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2015-11-10余彩英
余彩英
【关键词】 语文教学;生活化;课堂;德育;教学场景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0—0098—01
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视野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句话,为我们指明了设计语文生活化的方向。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文性的工具,就必须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一、让教学走向生活
1. 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实现生活“语文化”。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例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中,父亲谈到花生的好处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落花生这样的人或物,结合实例来说说。学生可以举出:清洁工、老师、蜡烛、春蚕、太阳等,这样既体现“让语文走向生活,又体现让生活走进语文”的教学观。
2. 在教学中加强“说、演、练”、再现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有位学者这样告诫我们:“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语言文字训练“生活化”,就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时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所用的训练材料,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技能训练的“生活化”可以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又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知识的快乐,开发他们自主创新的潜能。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
1. 立足学校,联系学校生活教学语文。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如于老师执教的古诗《草》,教师让学生画“春风吹又生”的情况。师:你能把春风画下来吗? 生:能。(学生画了几条斜线)。 师:这就是风。可是风是看不见的呀!想一想,怎么画,能使人感到在刮风。生:风是看不见的,风从左边吹来,草向右边倾斜。 师:你是位很会动脑筋的小朋友。从你的画中,我看出了春风是从这边刮向那边的,而且风很轻很轻,像一只温暖的大手,抚摸着小草的脑袋。教师利用图画让学生画“春风吹又生”,这是一个独特的的设计。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敢于大胆想像,智慧之花竞相开放,学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
2. 立足家庭,学习语文。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由此可见,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平等地对话能调动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语文,切切实实地体现了全员参与、有效参与,也真正体现了课堂因生活而精彩,也充分突显了生活是课堂之源。
三、回归生活,渗透教育、演绎精彩课堂
道德教育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语文学科是“文道结合”、“文以载道”的学科,能够体现道德价值观念的课文比比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多数语文教师的道德教育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抽象空洞,结果收效甚微。那么,如何“寓德于教”昵。
在这里引用一个案例:一位教师正在执教古诗《游园不值》的公开课,上课不久,一位迟到的学生猛推教室门径自跑进来,全体学生和好多听课老师都看着这位冒失的孩子。老师愣了一下,但没有说什么,还是引领学生讲读诗句。读到“小扣柴扉久不开”这一句时,老师不经意地踱到那个迟到的学生身旁,用手轻轻地摸摸孩子的头,问学生:诗人外出访友,看到门关着,为什么要“小扣”,而不是“重推”呢? “诗人知书识礼,行为文明,所以,即使在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情况下,也还是小扣。”教师一面肯定了大家的分析,一面亲切地问那位迟到的孩子:“现在,你懂得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含意了吗?”这一问,使全堂发出了会心的微笑,教师以宽容的心待人,巧妙地结合诗句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就是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师善于启发、诱导,在语文和生活之间架起一座彩虹,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向语文。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个开放、自由、灵活、阔大无比的空间,它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又用语文去装扮生活,这就是“语文教学生活化”。
编辑:蔡扬宗