使学生体验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有了这个基础,学生就能很好地适应初中的学习。
三、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衔接
1. 培养课堂记笔记的习惯。初一学生一般不会记笔记,往往是用记笔记代替听课与思考。因此,从小学中高年级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勾画或记下一节课的重点和要点。到了高年级要训练学生学会边听边记,记要点、记易错点、记解题思路。这样经过疑问、思考、交流等长期的训练,到了初中,即使在课堂中有听不懂的地方,也能在课后查漏补缺,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2. 培养课后复习的习惯。课后复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既可解决在预习和课堂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又能使知识系统化,加深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数学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的局限,教师讲授的内容是有限的,无限的知识探索还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首先是让学生学会探究,勇于质疑。无论是新课的预习,还是旧知识的复习,只要有疑问,就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以及同伴间的合作交流主动寻求解决,还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其次是学会审题。审题即分析题意,查明题中的已知条件以及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印象。最后是学会总结。初中阶段让学生自己做学习小结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建构完整体系。只要学习中认真总结,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数学的正确而有效的方法。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